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基础概论  第3分册
中医学基础概论  第3分册

中医学基础概论 第3分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燕池著;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院,北京中医学院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4229·0083
  • 页数:163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概论 第3分册》目录

第六章 诊法 1

概说 1

一、诊法的概念 1

二、诊法的源流和发展概况 2

第一节 望诊 4

一、望诊的概念 4

二、望诊的内容 4

(一)望全身情况 4

(二)望局部情况 12

(三)舌诊 16

(四)望分泌物与排出物 25

(五)诊小儿指纹 26

第二节 闻诊 29

一、听声音 29

(一)语声 29

(二)呼吸 30

(三)咳嗽 31

(四)呃逆、嗳气 31

二、嗅气味 31

(一)病体气味 31

(二)口鼻气味 31

(三)分泌物及排出物气味 32

第三节 问诊 32

一、一般情况 34

二、主诉 34

三、病史 34

四、现病症 34

(一)问寒热 34

(二)问汗 36

(三)问疼痛 38

(四)问头身胸腹其它症状 40

(五)问睡眠及精神状况 41

(六)问饮食口味 42

(七)问二便 43

(八)问妇女经、带、产、孕 44

(九)问小儿 45

第四节 切诊 46

一、脉诊 47

(一)脉诊的意义 47

(二)脉诊的部位及其沿革 47

(三)“寸口脉法”的理论基础 48

(四)寸口脉的分布及脏腑配属 48

(五)诊脉的方法及时间 50

(六)正常脉象 50

(七)异常脉象与主病 51

(八)相兼脉及主病 60

(九)脉证顺逆与从舍 61

(十)诊败脉 62

(十一)诊妊娠脉 63

二、按诊 63

(一)按肌表 63

(二)按手足 63

(三)按脘腹 64

(四)按俞穴 64

第七章 辨证 66

概说 66

一、辨证的基本概念 66

二、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66

三、常用的辨证方法及其应用 66

第一节 八纲辨证 67

概说 67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68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 68

(三)八纲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 68

一、表里辨证 69

(一)表证 69

(二)里证 69

(三)半表半里证 70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70

(五)表里的寒、热、虚、实鉴别 70

(六)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71

二、寒热辨证 72

(一)寒证 72

(二)热证 73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73

(四)寒热的虚实鉴别 73

(五)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74

三、虚实辨证 77

(一)虚证 77

(二)实证 78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78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79

四、阴阳辨证 8

(一)阴证和阳证 80

(二)阴虚、阳虚、亡阴、亡阳 81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82

一、气病辨证 83

(一)气虚证 83

(二)气陷证 84

(三)气滞证 84

(四)气逆证 85

二、血病辨证 85

(一)血虚证 85

(二)血瘀证 86

(三)血热证 87

三、气血同病辨证 87

(一)气滞血瘀证 88

(二)气血两虚证 88

(三)气虚失血证 88

(四)气随血脱证 88

四、津液病辨证 88

(一)津液不足证 88

(二)水液停滞证 89

第三节 六经辨证 92

一、太阳病证候 93

(一)太阳主证 93

(二)太阳经证 93

(三)太阳腑证 93

二、阳明病证候 94

(一)阳明主证 94

(二)阳明经证 94

(三)阳明腑证 94

三、少阳病证候 94

四、太阴病证候 95

五、少阴病证候 95

(一)少阴主证 95

(二)少阴寒化证 95

(三)少阴热化证 95

六、厥阴病证候 96

(一)寒热错杂证 96

(二)厥热胜复证 96

第四节 卫气管血辨证 97

一、卫分病证候 98

(一)风温表证 98

(二)暑温表证 98

(三)湿温表证 99

(四)燥热表证 99

(五)风寒表证 99

二、气分病证候 99

(一)气分热盛 99

(二)痰热壅肺 100

(三)热结肠胃 100

(四)热郁于胆 100

(五)湿热中阻 100

(六)风温时毒 100

(七)气卫同病 101

三、营分病证候 101

(一)营分热盛 101

(二)热入心包 101

(三)热动肝风 101

(四)营卫同病 101

(五)营气同病 101

四、血分病证候 102

(一)血分热盛 102

(二)气血两燔 102

五、温热病伤阴证候 102

(一)肺胃津伤 102

(二)肾阴虚亏 103

(三)虚风内动 103

(四)心肾阴虚 103

六、温热病伤阳证候 103

(一)心肾阳虚(阳虚欲脱) 103

(二)阴竭阳脱 103

第五节 三焦辨证 104

一、上焦湿热证 105

二、中焦湿热证 105

三、下焦湿热证 106

第六节 经络辨证 107

一、手太阴肺经病候 107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候 107

三、足阳明胃经病候 108

四、足太阴脾经病候 108

五、手少阴心经病候 108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候 109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候 109

八、足少阴肾经病候 109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候 109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候 110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候 110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候 110

十三、督脉病候 111

十四、任脉病候 111

第七节 脏腑辨证 111

一、心病辨证 112

(一)虚证 112

(二)实证 113

二、肺病辨证 116

(一)虚证 116

(二)实证 116

三、脾病辨证 118

(一)虚证 119

(二)实证 120

四、肝病辨证 122

(一)虚证 122

(二)实证 123

五、肾病辨证 127

(一)肾阳虚损 127

(二)肾阴虚亏 128

(三)肾气不固 128

(四)肾精不足 128

六、胃病辨证 129

(一)虚证 129

(二)实证 130

七、胆病辨证 132

(一)胆郁痰扰 132

(二)胆经郁热 132

八、小肠病辨证 132

(一)小肠实热 132

(二)小肠气痛 132

九、大肠病辨证 132

(一)虚证 133

(二)实证 133

十、膀胱病辨证 134

(一)膀胱湿热 134

(二)膀胱虚寒 134

十一、脏腑兼病辨证 134

(一)心肾不交 134

(二)心肾阳虚 135

(三)肺肾气虚 135

(四)肺肾阴虚 135

(五)肝肾阴虚 135

(六)脾肾阳虚 136

(七)心肺气虚 136

(八)脾肺气虚 136

(九)肝脾不调 137

(十)肝胃不和 137

(十一)心脾两虚 137

(十二)肝火犯肺 137

第八章 预防与治 140

第一节 预防 140

一、未病先防 140

(一)加强锻练,增强体质 141

(二)调养形体,不妄作劳 141

(三)调养精神,保持乐观 141

(四)药物预防,广泛投药 142

二、既病防变 142

第二节 治则 143

一、治病求本,分清主次缓急 143

(一)标本、缓急 144

(二)正治、反治 145

二、扶正祛邪,正确处理正与邪的关系 146

(一)扶正以祛邪 146

(二)祛邪以扶正 146

(三)先攻后补 146

(四)先补后攻 147

(五)攻补兼施 147

三、重视整体,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147

(一)调整阴阳 147

(二)调整脏腑功能 148

(三)调理气血关系 148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49

(一)因时制宜 149

(二)因地制宜 149

(三)因人制宜 150

第三节 常用治疗方法 151

一、汗法(解表法、解肌法) 151

二、吐法 152

三、下法 153

四、和法(和解法) 154

五、温法 155

六、清法(泻火法、降火法) 156

七、补法 157

八、消法 159

九、祛风湿法 161

十、开窍法 161

十一、固涩法 162

十二、镇纳法 1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