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流域地貌系统
流域地貌系统

流域地貌系统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中臣等著
  • 出 版 社:大连:大连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5553475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
《流域地貌系统》目录

第一章 流域地貌系统概述 1

第一节 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1

第二节 系统科学在地貌学中应用的历史与进展 4

一、面积——高程分析 5

二、坡面泥流运动数学方程 5

三、地貌阈值 6

四、地貌熵 6

第三节 流域地貌系统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7

第二章 流域与水系 11

第一节 作为系统单元的流域 11

第二节 表征流域特征的变量 12

第三节 流域形态 14

一、形态要素 14

二、紧度系数 15

三、流域圆度 16

四、流域狭长度 16

五、曲度 17

六、拉长度 18

七、流域的不对称系数 21

第四节 流域河网密度 21

一、沟谷水系密度 21

二、河网密度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 22

第五节 水系发育系数和不均匀系数 29

第三章 坡地系统 31

第一节 坡面系统 32

一、坡长 32

二、坡度 33

三、坡形 40

四、坡向 41

第二节 河谷系统 42

一、沟谷的概念 42

二、沟谷侵蚀方式 43

三、影响沟谷发育的因素 44

四、沟谷发育规律 45

五、沟谷系统分类 50

六、沟谷系统结构 55

第三节 沟谷水系与产沙 63

第四章 河道系统 77

第一节 河型的成因及其转化临界 78

一、决定河型成因转化的主要因素 78

二、河型转化的判别公式 81

第二节 河流纵剖面 85

一、河流纵剖面的形态特征 85

二、影响河流比降的因素及其定量关系 87

第三节 水库上下游河道的复杂响应 93

一、水库上游河道的复杂响应 93

二、水库下游河道的复杂响应 97

三、清水冲刷阶段横断面形态的复杂响应 102

四、基面变化的复杂响应 103

第五章 三角洲系统 107

第一节 三角洲的分类 107

第二节 我国不同类型三角洲发育模式 110

一、滦河三角洲 110

二、黄河三角洲 115

三、珠江三角洲 123

第六章 流域系统的地貌临界 132

第一节 流域系统与地貌临界 132

第二节 坡地系统的地貌临界 134

第三节 河道系统的地貌临界 139

一、河道系统的边界临界 139

二、水力参数的地貌临界 146

三、河床宽深比的地貌临界 148

四、河床比降和河床质相对粒径的临界 149

五、构造运动与河型转化的临界关系 150

六、临界河宽 154

七、河型分类的临界指标 154

第四节 三角洲系统的地貌临界 160

第七章 流域地貌系统数学模型 166

第一节 概述 166

一、地貌研究的定量化趋势 166

二、流域地貌数学模型 167

第二节 流域侵蚀与产沙数学模型 168

一、产沙模型类型 168

二、侵蚀产沙过程及机制 168

三、产沙量经验统计公式 170

四、黄土高原产沙量统计公式 173

五、产沙量半理论半经验公式 178

六、面蚀与沟蚀 180

七、侵蚀与产沙物理概念模型和电算模型 184

八、计算侵蚀与产沙的单位线法 192

九、侵蚀与产沙的地貌学意义 193

第三节 河床演变数学模型 194

一、一维数学模型 195

二、二维河流泥沙输移数学模型 199

三、简化河床演变模型 201

四、估算河床冲淤变化的经验公式 203

第四节 沿程淤积和溯源淤积数学模型 203

一、沿程淤程和溯源淤积的概念 203

二、沿程淤积和溯源淤积数学模型 209

第五节 河谷阶地发育模拟数学模型 214

一、影响河谷阶地发育的因素 214

二、模型基本方程 215

三、模型结构 220

四、模型输入 221

五、模型应用举例 221

六、问题讨论 222

第六节 河口沉积数学模型 223

一、K—ε模型 223

二、雷诺应力模型 228

三、河口边界的拟合网格 229

第七节 流域地貌系统整体模型 230

第八章 流域系统的侵蚀与堆积 234

第一节 侵蚀与堆积关系 234

一、流域系统的空间分布与功能 234

二、流域系统复杂响应 236

三、河床演变中的冲淤关系 237

四、判别侵蚀与堆积的挟沙能力 237

第二节 侵蚀速率 238

第三节 沉积速率 243

一、河北平原的沉积速率 244

二、黄河下游的沉积速率 252

三、长江沉积特性的分析 254

四、沉积系统模式 256

第四节 加积性的准平原化 258

第五节 水库淤积末端位置确定的估算方法 260

一、水库淤积末端的概念 260

二、淤积末端位置确定方法 261

三、淤积末端发展趋势的预估方法 266

第九章 流域环境脆弱带 272

第一节 流域环境脆弱带的概念 272

一、流域环境脆弱带的概念 272

二、流域环境脆弱带的特点 274

第二节 流域环境脆弱带的理论基础 275

第三节 流域山前脆弱带 279

第四节 梯度联结带 283

一、梯度联结带的主要类型 283

二、我国的高度梯度带 285

第五节 河流变迁带 289

一、水陆过渡带 289

二、河流冲击带 290

第六节 海陆交接带 297

一、海陆交接带的性质 297

二、海陆交接带的空间迁移 298

三、海陆交接带的时空管理 300

第七节 黄土堆积转换带 303

一、黄土的搬运和堆积过程 303

二、黄土堆积分带 305

三、黄土堆积转换带中的环境变迁 310

第十章 流域环境演化及预测 313

第一节 流域地貌发育阶段 313

第二节 流域侵蚀产沙 325

一、自然侵蚀产沙 326

二、加速侵蚀产沙 327

第三节 流域地貌发育趋势预测 331

第十一章 流域系统环境治理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336

第一节 环境背景值 336

第二节 允许土壤侵蚀极限 340

第三节 泥沙输移比 342

第四节 流域自然植被生产潜力 346

第五节 干支流水沙过程的相似性 350

第六节 河床冲淤平衡的反馈 351

一、下游河床的调整 351

二、流域产沙组分与输移规律 3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