中国沉积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增昭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2108505
- 页数:968 页
第一篇 沉积岩石学 3
第一章 碎屑岩岩类学 宋天锐 赵澄林 3
第一节 概述 3
目录 3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组合 4
一、冰川沉积和与冰碛岩有关的碎屑岩组合 4
二、含火山喷发物的碎屑岩组合 5
三、洪积、冲积粗(细)碎屑岩组合 6
四、陆内湖碎屑岩组合 6
五、海陆混合沉积碎屑岩组合 7
七、风成岩组合 8
六、浅海、半深海—深海碎屑岩组合 8
第三节 碎屑岩的类型 9
一、砾质岩类 9
二、砂质岩类 11
三、粉砂岩和泥质岩类 13
第四节 综合结构系数和沉积环境分析 14
一、引言 14
二、综合结构系数公式 16
三、综合结构系数应用于环境分析 19
四、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图版说明 23
第二章 沉积成岩作用及成矿作用 刘宝珺 26
第一节 概述 26
第二节 沉积演化的阶段及特点 29
第三节 影响沉积埋藏后变化的因素 35
一、水的作用 35
二、温度和压力 36
三、氧化还原电位(Eh)和酸碱度(pH) 37
四、有机质的作用 38
五、环境和时间 39
一、压实作用 41
第四节 一些成岩—后生变化简述 41
二、离子交换反应和吸附作用 42
三、水化(水合) 脱水作用及水解去水作用 43
四、交代作用 44
五、成岩—后生作用中沉积物(岩)的组构的变化 46
六、自生矿物的形成作用 48
第五节 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矿化富集作用 50
一、层状矿床与层控矿床 50
二、沉积期后分异与成矿矿物的形成 52
三、层控矿床的层位控制 52
四、沉积期后分异与层控矿床的岩相控制 53
五、构造对层控矿床的控制 54
七、沉积盆地的演化与成矿作用 55
六、其它因素 55
参考文献 58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碎屑沉积物(岩)成岩作用与油气的关系 朱国华 59
第一节 概述 59
第二节 成岩作用与陕北延长组油藏的形成 60
一、地质概况 61
二、延长组长6砂岩的成岩史和孔隙演化 61
三、长6砂岩成岩圈闭次生孔隙油藏的形成 62
四、长6油藏形成的地质背景 65
一、中生界砂岩的主要粘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成因 66
第三节 粘土矿物及其成岩作用对砂岩储层性质的影响 66
二、粘土矿物及其成岩作用对砂岩储层性质的影响 68
第四节 成岩作用对陕北侏罗系延10砂岩储层的控制 73
一、延10砂岩的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 73
二、不同物源河道砂岩的成岩特征及其孔隙结构和储油物性 74
三、石英再生长导致砂岩孔喉分选变差和水驱油效率降低 76
四、延10砂岩中的溶孔 77
参考文献 78
图版说明 79
一、概念 81
第一节 概述 81
第四章 粘土岩岩类学 刘长龄 方邺森 81
二、粘土矿物 82
三、粘土岩的结构和构造 84
四、粘土岩的分类 85
第二节 主要岩石类型 87
一、高岭石粘土岩 87
二、水云母粘土岩 89
三、蒙脱石粘土岩 91
四、凹凸棒石粘土岩 96
五、海泡石粘土岩 98
六、偏岭石粘土岩 100
七、其它类型粘土岩 101
参考文献 101
图版说明 103
第五章 碳酸盐岩岩类学 冯增昭 105
第一节 概述 105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成分分类 106
一、成分分类 106
二、两级或三级分类命名原则 108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109
一、颗粒 109
三、泥 114
二、生物颗粒 114
四、胶结物 115
五、晶粒 116
六、生物格架 116
第四节 石灰岩的结构分类 116
一、分类原则 116
二、分类方案 117
第五节 白云岩的分类 119
一、白云岩的结构分类 119
二、白云岩的生成机理问题 120
三、白云岩的成因分类 120
参考文献 121
图版说明 123
第六章 碳酸盐岩中的包壳粒 王英华 张秀莲 杨承运 128
第一节 概述 128
第二节 包壳粒的类型及其特征 129
一、鲕、豆粒的类型及其特征 129
二、核形石的类型及其特征 131
三、穴珠的类型及其特征 132
第三节 包壳粒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136
一、包壳粒的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136
二、包壳粒灰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141
一、破裂和变形 143
