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大全
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大全

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大全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光谆,叶酉荪主编;马建国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2323287
  • 页数:726 页
图书介绍:
《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大全》目录

第一节 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1

一、通信系统的组成 1

目录 1

第一部分 通信技术(一) 1

第一章 通信系统概述 1

二、通信系统的分类 2

三、通信方式 3

四、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4

一、功率密度谱和带宽 5

第二节 概念和术语 5

二、增益、衰耗和传输电平 6

三、话音特性与失真 7

四、噪声与信噪比 9

五、信息量 10

一、信道模型 11

第三节 信道和信道容量 11

二、信道容量 13

一、脉冲编码调制(PCM) 15

第一节 信源编码 15

第二章 编码技术与检错纠错 15

二、增量调制(△M) 18

三、参量编码(声码器) 19

一、基带传输 21

第二节 信道编码 21

三、主要的线路码 22

二、对传输码型的主要要求 22

二、奇偶校验码 24

一、差错控制的分类 24

第三节 检错纠错编码 24

三、循环冗余校验(CRC) 25

四、BCH码 30

二、交换技术的发展概况 33

一、交换的基本概念 33

第三章 交换技术 33

第一节 概述 33

二、人工交换技术 35

一、电话业务的特征 35

三、交换技术的分类 35

第二节 电话交换技术 35

三、机电交换技术 36

四、电子交换技术 37

三、报文交换技术 41

二、电话交换技术不适于数据业务的传送 41

第三节 数据交换技术 41

一、数据业务的特征 41

四、分组交换技术 42

一、综合业务对综合交换技术的要求 43

第四节 综合交换技术 43

二、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综合交换技术 44

三、以分组交换为基础的综合交换技术 45

四、混合交换(HS)技术 47

五、ATM交换的基本概念 48

二、光器件的基本技术 49

一、光交换的基本原理 49

第五节 光交换技术 49

三、光交换系统 50

二、分组交换用集成电路 51

一、电话交换用集成电路 51

第六节 交换结构中的集成电路及其技术 51

三、ATM交换用集成电路 52

二、调制方式分类 53

一、调制的功能 53

第四章 调制技术 53

第一节 调制技术概述 53

一、常规调幅(AM) 56

第二节 模拟振幅调制与解调 56

二、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DSB) 57

四、残留边带调制(VSB) 58

三、单边带调制(SSB) 58

六、振幅解调电路 59

五、高电平调幅与低电平调幅 59

七、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1

第三节 模拟角度调制与解调 62

一、调角信号的分析 63

二、产生调频波的方法 66

三、调频信号的解调 67

四、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与门限效应 70

第四节 数字调制 71

五、频分复用(FDM) 71

一、二进制幅移键控(2ASK) 72

二、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73

三、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 75

五、多进制数字调制举例——四相调制 78

四、二进制数字系统的性能比较 78

六、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81

一、脉冲振幅调制 82

第五节 脉冲模拟调制 82

四、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系统的比较 84

三、时分复用 84

二、脉冲宽度调制和脉冲位置调制 84

一、传统密码体制 86

第一节 密码体制 86

第五章 通信保密技术 86

二、现代密码学 88

一、单维置乱指示 91

第二节 模拟置乱技术 91

二、二维置乱技术 94

二、性能分析 97

一、话音数字加密体制的基本原则 97

第三节 话音数字加密技术 97

三、窄带数字话密的基本原理 98

四、话音加密技术将更趋完善 99

三、公开密钥学迅速发展 99

第四节 密码学的发展趋势 99

一、将出现新的密码体制 99

二、本世纪未之前可能需要更换掉数据加密标准(DES) 99

一、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101

第一节 概述 101

第六章 扩展频谱通信 101

二、扩频通信的特点 105

一、扩频对伪随机序列的要求 106

