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民国盐务史稿
民国盐务史稿

民国盐务史稿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长清主编;刘佛丁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010005974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暂缺《民国盐务史稿》简介
《民国盐务史稿》目录

第一章 盐的生产和运销 1

第一节 生产 1

序编 清末盐务概况 1

第二节 运销 6

第二章 盐务管理机构 11

第一节 清代盐官设置的一般情况 11

第二节 光绪晚年和宣统时期盐务管理机构的改革 13

第三章 盐税 16

第一节 清末盐税的增加 16

第二节 盐税收入和以之作为抵押的内外债 20

第四章 列强各国侵犯我国盐政主权的开始 23

第一节 外盐进口问题的交涉 23

第二节 外轮私贩盐斤和列强侵略我国盐主权的其它活动 25

第一节 善后大借款的历史背景 29

第一编 北洋政府时期的盐务(1912—1927年) 29

第一章 善后大借款与中国盐主权的丧失 29

第二节 借款谈判第一阶段:银行团确定方针 31

第三节 借款谈判第二阶段:银行团步步进逼 35

第四节 借款谈判第三阶段:克利斯浦借款及其它借款 38

第五节 借款谈判第四阶段:善后大借款签约 42

第六节 干涉行政独立的借款谈判,丧失盐务主权的借款合同 45

第七节 各界纷纷抨击袁世凯政府出卖盐主权 50

第二章 帝国主义对中国盐务的直接统治 53

第一节 盐务稽核所的形成 53

第二节 列强把持我国盐税收入进行各种形式的剥削 58

第三节 银行团拒付盐余,操纵我国财政 63

第三章 产运销状况及其改革 66

第一节 食盐产运销状况 66

第一节 盐税 表4·5 中国各年出口货疲?873—1936) 68

表4·7 中日生丝出口量(1880—1935) 69

表4·6 中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1873,1936) 69

表4·8 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叶输出量(1873—1936) 70

第二节 盐政改革的背景 71

表4·9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1870—1936) 72

表4·10 中国近代商业资本的增长(1894—1936) 76

第三节 各地开放自由贸易的情况 77

表4·11 中国新式与旧式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及比重变化(1887—1936) 79

表4·12 中国铁路修建情况(1887—1944) 80

表4·13 铁路货运中工、矿、农、林、畜牧产品历年延吨量指数(1916—1936) 81

第四节 引岸制最顽固的堡垒——两淮开放情况 83

第五节 川盐区域改革与倒退的斗争 88

第六节 精盐业的产生及与旧盐商的斗争 92

第一节 概述 102

第四章 盐税 102

第二节 北洋政府初期的盐税改革 108

第三节 中、后期各省截留盐税及广东革命政府收回盐主权 115

第四节 中、后期正税之加重及附加税之滥征 118

表5·1 总税准与进口税额(1926—1936) 118

第二编 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的盐务(1927—1937年) 124

第一章 盐业生产概况 124

第一节 我国盐业生产技术及其发展变化 124

第二节 盐业中的生产关系 130

第三节 盐的成本、产量和产值 138

表6·1 中国商业资本在全部资本额中的比重(1894—1947/48) 147

表6·2 美国商业投资在全部私人投资中的比重(1936—1961) 149

表6·3 英国商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1948—1959) 149

第二章 盐务组织的调整与盐务洋员的变动 152

第一节 盐务稽核所的取消和恢复 152

第二节 盐务稽核所职权的变动和其他盐务组织的调整 159

表7·1 清代米价的变动(1640—1840) 162

表7·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1867—1937) 164

图7·1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变动趋势(1867—1937) 165

表7·3 上海、天津的批发物价指数(1937—1948) 166

第三节 盐务稽核所中任用洋员的情况与其变动 167

图7·2 中国批发物价总指数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168

表7·4 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批发物价指数(1867—1936) 171

第一节 新盐法与关于中国盐运销制度的论争 173

第三章 盐的运销 173

图7·4 中美批发物价比较图(1870—1936) 174

图7·3 中英批发物价比较图(1867—1936) 174

图7·5 中法批发物价比较图(1870—1936) 175

图7·6 中德批发物价比较图(1867—1936) 175

图7·7 中日批发物价比较图(1873—1936) 176

表7·5 一百年来金银比价变动(1836—1935) 178

图7·8 银价、金价、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6) 180

图7·9 中国银价与英美批发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5) 181

图7·10 中国、英国、美国银购买力变动趋势(1867—1936) 182

第二节 查验和换发盐票,承认和维护引岸专商 182

图7·11 银价与英、美汇价变动趋势比较(1870—1930) 184

第三节 引岸制度与自由贸易制度 187

第四节 精盐与粗盐 192

表7·6 中国进出口物价综合指数(1867—1931) 194

图7·12 银价、进出口物价,批发物价变动的相互关系(1867—1931) 195

图7·13 价格作用的传导机制理想模式 196

第五节 官盐与私盐 196

表7·7 中国进口物价指数和出口物价指数(1867—1936) 197

图7·14 中国进口物价和出口物价变动趋势(1867—1936) 198

图7·15 中国近代进口和出口物价的周期波动(1868—1935) 199

表7·8 河北省宁津县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1800—1850) 202

表7·9 中国近代工业品和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及农产品购买力指数(1867—1937) 203