第四节 包壳粒的成岩变化 143
二、在压溶作用中的变化 144
三、在重结晶作用中的变化 147
四、在白云石化作用中的变化 148
参考文献 148
图版说明 149
第七章 中国湖泊碳酸盐岩 钱凯 杜韫华 周书欣 管守锐 153
第一节 概述 153
第二节 结构组分和岩石类型 155
一、结构组分 155
二、岩石类型 156
第三节 岩体类型及成因分析 159
一、骨架碳酸盐岩岩体类型 159
二、颗粒碳酸盐岩岩体类型 163
三、泥晶碳酸盐岩岩体类型 166
第四节 沉积环境与盆地实例 167
一、环境类别 167
二、松辽盆地 168
三、渤海湾盆地 172
四、四川盆地 175
参考文献 177
图版说明 178
第八章 碳酸盐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沙庆安 180
第一节 概述 180
第二节 胶结作用 182
一、海底胶结作用 182
二、陆上(大气下)胶结作用 184
三、地下(埋藏)胶结作用 185
第三节 底质对成核作用的控制 186
第四节 生物骨壳中矿物的转化 187
一、文石向方解石转化 188
一、包壳作用 190
第五节 生物包壳、粘附与钻孔作用 190
二、高镁方解石转变为低镁方解石 190
二、粘附作用 191
三、钻孔作用 191
第六节 溶解—充填作用 192
参考文献 193
图版说明 196
第九章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王英华 杨承运 张秀莲 张万中 199
第一节 概述 199
一、研究意义 199
二、研究现状 199
一、成岩序列 200
第二节 成岩序列和成岩阶段 200
二、成岩阶段及其划分标志 201
第三节 成岩环境和成岩相 202
一、成岩环境的划分和识别标志 202
二、成岩相及其基本特征 204
第四节 研究方法 212
一、基干成岩剖面的研究和成岩相图的编制 212
二、成岩作用的研究方法 215
第五节 沉积体的成岩作用研究 224
一、滩相颗粒沉积体的基本特点 224
二、滩相岩石的成岩作用 225
三、滩的成岩环境及成岩演化 231
参考文献 233
图版说明 234
第十章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 唐泽尧 孔金祥 张荫本 陈季高 238
第一节 概述 238
第二节 储集层特征 240
一、岩性和结构 240
二、储渗空间类型 240
三、空隙结构 243
四、储层物性 247
五、储渗体的形态和结构 248
六、储集层的动态变化 249
七、生油气能力 249
第三节 储集层的类型 250
一、暴露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 250
二、潮坪相隐藻白云岩储集层 251
三、生物礁相白云岩储集层 252
四、湖泊相碳酸盐岩储集层 255
五、古风化壳膏溶碳酸盐岩储集层 257
六、裂缝性碳酸盐岩储集层 258
一、储集层发育的地质基础 260
第四节 储集层发育的地质因素 260
二、成岩后生作用与次生空隙的形成 262
三、风化作用与古风化壳型储集层的形成 264
四、构造裂缝带的分布 264
五、储集层综合评价 265
参考文献 265
图版说明 266
第十一章 沉积构造 陈景山 269
第一节 概述 269
第二节 流态与底形的关系 270
第三节 波痕 272
一、流水波痕 273
二、浪成波痕 275
三、孤立波痕 276
四、干涉波痕 276
五、改造波痕 276
六、风成底形 276
第四节 层理 279
一、递变层理 280
二、水平层理 281
三、交错层理 281
五、爬升波痕层理 286
四、平行层理 286
六、均匀层理 287
七、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 287
八、双粘土层和潮成束状体 288
九、水平互层层理 289
十、韵律层理 289
第五节 侵蚀构造 290
一、冲刷痕 290
二、压刻痕 291
三、细流痕 292
四、冲蚀构造 292
第六节 变形构造 293
五、再作用面 293
二、球状和枕状构造 294
三、滑塌构造 294
四、包卷层理 294
一、负载构造 294
五、碟状构造和坑丘构造 295
六、水成岩脉 295
七、干裂、水下收缩裂隙及假泥裂 295
一、晶体印痕和假晶 296
二、鸟眼构造 296
第七节 化学成因构造 296
八、雨痕和冰雹痕 296
三、结核 297
四、缝合线和叠锥构造 297
参考文献 298
图版说明 299
第十二章 叠层石 赵震 302
第一节 概述 302
一、研究简史 302
二、宏观构造 303
三、微观构造 303
四、分类 304
二、宏观样式与沉积环境 306
第二节 指相意义 306
一、形成的控制因素 306
三、地层意义的限度和使用条件 307
第三节 分布 308
一、时间分布 308
二、空间分布 309
第四节 垂向序列及组合特点 311
一、宏观样式的垂向序列 311
二、旋律组合的一般特点 313
参考文献 314
三、地史演化特征 314
图版说明 315
第十三章 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 杨式溥 317