第二节 扩频用伪随机码序列 106

二、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m序列) 107

三、码型的选择 108

四、m序列的设计 109

一、扩频信号的产生 110

第三节 扩频信号的产生和解扩 110

二、相关和解扩 112

第四节 扩频通信的同步 116

一、起始同步 117

二、同步的证实 119

三、跟踪(同步保持) 120

二、扩频技术用于天线方向图测量 122

一、码分多址技术 122

第五节 扩频技术的其他运用 122

四、测距和测速 123

三、井下扩频通信 123

一、 呼叫流 126

第一节 呼叫流、话务量、服务方式与服务质量 126

第七章 业务工程 126

二、负载及其特性 127

三、业务量矩阵 128

四、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特性 129

一、全利用度线束的一般数学模型 130

第二节 明显损失制全利用度线束理论 130

二、最简单呼叫流的全利用度系统 131

四、应用举例 133

三、简单后效流的全利用度系统 133

一、部分利用度线束结构 134

第三节 明显损失制部分利用度线束理论 134

二、理想部分利用度线束 135

三、部分利用度线束的近似计算方法 136

四、应用举例 137

一、重复呼叫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138

第四节 带重复呼叫的全利用度线束理论 138

二、重复呼叫模型及计算公式 139

四、重复呼叫系统状态概率方程 140

三、重复呼叫的近似计算方法 140

五、应用举例 142

一、最简单呼叫流与指数占用时长分布的等待制全利用度系统 143

第五节 等待制全利用度系统理论 143

二、最简单呼叫流与常数占用时长分布的等待制全利用度系统 145

一、链路系统的构成与表示法 146

第六节 通信网链路系统 146

三、应用举例 146

二、链路系统的阻塞 147

三、雅可比斯近似计算方法 148

四、多级链路系统线性概率图法 151

第七节 通信网话务模拟 153

五、应用举例 153

二、通信电缆的结构 160

一、通信线路的种类 160

第二部分 通信技术(二) 160

第八章 通信线路 160

第一节 通信线路的概述 160

三、通信电缆的电气标准 168

二、架空明线的杆面型式 172

一、交叉的基本概念 172

第二节 架空明线线路 172

二、系统交叉 173

一、电缆配盘 173

三、架空明线回路交叉制式 173

第三节 高频对称电缆 173

三、交叉平衡 174

四、集总平衡 175

一、通信线路防强电影响 176

第四节 通信线路的防护 176

二、通信线路的防雷 178

三、通信电缆防腐蚀 180

三、电报的格式和生产过程 181

二、电报的业务种类 181

第九章 电传与传真电报通信 181

第一节 电报通信概述 181

一、电报通信的特点 181

四、电报通信的传输方式 182

一、电传机通报使用的电码 184

第二节 电传电报通信的基本原理 184

三、电传机的基本原理 185

二、电传机的通报速率 185

四、电传机的通报电路 186

一、电报信号畸变的种类 187

第三节 电报信号畸变 187

二、电传机的改正能力 188

四、电报自动纠错设备 189

三、电传机信号畸变的测试 189

一、微处理机控制的电子电传机 190

第五节 电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90

第四节 电传机对通的必要条件 190

一、T1000S型电子电传机 191

第六节 微处理机控制的电子电传机举例 191

二、智能用户电报 191

三、电报时分多路复用 191

二、微处理机控制的汉字电传机 192

附:各类电传机技术性能一览表 193

二、传真通信的特点 195

一、传真通信的基本原理 195

第七节 传真通信概述 195

四、传真机的主要参数 196

三、传真机的种类及其应用 196

五、传真机的发送扫描及光电变换 197

六、传真机的接收扫描及记录 199

一、概述 203

第八节 文件传真三类机原理 203

二、三类机的压缩编码与解码 205

三、三类机的调制与解调 210

四、三类机的传输控制规程 213

五、三类机的传输信道 217

六、传真机的新技术 219

二、自动电话 221

一、人工电话 221

第十章 电话机与电话交换设备 221

第一节 电话通信的发展 221

一、脉冲式电话机 222

第二节 自动电话机 222

三、程控交换技术的发展 222

四、电话通信的分类 222

二、音频按键式自动电话机 225

三、其他电话机介绍 226

第三节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综述 228

一、技术指标 229

第四节 FETEX—150数字交换系统 229

二、硬件组成 231

三、软件组成 234

二、GTD—5EAX系统 235

一、E10B系统 235

第五节 典型数字交换系统简介 235

五、DX200系统 236

四、EWSD系统 236

三、AXE—10系统 236

七、ITT1240系统(S-1240) 237

六、5ESS系统 237

一、发展综述 238

第六节 程控用户交换机的选型原则 238

二、选型原则 239

三、中继线 241

二、编号方式 241

第七节 程控用户交换机接入市话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241

