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士续等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040022532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1

一、研究对象 1

二、科学内容 2

三、学科性质 5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7

一、历史渊源 7

二、创立及其意义 9

三、传播和发展 12

第三节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7

第一篇 自然观 21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21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21

一、自然物的物质性及其可建构性 21

二、物质实体、物质属性和物质关系 26

第二节 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 28

一、系统方式的基本特点 28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31

三、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2

四、系统的稳定性 35

第三节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37

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 37

二、自然界的基本层次 39

三、层次结构的结合度 40

四、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42

第四节 自然界的运动形式 43

一、系统方式与运动形式 43

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44

三、运动形式的统一性 46

四、运动不灭原理 48

第二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50

第一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 50

一、关于自然界的历史观 50

二、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52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58

一、可逆与不可逆 58

二、时间之矢与不可逆性 59

三、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 61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两个方向 64

一、进化和退化的规定及其一般特点 64

二、进化和退化的统一性 66

三、进化的根据和条件 68

第四节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 72

一、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 73

二、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无限性 74

第三章 人和自然界 77

第一节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77

一、人类的产生、主体与客体的分化 77

二、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若干特点 79

三、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81

四、人的新进化和自然界的人化 83

第二节 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85

一、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85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界的平衡 88

第三节 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91

一、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91

二、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基本条件 93

三、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前景 95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100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100

第一节 科学认识系统 100

一、科学认识的特点 100

二、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 102

三、科学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的矛盾 107

第二节 科学认识过程 108

一、科学实践的结构 108

二、科学认识过程的多视角分析 110

第三节 科学技术方法的性质、作用和总体结构 118

一、科学技术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118

二、科学技术方法的地位和作用 120

三、科学技术方法的总体结构 122

第五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 124

第一节 科学问题 124

一、科学问题及其分类 124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 127

三、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129

第二节 科研选题 130

一、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130

二、选题的基本原则 132

第三节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 135

一、科学事实的规定 135

二、观察和实验 137

第四节 观察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141

一、关于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141

二、关于测量问题 142

三、关于观察的客观性 145

四、关于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146

第六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149

第一节 科学抽象 149

一、科学概念 150

二、科学符号 153

三、思想模型 156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159

一、逻辑思维的特点 159

二、分析和综合 160

三、归纳和演绎 161

第三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169

一、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0

二、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2

三、创造性思维方法 173

第四节 数学方法 178

一、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178

二、数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180

三、数学模型方法与“数学实验” 181

第七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86

第一节 科学假说 186

一、假说的一般特征 187

二、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91

三、假说的检验 193

第二节 科学理论 198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结构 198

二、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201

三、理论的评价 205

第八章 技术方法 211

第一节 技术方法和技术创造过程 211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211

二、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213

第二节 技术预测方法 216

一、什么是技术预测方法 216

二、预测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218

第三节 技术评估方法 221

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221

二、技术评估的价值观 223

三、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 225

第四节 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 227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 227

二、几种技术原理构思方法 228

第五节 工程设计方法 230

一、工程设计及其作用 230

二、设计方法的发展 232

三、设计方法论及其流派 233

第九章 系统科学方法 237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237

一、系统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237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238

三、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242

第二节 常用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 243

一、系统分析法 243

二、信息方法 244

三、反馈控制方法 246

四、黑箱和黑箱方法 248

五、功能模拟方法 250

六、系统规划方法 251

第三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253

一、自组织理论 253

二、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257

三、探索复杂性的方法 263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269

第十章 科学技术系统 269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 269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实质 269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27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277

一、科学角色和科学共同体 277

二、科学的社会体制 280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284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 286

一、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 286

二、科学发展主要形式 289

三、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291

第四节 技术的发展模式 296

一、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296

二、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 298

三、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 300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30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304

一、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 304

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306

三、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 310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312

一、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312

二、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318

第三节 科学技术进步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 322

一、科学技术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一般途径 323

二、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 327

三、西方学者关于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 331

第十二章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大科学观 337

第一节 当代的大科学与大科学观 337

一、20世纪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高技术 337

二、大科学与大科学观的形成 339

第二节 当代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 343

一、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 343

二、评价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 347

第三节 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50

一、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 350

二、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协调问题 3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