第一节 概述 317
一、遗迹化石的一般概念 317
二、遗迹代表的行为习性 317
第二节 遗迹化石与沉积作用 320
一、生物对沉积物的破坏、改造和加工 320
二、生物扰动的沉积学意义 321
三、遗迹化石与沉积速度 322
第三节 遗迹相及其古生态意义 323
一、古深度与遗迹相的关系 324
二、古盐度与遗迹化石分异度 327
三、含氧量与遗迹化石分异度 327
四、基底性质与遗迹化石分异度 329
第四节 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 330
一、陆相气生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 330
二、河流及湖泊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 331
三、滨海及潮间带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 333
四、浅海碎屑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 334
五、半深海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 339
六、深海沉积环境中的遗迹化石 340
参考文献 341
图版说明 342
第二篇 沉积环境 347
第十四章 冲积扇 张纪易 347
第一节 概述 347
第二节 冲积扇的形成 348
一、山区洪水 348
二、泥石流 349
三、冲积扇的建设 352
一、岩体形态 354
二、沉积物结构构造 354
第三节 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354
三、埋藏冲积扇的地震勘探和测井响应 358
四、冲积扇前缘的相变 360
五、影响冲积扇特征的地质因素 361
第四节 环境细分 362
一、扇顶亚环境 362
二、扇中亚环境 364
三、扇缘亚环境和扇间亚环境 365
第五节 克拉玛依的古代冲积扇 367
一、上二叠统冲积扇 367
二、下三叠统冲积扇 368
三、中三叠统冲积扇 369
参考文献 371
第十五章 中国现代河流沉积 高善明 372
第一节 概述 372
一、长江 372
二、黄河 374
三、珠江 376
四、黑龙江 376
五、雅鲁藏布江 377
六、塔里木河 377
第二节 沉积特征 377
一、河床沉积 378
二、河漫滩沉积 380
三、河流阶地沉积物分析 381
第三节 发育模式 382
一、弯曲型河流 383
二、游荡型河流 385
三、分汊型河流 389
四、顺直型河流 391
第四节 纵剖面塑造 392
一、侵蚀基准 393
三、均衡剖面 394
二、溯源侵蚀 394
参考文献 395
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湖泊沉积 朱海虹 王苏民 396
第一节 概述 396
第二节 环境特点与沉积作用 397
一、湖水运动与沉积作用 398
二、化学沉积作用 399
三、生物沉积作用 399
第三节 滨岸沉积和开阔湖沉积 401
一、湖水动力特征与湖泊沉积带的划分 401
二、滨岸带沉积 402
三、滨岸沙坝体系 404
四、开阔湖沉积 406
第四节 湖泊三角洲沉积 409
一、云南断陷湖泊三角洲沉积 409
二、鄱阳湖三角洲沉积 415
第五节 扇三角洲沉积 419
一、形成条件 419
二、类型和沉积特点 419
三、形成机理 422
第六节 湖泊浊流沉积 422
二、横向搬运的浊流沉积 423
一、现代浊流过程的观测 423
三、纵向搬运的深槽浊流沉积 424
参考文献 424
第十七章 中国中—新生代湖相沉积 吴崇筠 427
第一节 概述 427
第二节 亚相划分 427
一、划分原则 427
二、深湖亚相 429
三、浅湖亚相 430
四、滨湖亚相 430
五、扩张湖亚相 431
第三节 湖泊砂体 432
一、分类原则 432
六、湖湾亚相 432
二、三角洲砂体 433
三、扇三角洲 435
四、水下冲积扇 439
五、滩坝砂体 440
六、浊积砂体 441
第四节 湖泊类型 449
一、构造分类 449
二、盐度分类 455
参考文献 456
三、地理位置分类 456
第十八章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体系及充填型式 王德发 郑浚茂 458
第一节 概述 458
第二节 中—新生代盆地的沉积体系 461
一、陆地沉积体系 461
二、湖滨岸沉积体系 463
三、浅湖沉积体系 468
四、深湖沉积体系 470
五、淡水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473
六、盐湖沉积体系 473
第三节 断陷盆地的充填型式 475
一、断陷盆地裂陷早期 476
二、断陷盆地扩张期及萎缩期 477
三、盆地坳陷期 480
参考文献 480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碎屑滨岸沉积 张国栋 朱静昌 王益友 482
第一节 概述 482
第二节 无障壁滨岸沉积 482