一、组网方式 241

四、信号方式 242

六、传输衰耗 243

五、网同步 243

七、接入市话网前的性能测试及检查 244

四、标准化群及其组成方法 245

三、多级变频与群变频 245

第十一章 载波通信与载波通信系统 245

第一节 载波电话的基本原理 245

一、载波电话的线路复用方式 245

二、载波电话的传输方式 245

六、双向通信的实现 247

五、工作频带的选择 247

七、长途通信的实现 251

二、对称电缆载波通信系统 252

一、同轴电缆载波通信系统 252

第二节 各种载波通信系统频率变换举例 252

一、振铃系统的构成 254

第三节 振铃系统 254

三、明线载波通信系统 254

四、带外振铃方式 255

三、防止收铃器错误动作的措施 255

二、对振铃系统的基本要求 255

一、对变频器的要求 256

二、调制器 256

第四节 变频系统 256

一、载供系统的构成 259

第五节 载频供给系统 259

二、对载供系统的技术要求 260

二、群导频系统的构成方式 263

一、群导频系统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263

第六节 群导频系统 263

一、线路设备的任务与组成 264

第七节 线路设备 264

三、群导频频率和电平的选定 264

二、均衡、调节系统 265

三、三遥系统 270

四、线路设备举例 272

一、ZL-3型六十路载波电话设备 274

第八节 载波电话设备介绍 274

三、小同轴960路载波电话设备 275

二、300ZDT-1型三百路载波电话设备 275

一、两种基群帧结构 277

第一节 数字电话通信的体制 277

第十二章 数字电话通信与数字终端机 277

三、高次群复接的帧结构 278

二、高次群复接制式 278

二、码速调整方式 280

一、数字复接的实现 280

第二节 数字复接技术 280

一、单片PCM编译码器 283

第三节 数字终端设备 283

二、PCM基群设备 286

三、二次群数字复接设备 288

四、一跳三数字复接设备 290

二、大容量同步数字系列(SOH) 292

一、向光纤传输发展 292

第四节 数字通信的新进展 292

三、光纤通信的特点及应用 293

二、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293

第十三章 光纤通信与光端机 293

第一节 概述 293

一、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 293

四、光纤通信的类型 294

二、通信光纤的类型 295

一、光纤的结构及导光原理 295

第二节 光纤 295

三、光纤特性 296

四、光纤型号的编制 298

一、光源 299

第三节 光源及光检测器 299

二、光检测器 304

一、光端机的作用及基本组成 307

第四节 光纤传输设备 307

二、光端机的方框图及技术性能 309

三、光端机的机架结构 316

四、光中继器 317

二、相干光通信 320

一、波分复用技术 320

第五节 光纤通信的新技术及发展方向 320

五、光集成及全光通信 321

四、光纤孤子通信系统 321

三、超长波长光纤通信 321

二、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323

一、数据通信的概念及其特点 323

第十四章 数据通信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三、数据通信的基本工作方式 325

四、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质量指际 326

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 327

一、数据信号的基本形式 327

第二节 数据传输技术 327

三、基带数据传输技术 328

四、频带数据传输技术 331

五、数字数据传输技术 337

一、电路交换 340

第三节 数据交换技术 340

二、报文交换 341

三、分组交换 342

一、数据传输控制规程的有关概念 343

第四节 数据传输控制规程与终端接口 343

二、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 344

三、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 347

四、终端接口 349

二、图象通信的发展概况 356

一、图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356

第十五章 图象通信 356

第一节 图象通信概述 356

三、视觉与图象质量 358

一、模拟图象信号 361

第二节 图象信号的传输技术 361

二、数字图象信号 364

三、图象信号的传输方式 366

一、可视电话 369

第三节 图象通信方式 369

二、会议电视 371

三、电缆电视(CATV) 372

四、静止图象广播 373

六、可视图文 374

五、图文电视 374

八、空间探测器的图象通信 375

七、卫星电视 375

二、图象数据的压缩与编码 377

一、概率 377

第四节 数字图象处理技术简介 377

六、其他方面 378

五、图象重建 378

三、图象增加 378

四、图象恢复 378

一、概述 380

第一节 电波传播 380

第十六章 电波传播与天线 380

二、地波传播 382

三、天波传播 383

