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中国经济建设评析
新中国经济建设评析

新中国经济建设评析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寿春,金鑫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10501127
  • 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
《新中国经济建设评析》目录

绪论 基础衰败及早准备 1

一 旧中国贫穷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 1

(一)旧中国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政治前提 1

(二)工业结构畸形技术基础很差 2

(三)以农立国民不聊生 4

(四)交通运输遭到严重破坏 4

二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政策准备 6

(一)初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及其经济主张 6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萌芽 8

(三)制定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 12

(四)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和基本政策 14

三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4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 24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27

(三)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扩大 29

第一编 经济建设顺利起步(1949年10月至1957年) 33

第一章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49年10月至1952年) 33

一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33

(一)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3

(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36

(三)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37

(四)国民经济生产构成起了很大变化 37

(五)全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改善 38

二 审时度势卓越领导的丰硕成果 39

(一)坚定不移地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39

(二)积极而又稳妥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3

(三)各项社会改革以有利于发展生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6

(四)在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前提下重视发挥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 49

三 在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上出现急躁情绪 57

(一)过早否定要用一段时间巩固并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 58

(二)不适当地批评以“消极态度”对待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60

(三)出现急于把革命斗争矛头指向民族资产阶级的苗头 64

第二章 计划建设初战告捷(1953年至1957年) 68

一 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68

(一)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68

(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 70

(三)农业生产增长较快 71

(四)交通邮电发展迅速 72

(五)内外贸易显著扩大 73

(六)人民生活改善较大 73

二 决策正确指挥得当的宝贵经验 74

(一)创造性地处理改变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75

(二)恰当地处理建设规模与财力物力的关系 81

(三)较好地处理重点建设与兼顾其他的关系 87

(四)妥善地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88

(五)正确地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90

(六)清醒地处理产量产值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91

三 顺利发展掩盖着的一些问题 93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存在严重片面性 93

(二)三大改造后期求成过急产生的偏差 96

(三)重大比例关系出现不协调的苗头 100

第二编 经济建设几经波折(1958年至1978年) 103

第三章 三年跃进得不偿失(1958年至1960年) 103

一 国民经济的若干成就及巨大损失 103

(一)基本建设突飞猛进 103

(二)工业生产急剧增长 106

(三)经济比例全面失调 107

(四)损失浪费十分惊人 110

(五)人民生活严重困难 111

二 探索建设道路发生重大失误 113

(一)探索建设道路的最初成果及其局限 113

(二)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116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19

(四)“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延续更长时间 123

(五)过多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助长盲目冒进 129

三 被迫改弦更张的重要措施 131

(一)提出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132

(二)发出调整农村政策的紧急指示信 133

第四章 五年调整恢复元气(1961年至1965年) 136

一 国民经济重新出现欣欣向荣局面 136

(一)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136

(二)工农业生产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38

(三)农轻重比例达到基本协调 141

(四)积累与消费比例基本恢复正常 142

(五)财政收支和外贸收支转亏为盈 143

二 经济建设在调整中走上正确轨道 144

(一)贯彻八字方针扭转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 144

(二)调整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使生产关系接近生产力的水平 149

(三)调整工业生产建设改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55

(四)调整经济体制有利于发挥经济组织和经济手段的作用 163

三 建设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潜伏着新的波折 172

(一)把各项工作纳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 172

(二)对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的错误批判 174

(三)“四清”运动发生过火斗争 175

(四)对孙冶方经济理论的粗暴扼杀 176

(五)“突出政治”对经济建设的错误冲击 177

第五章 十年内乱濒临崩溃(1966年至1976年) 179

一 经济建设在大动乱中遭受巨大损失 179

(一)生产发展速度明显下降 180

(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181

(三)经济建设效益显著滑坡 182

(四)人民生活水平稳中有降 184

二 “文化大革命”使探索建设道路步入歧途 184

(一)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严重混乱 185

(二)经济建设重点向备战偏移 186

(三)经济体制盲目放权的大变动 194

(四)经济发展动荡曲折 199

三 国民经济若干进展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213

(一)国民经济在某些领域取得一定进展 213

(二)国民经济在逆境中有所进展的原因 215

第六章 两年徘徊又犯冒进(1977年至1978年) 218

一 国民经济较快恢复和新的失误 218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 218

(二)继续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和大搞“穷过渡” 219

(三)工业生产重新出现高指标 221

(四)基本建设规模急剧膨胀 224

二 国民经济在整顿中获得复苏 226

(一)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227

(二)局部调整经济管理体制 229

(三)全面整顿工业交通企业 232

(四)经济理论拨乱反正 234

三 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 237

(一)继往开来必先端正党的指导思想 238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40

(三)中央工作会议成为历史性转折的前奏 243

第三编 经济建设蓬勃发展(1979年至1991年) 247

第七章 拨正航向稳步前进(1979年至1983年) 247

一 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成就 247

(一)经济发展扭转了多年来的不稳定状态 247

(二)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248

(三)农业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 248

(四)消费品工业扭转了长期落后局面 249

(五)城乡市场改变了长期供应缺乏状况 249

(六)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249

二 国民经济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开始振兴 250

(一)重新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 25

(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257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75

(四)大力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和试验 283

(五)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286

三 前进中的不足之处 288

(一)对外开放还不够大胆 288

(二)对农业投入有所削弱 289

(三)单纯放权让利的局限性开始显露 290

第八章 扩大改革高速发展(1984年至1988年) 292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92

(一)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加速发展势头 292

(二)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93

(三)经济发展比较全面均衡 293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94

二 扩大改革和多方位开放结出硕果 295

(一)“六五”、“七五”计划积极探索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路子 29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明确以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309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转入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阶段 314

(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并全面展开 321

(五)对外开放向多方位扩展 328

三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31

(一)经济几度过热 331

(二)通货膨胀严重 332

(三)产业结构失调 333

(四)农业出现新的徘徊 333

(五)农村体制改革也有欠缺之处 334

第九章 治理整顿求稳减速(1989年至1991年) 335

一 治理整顿与经济发展同时奏效 335

(一)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336

(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338

(三)市场商品比较充足 339

(四)国际收支显著改善 340

二 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341

(一)治理整顿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41

(二)深化体制改革出现良好势头 348

(三)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 354

三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56

(一)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356

(二)宏观紧缩政策幅度过大 357

(三)仍然存在通货膨胀危险 358

(四)过于求稳思想形成困扰 359

结语 总结经验加快腾飞 360

一 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360

(一)从纵向比较中坚信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 361

(二)从横向比较中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64

(三)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69

二 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是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 371

(一)必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矛盾,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372

(二)必须使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 373

(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方针 375

(四)必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377

(五)必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382

三 中国前途取决于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快更好 383

(一)我国经济建设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 383

(二)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385

(三)加快经济发展必须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新路子 386

后记 38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