一、波浪作用及沉积物搬运 482
二、主要亚环境沉积特征 483
三、无障壁滨岸沉积序列 486
一、障壁岛(坝)—泻湖沉积 489
第三节 障壁滨岸沉积 489
二、入潮口和潮汐三角洲 492
三、冲越扇沉积 493
四、障壁滨岸沉积序列 493
第四节 潮坪沉积 494
一、潮汐与潮流作用 494
二、潮坪环境沉积 496
三、潮沟或潮汐水道沉积 501
四、潮坪沉积序列 503
第五节 滨岸风暴沉积 503
一、现代滨岸风暴天气的水动力概况 503
二、现代砂质滨岸风暴沉积 504
三、现代砾质滨岸风暴沉积 507
四、现代泥质滨岸(潮坪)风暴沉积 509
五、古代滨岸风暴沉积实例 509
参考文献 510
图版说明 511
第二十章 中国现代三角洲沉积 李从先 孙和平 513
第一节 概述 513
第二节 沉积环境和类型 513
一、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 513
第三节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516
二、三角洲的分类 516
一、特征 517
二、分布 525
第四节 三角洲发育和三角洲砂体 526
一、三角洲的堆积前展及其所形成的砂体组合 526
二、三角洲的侵蚀后退和沉积相的改变 529
三、三角洲类型的转变 530
四、沉积速率 531
第五节 三角洲层序和海侵层序 532
一、三角洲层序 532
二、海侵河床充填层序 533
第六节 三角洲的共性和个性 538
参考文献 539
第二十一章 南中国海现代珊瑚礁 王国忠 吕炳全 全松青 541
第一节 概述 541
第二节 地质基础和成礁环境 541
一、海底地貌和地壳结构 541
二、成礁环境 543
第三节 类型和分布 544
一、大陆架岸礁和堡礁 546
二、大洋型环礁 546
三、大陆坡环礁和台礁 546
一、原地珊瑚礁岩相 549
第四节 沉积相模式 549
二、前礁塌积相 551
三、礁前浅海砂泥相 551
四、礁冠砾石—粘结岩相 551
五、礁坪含补丁礁砂砾相 552
六、灰沙岛(海岸)砾砂相 553
七、泻湖海绵—珊瑚丛生相或砾砂相 553
第五节 发育和演化 554
一、珊瑚礁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554
二、大陆坡珊瑚礁的发育阶段和成熟度 558
第六节 珊瑚礁和礁源碳酸盐的沉积特征 560
参考文献 563
图版说明 565
第二十二章 中国地质历史中的生物礁 曾鼎乾 陈进兴 566
第一节 概述 566
第二节 礁的定义、分类及形成条件 566
一、定义 566
二、分类 567
三、形成条件 570
第三节 各纪典型生物礁概述 570
二、寒武纪礁 571
一、震旦纪礁 571
三、奥陶纪礁 572
四、志留纪礁 572
五、泥盆纪礁 573
六、石炭纪礁 575
七、二叠纪礁 576
八、三叠纪礁 582
九、第三纪礁 585
第四节 生物礁特征 587
一、生物礁发育层位 587
二、造礁生物特征 588
四、礁的分布规律 590
三、礁的内部结构 590
参考文献 592
第二十三章 重力流与等深流沉积 高振中 段太忠 593
第一节 概述 593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的类型及特征 593
一、分类 593
二、岩崩与滑塌沉积 594
三、碎屑流沉积 595
四、颗粒流和液化流沉积 595
五、浊流沉积 596
一、碳酸盐物源型 597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体系 597
二、陆源碎屑物源型 600
三、混合物源型 601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研究典型实例 603
一、湘西黔东寒武系 603
二、滇西北泥盆系 607
三、南盘江地区泥盆系—三叠系 610
四、准噶尔盆地周缘上古生界 611
第五节 等深流沉积 612
一、等深岩的类型及其特征 612
二、等深岩层序 614
三、等深岩丘 615
参考文献 618
图版说明 621
第二十四章 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 张锦泉 陈洪德 叶红专 623
第一节 概述 623
第二节 各种环境中的混合沉积 623
一、陆相环境中的混合沉积 624
二、海陆过渡环境和滨海岸环境中的混合沉积 625
三、陆棚环境中的混合沉积 628
四、斜坡到盆地环境中的混合沉积 629
第三节 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 630
参考文献 631
第二十五章 中国的沉积建造 孟祥化 葛铭 632
第一节 概述 632
一、引言 632
二、沉积建造分类 632
三、沉积建造分析原理和方法 634
第二节 主要沉积建造类型 641
一、稳定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稳定型建造) 641
二、裂谷系、坳拉谷及被动边缘的沉积建造(次稳定型建造) 643
三、发育于活动边缘及岛弧系的沉积建造(非稳定型建造) 647