五、散射波传播 385

四、空间波传播 385

六、各波段电波传播特点 386

一、天线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功能 387

第二节 天线基本原理 387

三、发射天线的电参数 388

二、天线有效幅射的条件 388

四、接收天线原理 390

一、垂直单极天线 392

第三节 常用线天线 392

五、天线的分类 392

二、水平双极天线 393

三、菱形天线 396

四、八木天线 398

五、对数周期天线 401

第四节 常用面天线 402

一、旋转抛物面天线 403

二、卡塞格伦天线 404

一、自适应天线阵抗干扰的基本原理 405

第五节 新型天线介绍:自适应调零天线阵 405

二、自适应天线阵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406

三、“圣格文”计划 408

二、极长波的应用 408

第十七章 极长波、超长波、长波和中波通信 408

第一节 极长波通信 408

一、极长波的传输特点 408

五、极长波矿井通信 411

四、实用极长波通信系统 411

一、超长波的传播特点及大气噪声 412

第二节 超长波通信 412

二、超长波的应用 413

三、典型超长波通信设备 414

四、TACAMO机载战略通信系统 420

五、超长波标准时间和频率的广播台 421

一、长波的传播特点 422

第三节 长波通信 422

二、长波的应用 423

三、典型长波通信设备 424

三、典型中波通信设备 427

二、中波的应用 427

第四节 中波通信 427

一、中波的传播特点 427

二、国外舰内通信系统发展概况 432

一、舰内通信系统的职能与功能 432

第五节 典型舰内综合通信系统 432

三、舰内数字综合通信系统(SNT1) 433

一、短波传播的形式与最高可用频率(MUF) 437

第一节 短波通信概述 437

第十八章 短波通信及单边带电台 437

二、短波通信的特点 439

第二节 短波单边带通信 442

三、短波通信的常用调制方式 442

二、单边带通信的优点 443

一、单边带信号 443

二、在单边带通信线路上传输数据信号的要求 445

一、数据信号 445

第三节 在单边带通信线路上传送数据信号 445

三、数据信号在单边带通信线路上传输的几种键控制度 446

四、传输高速数据信号的调制技术 447

一、单边带发信机的基本原理 449

第四节 短波单边带发信机 449

二、单边带发信机实际电路举例 454

一、单边带信号的解调 458

第五节 短波单边带收信机 458

二、分集接收与抗衰落性能 459

三、单边带收信机实际电路举例 461

一、短波自动实时选频系统 463

第六节 短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463

二、短波频率跳变系统 464

五、短波通信的发展方向 465

四、线路压缩扩展技术 465

三、第三代短波调制解调器 465

一、超短波电波传播特性 467

第二节 陆地移动通信超短波传播特性 467

第十九章 超短波通信与移动通信设备 467

第一节 超短波通信概述 467

二、陆地移动通信超短波传播特性的计算 470

三、其它移动信道的传输特点 473

一、发射机组成方框图 474

第三节 调频发射机与接收机 474

四、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 475

三、接收机组成方框图 475

二、发射机主要技术指标 475

五、天线共用器 476

二、数字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基本原理 478

一、概述 478

第四节 程控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 478

一、手持机HX—260 483

第五节 移动通信电台举例 483

二、基地/中继式无线电台KG—110系列 485

二、微波通信的特点 490

一、微波波段划分 490

第二十章 微波通信与数字微波接力机 490

第一节 微波通信概述 490

五、模拟微波通信与数字微波通信 491

四、微波接力通信方式 491

三、微波通信的几种方式 491

一、微波接力通信的构成 492

第二节 微波接力通信 492

三、波道频率配置 493

二、标准参考电路 493

一、微波传播的衰落现象 494

第三节 微波传播特性 494

二、抗衰落技术 495

一、微波元器件简述 496

第四节 数字微波通信设备 496

二、微波收发信机 498

三、微波天线设备 502

四、电话调制机 503

五、勤务电路及倒换设备 505

一、7GHz120路PCM数字微波接力机 507

第五节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设备举例 507

二、2GHz32/120路数字微波接力机 509

三、11GHz16/32路△M数字微波接力机 510

一、数字微波调制技术 511

第六节 微波通信新技术 511

二、微波接收和发送设备中的新技术 512

三、毫米波通信技术 513

二、点对多点通信系统原理 514

一、点对多点通信概述 514

第七节 点对多点通信 514

三、点对多点通信设备 516

四、点对多点通信系统的发展 519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520

一、宇宙通信与卫星通信 520

第二十一章 卫星通信与地球站 520

