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寿彝著
  • 出 版 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1157·26
  • 页数:426 页
图书介绍:
《史学概论》目录
标签:史学 概论

目次 1

第一章 叙论 1

第一节 历史、史料、史学 1

历史 1

史料 4

史学 7

第二节 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9

历史遗产和史学遗产 9

如何对待史学遗产 13

史学工作的继承和创新 17

第三节 本书的编写大意 21

史学概论的任务 21

本书论述的几个方面 25

回顾与前瞻 28

群众生活中的历史观点 31

第一节 社会生活和历史观点 31

第二章 历史观 31

历史观点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35

第二节 历史观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39

历史的运动问题 39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问题 47

第三节 学习唯物史观,推进史学工作 5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 57

产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条件 63

坚持唯物史观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68

第三章 历史文献 73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献的繁富 73

史书编写的日盛 73

历史档案的积存 81

历史文献之包罗繁富 86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 88

文献目录学 88

版本和校勘 94

辑佚和辨伪 102

注解和考证 106

第三节 历史文献在史学工作中的地位 113

历史文献在史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113

历史文献之发挥作用 116

历史文献工作和理论指导 119

第四章 史书的编著 123

第一节 史书的体裁 123

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 123

中国史书的其他重要体裁 128

不同体裁的互相补充和综合 135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 138

第二节 史书的编和著 141

区别编、著及其重要意义 141

长编和考异 145

直笔的优良传统 148

第五章 史书的体例 153

第一节 古老的传统和全局性的体例 153

重视体例的传统 153

断限、标目和编次 157

第二节 记时、记地和记人 162

记时 162

记地 165

记人 172

第三节 载言、载文、议论及其他 177

载言、载文和征引 177

议论和注释 181

体例的统一和运用的灵活 186

第六章 历史文学 189

第一节 历史和文学 189

历史和文学的分合 189

历史和文学的各种关系 193

写人物 198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学的成就 198

写战争 205

写场面 214

第三节 历史文学的写作经验 218

闳中肆外 218

艺术加工 222

第七章 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230

第一节 史学跟其他有关学科的离合 230

史学和科学 230

史学成长中跟其他学术的离合 235

史学跟其他学科加强联系的趋势 240

第二节 史学的姐妹学科(上) 242

哲学的发展和史学的发展 24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史学 249

第三节 史学的姐妹学科(下) 254

史学和考古学 254

史学和民族学 258

史学和地理学 262

史学和艺术 265

第四节 史学和自然科学 267

史学和有关生产方面的科学知识 267

史学和天文学 271

史学和地质学 274

史学和古人类学 276

民族危机的时代感 280

第一节 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潮 280

第八章 近代史学 280

变法和历史必变的思想 286

宣传革命的历史理论 291

第二节 史学近代化的几种倾向 296

史学近代化的特点 296

“疑古”和“考信” 301

“新史学”及其多变 308

古史新证 312

第三节 历史考据学 312

诗文笺证和“民族文化之史” 316

宗教史,文献学,“表微”书 320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32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 327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 327

李大钊同志的贡献 329

郭沫若同志的贡献 334

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 337

在斗争中建立起来 34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52

建国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 352

建国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 354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考验 359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362

杰出贡献 366

毛泽东同志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 366

第三节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 366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 376

第十章 当前的主要任务 383

第一节 研究和进行历史教育 383

个人和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 383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386

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 390

历史经验和历史前途 393

人类社会和自然条件 395

第二节 开阔视野,治史修史,不断提高史学水平 398

纵观与横观 398

深与广 402

普及与提高 408

第三节 强大史学队伍 414

强大史学队伍的紧迫性 414

德、才、学、识和创新精神 417

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 4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