一、沉积建造和盆地类型图的编图原则和方法 650
第三节 中国震旦纪沉积建造 650
二、早震旦世沉积建造及盆地发育特征 652
三、晚震旦世沉积建造及盆地发育特征 655
四、震旦纪古大陆—古海洋的再造 659
参考文献 660
第二十六章 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 冯增昭 662
第一节 概述 662
第二节 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 664
一、引言 664
二、各单因素简介 664
二、下寒武统辛集组单因素基础图件 667
第三节 华北地台寒武系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 667
一、引言 667
三、早寒武世辛集期岩相古地理图 668
第四节 下扬子地区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 670
一、引言 670
二、下三叠统殷坑组单因素基础图件 671
三、早三叠世殷坑期岩相古地理图 672
参考文献 673
附图 675
第二节 物质成分 689
第一节 概述 689
一、矿物成分 689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铝土矿 刘长龄 689
第三篇 沉积矿产 689
二、化学成分 693
第三节 矿石结构和构造 695
一、矿石结构 695
二、矿石构造 696
三、矿石结构和构造与铝土矿的成因 697
第四节 含矿层位、时代、成矿区带、沉积建造及岩相古地理 699
一、含矿层位与时代 699
二、成矿区带、沉积建造及岩相古地理 699
一、搬运方式 706
第五节 成矿模式 706
二、物质来源 708
三、沉积环境 709
第六节 成因类型 711
一、地台及准地台铝土矿 712
二、地槽铝土矿 715
参考文献 715
图版说明 717
第二十八章 中国的锰矿床 范德廉 杨培基 720
第一节 概述 720
第二节 分类及成因类型 720
一、成矿时代及元素组合的演化 723
第三节 成矿时代及成矿区 723
二、重要成矿区 725
第四节 主要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728
一、沉积矿床 728
二、火山—沉积矿床 739
三、表生矿床 740
第五节 含锰建造、古地理及成矿带迁移 742
一、含锰建造 742
二、锰矿床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 744
三、锰矿成矿带的迁移 744
第六节 微生物成矿作用 745
三、矿床成因类型及其工业意义 747
四、矿床的元素组合类型及其演化 747
第七节 中国与世界锰矿床形成特点之异同 747
二、地史分布与演化特点 747
一、地理分布与大地构造位置 747
五、矿石的矿物组成特点 748
六、成矿物质来源 748
七、成矿的沉积地质和地球化学环境 748
八、微生物成矿作用 748
九、主阶段成矿、多阶段富矿及蕴集阶段的重要性 748
参考文献 749
十、地质事件与成锰作用 749
图版说明 750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磷块岩 叶连俊 陈其英 752
第一节 概述 752
一、磷块岩矿床的类型、分布及储量分配 752
二、磷块岩矿床的成矿域、成矿带和成矿区 752
第二节 磷块岩矿石的岩石学特点 754
一、矿物组成 754
二、化学组成 756
三、结构类型 759
四、类型与沉积环境和相 762
第三节 磷块岩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沉积环境 763
一、地质背景 764
二、沉积环境 766
第四节 磷块岩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模式 767
一、原始物源是陆源汲取和生物富集 767
二、直接物源来自含磷孔隙水和海洋底水 770
三、形成过程和模式 771
第五节 结论 772
参考文献 773
第一节 概述 774
第二节 蒸发沉积作用 774
第三十章 中国的蒸发岩矿床 袁见齐 蔡克勤 赵德钧 774
一、天然卤水的析盐顺序和矿物共生组合 776
二、盐类来源与卤水演化 779
三、卤水的变质作用与生物作用 781
第三节 盐类矿床的形成条件 782
一、干旱气候带与气候的旋回变化 783
二、高山深盆地形与成盐作用 784
三、成盐盆地的构造控制 786
四、成盐期的同沉积构造与成盐盆地的封闭条件 789
第四节 成盐盆地的岩相模式 792
一、盐类的沉淀和沉积方式 792
二、蒸发岩系的剖面结构类型 793
三、成盐盆地的沉积环境 794
参考文献 797
第三十一章 中国东部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层控铅锌矿床 曾允孚 刘文均 799
第一节 概述 799
第二节 中国东部的碳酸盐岩 799
第三节 碳酸盐岩中的层控铅锌矿床 803
一、容矿层位 804
二、矿床分布与碳酸盐沉积相 806
三、层控矿床的构造位置 810