第一节 卫星通信概述 520

一、卫星通信线路的工作过程 521

第二节 卫星通信的线路 521

三、卫星通信网络的结构 521

四、卫星通信的特点及技术问题 521

三、线路设计 522

二、线路质量 522

一、静止卫星的组成与功能 523

第三节 通信卫星 523

二、国际通信卫星V号系统简介 525

一、多址联接 526

第四节 多址联接及卫星分组通信 526

三、静止卫星轨道的分配与管理 526

二、几种常用的多址分配制度 527

一、调频制的应用 528

第五节 调频制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528

三、卫星分组通信 528

一、数字卫星通信系统的出现 529

第六节 数字卫星通信系统 529

二、频率复用 529

三、卫星转发器的使用方式和信道容量 529

二、SCPC 530

四、TDMA方式 531

三、中速数据(IDR)系统 531

五、SS/TDMA方式 532

二、地球站的构成 533

一、标准地球站 533

第七节 地球站技术 533

二、我国卫星通信发展 535

一、国外卫星通信发展 535

第八节 卫星通信历史 535

三、卫星通信新技术体制的应用 536

二、动态范围和自动增益控制 538

一、处理增益与抗干扰(噪声)的关系 538

第二十二章 扩展频谱通信设备 538

第一节 扩频通信系统的设计 538

三、扩频信号的传播特点 539

四、扩频发、收信机的设计 540

二、直接序列扩展无线电台 541

一、扩频无线电台使用的天线 541

第二节 扩频无线电台 541

三、跳频电台 543

四、一种直扩/跳频电台 553

五、扩频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554

第二节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传播特性 556

二、对流层散射通信发展简史 556

第二十三章 对流层散射通信 556

第一节 对流层散射通信概述 556

一、对流层散射通信的特点 556

二、对流层散射传播损耗的工程计算 557

一、对流层散射传播理论 557

三、对流层散射的传播特性 558

一、分集接收的原理 559

第三节 分集接收技术 559

二、几种常见的分集方法 560

三、合并技术 562

一、自适应技术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的应用 563

第四节 自适应技术及纠错编码技术的应用 563

一、散射通信设备的分类 564

第五节 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 564

二、纠错编码技术在对流层散射通信中的应用 564

一、目前散射通信发展的特点 565

第六节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发展 565

二、散射通信设备举例 565

二、若干技术问题的动向 566

三、我国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应用 567

一、流星余迹的散射作用 568

第二节 流星余迹通信原理 568

第二十四章 流星余迹通信 568

第一节 流星余迹通信概述 568

一、流星余迹通信特点与应用 568

二、流星余迹通信发展简史 568

三、流星余迹通信的基本参数 569

二、流星余迹的通信 569

一、MCC—500系列设备简介 570

第三节 流星余迹通信设备介绍(MCC—500型系列) 570

二、MCC—550系列一些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 571

第四节 流星余迹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573

一、终端设备 575

第一节 通信网的组成 575

第三部分 通信技术(三) 575

第二十五章 通信网概述 575

三、交换设备 576

二、传输线路 576

四、通信网的约定 577

三、对通信网的要求 578

二、通信网的主要特点 578

第二节 通信网的分类、主要特点和要求 578

一、通信网的分类 578

一、网路规划的基本定义 579

第三节 通信网的网路规划 579

三、网路规划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580

二、网路规划的基本内容 580

四、基本技术规划 581

二、电话网的结构 582

一、电话网组成原则 582

第二十六章 自动电话交换网 582

第一节 电话网的组成原则和结构 582

三、汇接制市话网 583

二、多局制市话网 583

第二节 市话通信网 583

一、单局制市话网 583

四、市话网的编号 584

二、长途电路的选择方式 586

一、长话通信网的组成 586

第三节 长话通信网 586

三、长途电话网的编号 587

四、长途电话网的哀耗分配 588

一、长话网的信号形式 589

第四节 长途电话网的信号与传输 589

一、长话网的信号传输方式 590

三、用户线信号 591

四、线路信号 592

五、记发器信号 593

六、公共信道信号方式 595

一、公众电报网的组成 599

第二节 公众电报交换网及电文交换 599

第二十七章 电报通信交换网 599

第一节 概述 599

二、公众电报网的交换方式 600

三、用户电报网构成 601

二、用户电报分类 601

