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像片判绘
像片判绘

像片判绘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时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06513773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
《像片判绘》目录
标签:像片

第一章 像片判读 1

第一节 地物电磁波辐射特性 1

〔一〕电磁波谱 1

〔二〕地物发射波谱特性 3

〔三〕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5

〔四〕大气对电磁波辐射的影响 6

第二节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8

〔一〕遥感平台 8

〔二〕传感器 9

第三节 摄影像片 10

〔一〕摄影成像 10

〔二〕摄影像片的几何特性 12

〔三〕摄影像片的物理特性 18

〔四〕像片的影像分辨率和地面分辨率 19

第四节 扫描图像 20

〔一〕光机扫描图像 21

〔二〕固体自扫描图像 27

〔三〕电视摄像机 30

第五节 侧视雷达图像 31

〔一〕侧视雷达成像 31

〔二〕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性 34

〔三〕侧视雷达图像的影像色调 35

第六节 像片判读特征 38

〔一〕形状特征 44

〔二〕大小特征 46

〔三〕色调和色彩特征 47

〔四〕阴影特征 51

〔五〕纹形图案特征 54

〔六〕位置布局特征 54

〔七〕活动特征 55

第七节目视判读 55

〔一〕眼睛观察 55

〔二〕像对立体观察 58

〔三〕目视判读方法 61

第八节 图像影像增强 63

〔一〕光学影像增强 64

〔二〕数字影像增强 70

〔一〕模式识别的概念 76

第九节 模式识别简介 76

〔二〕判别分析法 77

〔三〕空间积群法 80

第二章 像片判绘的基本方法 82

第一节 地形图图式符号及其运用 82

〔一〕地形图图式符号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82

〔二〕正确运用图式符号 85

第二节 像片判绘的综合取舍 87

〔一〕根据地形图的用途进行取舍 87

〔二〕根据成图比例尺进行取舍 88

〔三〕根据地区特点进行综合取舍 89

第三节 野外像片调绘的基本方法 90

〔一〕调绘准备 90

〔二〕野外调绘 91

〔三〕着墨整饰和接边 93

第四节 室内像片判绘 94

〔一〕室内像片判绘的条件 95

〔二〕室内像片判绘的步骤 98

〔三〕航测判绘一次成图简介 100

第五节 地物补测(或补绘) 100

〔一〕简易补测方法 100

〔二〕仪器补测 102

〔三〕补测地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104

第三章 居民地判绘 106

第一节 房屋式居民地 106

〔一〕街区式居民地 107

〔二〕散列式居民地 111

〔三〕学校、部队营房、企事业单位和新建农村居民地 113

〔四〕居民地与其他地物关系的处理 113

第二节 工厂 114

〔一〕各类工厂的共同特点 114

〔二〕钢铁联合工厂 116

〔三〕发电厂 119

〔四〕化工厂 122

〔五〕其他工厂 125

第三节 采矿场 129

〔一〕矿井 129

〔二〕露天矿 132

第四节 窑洞式居民地 133

〔二〕窑洞的表示 134

〔一〕窑洞的判读 134

第五节 蒙古包、牧区帐篷和棚房 137

〔一〕蒙古包 137

〔二〕牧区帐篷 138

〔三〕棚房 138

第四章 道路判绘 140

第一节 铁路 140

〔一〕铁路线路 140

〔二〕车站 143

第二节 公路 146

〔一〕公路等级 146

〔二〕公路路面 147

〔三〕路堤、路堑及沿线设施 148

第三节 其他道路 150

〔一〕简易公路 150

〔二〕乡村路和小路 150

〔三〕时令路和无定路 151

〔四〕架空索道 152

第四节 桥涵、渡口、徒涉场 152

〔一〕桥梁与涵洞的区分 152

〔二〕车行桥 153

〔三〕人行桥 157

〔四〕涵洞 158

〔五〕渡口、徒涉场和跳墩 158

〔一〕道路符号的配合 161

第五节 道路符号之间及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 161

〔二〕道路与其他地物关系的处理 164

第五章 水系判绘 166

第一节岸线与岸 166

〔一〕岸线 166

〔二〕岸 167

第二节河流、湖泊、水库的表示 168

〔一〕常年有水的河、湖和池塘 168

〔二〕时令河、湖 172

〔三〕消失河段、地下河段 172

〔四〕水库 172

第三节海岸线及干出滩 176

〔一〕潮汐 176

〔二〕海岸线 178

〔三〕干出滩 179

〔四〕礁石 180

〔五〕潮流 180

第四节 运河、沟渠 181

〔一〕运河、沟渠的分级和分类 181

〔二〕堤岸与沟堑 181

〔三〕渡槽(输水槽) 182

〔四〕水渠注记 183

〔五〕沟渠表示的其他问题 184

第五节 航运设施 186

〔一〕码头 186

〔四〕航标 188

〔二〕锚地 188

〔三〕船坞 188

第六节 水源、沼泽、盐田 190

〔一〕水源 190

〔二〕沼泽 191

〔三〕盐田 193

第六章 植被判绘 195

第一节 我国植被的分布情况 195

〔一〕水平分布规律 195

〔二〕垂直分布规律 197

第二节 植被类型及其表示 198

〔一〕树林 198

〔三〕灌木林 200

〔二〕竹林 200

〔四〕经济林 201

〔五〕草地 201

〔六〕稻田、旱地 201

第三节 森林植被的判读 201

〔一〕树种的分布规律 202

〔二〕树种判读特征 205

〔三〕树高、胸径量测 208

〔四〕森林注记资料的调查 208

第四节 地类界及植被符号的配合表示 209

〔一〕地类界的运用 209

〔二〕植被符号的配合表示 209

〔三〕植被与沼泽及土质符号配合表示 211

第七章其他地物的判绘 212

第一节 方位物与独立地物 212

〔一〕方位物 212

〔二〕独立地物 212

第二节 管线 227

〔一〕管道 227

〔二〕电力线路 227

〔三〕有线通信线 231

第三节 垣栅和境界 231

〔一〕垣栅 231

〔二〕境界 232

〔一〕地貌的成因 236

第一节 地貌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236

第八章 地貌与土质的判绘 236

〔二〕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 239

第二节 岩溶地貌 240

〔一〕岩溶地貌的形成 241

〔二〕岩溶地貌形态及其表示 242

第三节 黄土地貌 245

〔一〕黄土的成因 245

〔二〕黄土地貌的形成及其特点 246

〔三〕黄土地貌的表示 246

第四节 冰川和冰川地貌 250

〔一〕冰川 250

〔二〕冰川地貌 255

第五节 干燥区地貌 256

〔一〕沙丘类型及其表示 257

〔二〕戈壁、干河床 263

〔三〕残丘地 264

〔四〕小草丘地 266

〔五〕其他土质 267

第九章 地理名称调查和注记 270

第一节 地理名称调查 270

〔一〕地名的渊源 270

〔二〕地形图上的地名和地名普查资料 272

〔三〕实地调查 272

第二节少数民族语地区地名的译写 273

〔一〕少数民族语地名翻译 273

〔二〕译写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 274

〔三〕少数民族地区地名调查 275

第三节注记名称的确定 275

〔一〕居民地名称 275

〔二〕山地名称 277

〔三〕水系名称 277

〔四〕其他地理名称 277

第四节 地理名称注记 278

〔一〕适当取舍 278

〔二〕主次分明 278

〔三〕位置合适 279

〔四〕颜色正确 281

〔五〕字体正规 2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