第六节 盐的运输 205

图7·16 中国近代工业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207

图7·17 中国近代农产品批发物价的周期性波动(1868—1935) 208

表7·10 中日两国米购买力指数(1881/90—1931/36) 211

表7·11 上海棉花、棉纱的批发价格(1920—1936) 212

第七节 盐运销商人的中间剥削 212

表7·12 几个主要城市粮食价格比较(1920) 215

第一节 国民党中央政府盐税收入的增加及其原因 216

第四章 盐税 216

表8·1 金城银行历年各种放款成份比例表(1917—1936) 239

表8·2 上海银行放款的增长(1926—1936) 239

表8·3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1910—1936) 241

第二节 各省加征的名目繁多的盐附加税捐 244

表8·4 东三省日本人工厂工人籍贯百分比表(1924) 246

表8·5 内地人民移入东三省之估计(1923—1929) 248

表8·6 抚顺煤工主要原籍历年人数比较表(1914—1921) 249

第三节 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盐税的分割和劫夺 257

表9·1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1873—1936) 257

图9·1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变动趋势(1873—1936) 259

表9·2 上海银拆平均市价——十年平均(1873—1936) 259

表9·3 天津各银行放款利率统计(1892—1937) 260

表9·4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贴现率(1913—1936) 261

表9·5 开滦煤矿工人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04—1937) 264

表9·6 开滦井下煤二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 265

表9·7 开滦井上机匠月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887—1936) 266

表9·8 中兴煤矿历年工资率和实际所得(1917—1931) 268

表9·9 广九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 268

第四节 盐商漏税,人民盐税负担沉重 269

表9·10 广三铁路工人工资指数(1912—1926) 269

表9·11 广州工人实际工资指数(1913—1926) 270

表9·12 上海纺织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910—1937) 271

表9·13 北京瓦木工匠每日工资指数(1862—1925) 272

第五章 盐务风潮 274

第一节 盐工盐民和食盐消费者围绕着盐的反抗斗争 274

表9·14 广东台山县工资指数(1912—1925) 275

表9·15 江苏武进农工工资的变动情况(1908—1932) 276

表9·16 中国农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1906—1933) 278

表9·17 中国农地价格之变迁(1912—1936) 282

表9·18 中国农地价格指数(1906—1933) 282

表9·19 江苏武进农地价格的变动(1912—1932) 284

表9·20 昆山等县地价增长指数(1905—1924) 284

表9·21 奉天梨树县裴家油房屯等田地每垧地价的变动(1855—1927) 285

表9·22 梨树县平均每垧地价变迁表(1927—1936) 286

表9·23 十一城市平均地价比较表(1928—1936) 287

第二节 盐税警的罪行和各阶层的反抗斗争 289

表9·24 中国近代资本集成(1894—1936) 289

表9·25 中国近代方向的固定资本投资(1903—1936) 290

第三编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盐务(1937—1945年) 292

第一章 沦陷区的盐业生产水平 292

第一节 日本对中国盐田的侵占及其开发 292

表9·26 申新一.八厂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1931—1936) 292

表9·27 全国华商纱厂每万纱锭和每百台布机雇用工人数(1911——1937) 293

图9·2 农业边际收益率曲线 297

表9·29 中国大陆的农业生产、人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187—1930,低估值) 297

第二节 沦陷区的盐业生产水平 297

表9·30 中国国民所得的分配(1933) 301

表9·31 开滦煤矿的销煤利润和矿区工人工资(1904—1936) 302

第二章 沦陷区的盐务组织、制度及盐业产、销企业 305

第一节 沦陷区的盐务组织 305

表9·32 中国农民所得与所付价格的变化(1906—1933) 305

第二节 沦陷区的盐务制度 307

表9·33 中国和日本产业结构变化的比较(1887,1936) 308

第三节 沦陷区盐业产销企业 310

第三章 沦陷区的盐税与盐价 318

表9·28 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1921—1936) 99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