第三节 用户电报网及电路交换 601

一、用户电报的设备组成 601

四、用户电报网的编号 602

六、用户电报交换机 603

五、用户电报网的信号方式 603

二、用户电报及低速数据用户编号方案 605

一、用户电报与低速数据通信的兼容 605

第四节 用户电报与低速数据通信的兼容 605

二、综合业务数字网 606

一、传真通信网 606

第五节 传真通信网与综合业务数字网 606

二、电话网上的数据通信 607

一、用户电报/低速数据网 607

第二十八章 数据通信网 607

第一节 利用现有公用网进行数据通信 607

二、网络结构 609

一、分组交换 609

第二节 分组交换数据网的网络结构和通信规程 609

三、X.25建议 610

二、节点交换机 613

一、网络简介 613

四、分组装拆(PAD)规程 613

五、其他通信规程 613

第三节 国家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 613

三、网络管理中心 614

五、网络新业务 615

四、网络性能指标 615

一、PAD设备 616

第四节 地区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 616

六、国家公用分组交换网的骨干网 616

二、网络组织 617

二、移动通信的分类 618

一、移动通信的特点 618

第二十九章 移动通信与组网 618

第一节 移动通信概述 618

三、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 619

一、概述 621

第二节 多频道共用与频道分配 621

四、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621

三、组网产生的干扰与频道分配 622

二、用户数和频道数的关系 622

四、频道选择 623

一、移动通信网的服务区 624

第三节 移动通信组网与系统设计 624

二、进网方式 626

四、网的质量要求 627

三、网络结构 627

五、信令 628

六、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方法 630

一、自动拨号移动电话系统(IMTS) 631

第四节 指挥调度移动通信系统 631

二、集群移动无线电系统 635

三、国外集群系统介绍 637

一、大容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641

第五节 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641

二、无线寻呼系统 648

一、无中心选址移动通信系统 655

第六节 其他移动通信系统 655

二、无绳电话系统CT-2 656

三、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657

二、ISDN的特点 659

一、ISDN的含义 659

第三十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659

第一节 ISDN的有关概念 659

三、ISDN的发展方法 660

二、ISDN用户/网络接口 661

一、ISDN的基本体系结构模型 661

第二节 ISDN的网络结构 661

三、ISDN的多功能终端 663

四、ISDN的编号、寻址及路由选择 665

二、承载业务 666

一、ISDN业务的分类及接入点 666

第三节 ISDN提供的业务 666

三、用户终端业务 667

四、补充业务 668

二、ISDN用户/网络间协议 671

一、ISDN的有关建议 671

第四节 ISDN的有关建议和协议 671

三、ISDN网络局间协议 676

一、B—ISDN的业务概况 680

第五节 宽带ISDN(B-ISDN) 680

三、B—ISDN的交换技术 683

二、B—ISDN的结构 683

二、通信网路的路由选择 688

一、概述 688

第三十一章 通信网设计与分析 688

第一节 电路交换网 688

三、网路阻塞概率计算 690

一、概述 693

第二节 分组交换网 693

二、路径选择及其算法 694

三、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698

四、排队论模型及其延时分析 700

五、网路优化:容量分配方法 701

六、网路优化:流量分配方法 705

七、集中式网络设计 707

八、分布式网络设计 710

第三节 网路规划的预测方法 711

一、业务量预测方法 712

三、用户需求预测方法 713

二、流量流向预测方法 713

一、光纤通信 715

第三十二章 信息高速公路——高速信息网和相关的通信新技术 715

二、ATM(异步转移模式)和光交换机 716

三、SDH(同步数字系列) 717

四、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IN(智能网) 718

五、PCN(个人通信网) 719

六、多媒体通信 720

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 721

九、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高效率软件系统和高速通信协议 722

八、数字图象压缩 722

十、信息安全技术 724

参考文献 7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