参考文献 812
第二节 铀矿床分类 813
第一节 概述 813
第三十二章 沉积建造中的铀矿床 陈功 邓金贵 周德安 813
第三节 陆相沉积建造中的铀矿床 814
一、广东麻布岗盆地277矿床 814
二、内蒙古晚中生代盆地861矿床 816
三、辽宁干沟盆地433、434矿床 817
第四节 海相沉积建造中的铀矿床 819
一、湖南麻池寨矿床 819
二、湖南老卧龙矿床 820
三、西秦岭罗君沟矿床 821
一、成矿区域地质背景 822
第五节 成矿控制因素与矿床分布 822
二、成矿铀质来源 823
三、地层控制 823
四、古气候对生铀层的控制 825
五、生铀层岩相古地理 826
六、火山作用对成矿的控制 826
七、构造、蚀变对成矿的控制 827
第六节 矿床成因模式 828
参考文献 829
一、引言 830
第二节 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征 830
第一节 概述 830
第三十三章 中国东部某些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学 张鹏飞 彭苏萍 邵龙义 刘钦甫 陈代钊 杨子荣 罗忠 830
二、岩石学特征 831
三、沉积体系 832
四、聚煤特征 834
第三节 曲流河—网结河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征 835
一、引言 835
二、岩矿及地化特征 836
三、河流体系的空间格架和沉积特征 836
四、中含煤段聚煤特点 838
二、复合型三角洲沉积模式 839
一、引言 839
第四节 复合型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征 839
三、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的聚煤特征 840
四、结论和对比 842
第五节 湖泊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征 844
一、鹤岗盆地地质背景 844
二、湖泊沉积的鉴定标志 844
三、鹤岗盆地湖泊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 845
四、鹤岗盆地湖泊聚煤模式 847
五、小结 847
第六节 障壁砂坝—泻湖—潮坪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征 847
一、引言 847
二、测水组沉积环境 849
三、沉积环境对测水组煤层、煤质的影响 851
第七节 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及其聚煤特征 852
一、引言 852
二、沉积相带和微相 853
三、聚煤环境 855
参考文献 855
图版说明 856
第三十四章 海相成煤论 刘焕杰 贾玉如 龙耀珍 何康林 王宏伟 马宏英 郭英海 858
第一节 概述 858
第二节 海相成煤环境的提出与建立 858
一、萌芽阶段 859
二、深化阶段 860
三、具代表性的海相含煤建造 860
第三节 海相成煤环境——泥炭坪成煤模式 863
一、泥炭坪的概念 863
二、泥炭坪的环境特点 863
三、泥炭坪的发展与演化 867
四、泥炭坪成煤模式的类型 867
五、意义 871
第四节 海相成煤建造的沉积体系 871
一、含煤建造的陆表海性质 871
二、含煤建造的沉积体系类型 872
三、风暴岩在海相成煤建造中的意义 874
四、火山灰岩在海相成煤建造中的意义 877
第五节 海相成煤环境的聚煤特征 879
一、泥炭坪与泥炭沼泽 879
二、泥炭坪的识别标志 879
三、泥炭坪的聚煤特点 880
参考文献 881
图版说明 882
第三十五章 中国陆相含油气岩系的生储盖组合 安作相 883
第一节 生油气岩的形成 883
一、引言 883
三、有机质演化生油观点 884
二、深湖相生油观点 884
四、陆相生油学说的新发展 887
第二节 油气储集岩 888
一、风化剥蚀成因的储集岩 888
二、堆积成因的储集岩 888
三、河流成因的储集岩 890
四、三角洲成因的储集岩 890
五、浅湖成因的储集岩 892
六、生物成因的储集岩 892
第三节 油气生储盖组合 892
参考文献 895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石油圣城》何建明著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新工业时代 世界级工业家张毓强和他的“新石头记”》秦朔 2019
- 《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丛书 ABB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教程》(中国)工控帮教研组 2019
-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与污染综合治理》罗民华著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