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新编
社会学概论新编

社会学概论新编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杭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300001920
  • 页数:586 页
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新编》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主要途径 3

第一节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独特对象的社会科学 3

一、围绕对象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 3

第一篇 社会学的对象和社会运动的类型 3

二、如何揭示社会学的独特对象 6

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9

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12

一、关于着重对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律性作正向研究的内容 13

三、关于探讨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手段和方法的内容 15

二、关于着重对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律性作反向研究的内容 15

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 17

第三节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8

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19

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20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21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21

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迫切问题 23

第四节 社会学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主要途径 23

二、社会学与改革 25

三、社会学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主要途径 2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及其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 2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 29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革命批判性形态 30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维护建设性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学) 33

第二节 西方社会学的实质 36

一、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 37

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 39

三、西方社会学的当代发展时期 4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 46

一、革命批判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 46

二、维护建设性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 48

三、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地看待西方社会学 50

一、旧中国受西方影响的社会学的特点 53

第四节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而努力 53

二、旧中国马克思主义派的革命批判型社会学的特点 58

三、两种社会学的“转型”问题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62

第三章 社会系统及其良性运行的主要原则 65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系统 65

一、社会的概念 65

二、作为系统的社会 66

三、社会系统的基本特点 68

第二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系统的几种角度 69

一、对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考察 69

二、对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考察 70

三、对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考察 72

第三节 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主要原则 79

一、社会系统的运行 79

二、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主要原则 81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99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99

(上)微观分析 99

第二篇 社会良性运行规律性的正向研究 99

一、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100

二、社会化的定义 102

第二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104

一、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104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09

第三节 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问题 116

一、与早期社会化有关的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 116

二、青少年犯罪及其矫正 119

三、成人继续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 121

四、代沟问题 123

第五章 社会角色 126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涵义与角色集 126

一、社会角色的涵义 126

二、角色集 129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130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130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132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133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34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136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136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138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141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143

一、角色冲突 144

二、角色不清 145

三、角色中断 146

四、角色失败 148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150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150

第六章 社会互动 150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51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153

一、根据互动的方向、特点区分的类型 154

二、根据互动的性质区分的类型 155

第三节 集合行为 159

一、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与过程 160

二、集合行为的心理过程 163

三、集合行为理论 164

四、社会流行 169

第七章 社会群体 170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意义及其一般特征 170

一、社会群体的意义 170

二、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171

第二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理论 172

一、群体功能的角度 173

二、群体结构的角度 174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 184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185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88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189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发展趋势 192

(下) 宏观分析 195

第八章 社会组织 195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定义及其特点 195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195

二、社会组织的特点 19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界线、环境和目标 198

一、社会组织的界线 198

二、社会组织的环境 199

三、组织目标 201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203

一、正式结构 204

二、非正式结构 206

三、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之间的关系 208

四、我国社会组织的结构状况 210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212

一、管理的主体:人的管理和规则的管理 212

二、管理的客体:对规则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 217

第九章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220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220

一、社会差别与社会地位 220

二、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 222

三、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24

四、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226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分层研究的必要性 230

一、社会平等的涵义及现实标准 230

二、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分层现象产生的原因 231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233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233

二、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表现的影响 235

三、各种分层标准之间的关系 236

第四节 社会流动 239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239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240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241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244

第十章 社会制度 252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 252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252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 256

三、社会制度的种类 258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262

一、制度功能的层次分析 266

二、制度功能的性质分析 267

一、社区的概念 274

第一节 社区概述 274

第十一章 社区 274

二、社区的演变 276

三、社区的分类 278

四、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81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286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288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292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295

四、人们的社区活动与社区发展 297

五、社区发展中的时间 301

第三节 城市和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304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304

二、城乡协调发展的布局理论 310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316

第一节 社会变迁 316

一、社会变迁的内容 317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321

三、社会变迁的特点 323

四、社会变迁的根源 325

五、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协调发展 327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329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329

二、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335

三、发展中国家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345

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49

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体制改革 353

第三篇 社会良性运行规律性的反向研究 359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359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359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359

二、社会问题的特性 364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 370

一、生态平衡的必要性 370

二、制定保护环境国策的依据 374

三、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社会学研究 379

第三节 人口问题 384

一、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384

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390

三、当前我国人口社会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393

第四节 封建主义遗毒对当前我国社会的影响 397

一、封建遗毒的表现及其危害 398

二、肃清封建遗毒的战略对策 403

第十四章 社会控制 408

第一节 偏离行为 408

一、偏离行为的涵义 408

二、偏离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 409

第二节 社会控制和它的社会职能 413

一、社会控制及其基本特点 413

二、社会控制体系 417

一、社会舆论和它的中介作用 427

第三节 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 427

二、社会心理和它的中介作用 431

三、大众传播和它的巨大社会影响 438

第四节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445

一、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一般涵义 445

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社会控制机能 448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450

第四篇 研究社会运行的手段 453

第十五章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 453

第一节 社会学调查研究综述 453

一、社会学调查研究的性质 453

二、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56

三、社会学调查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 459

第二节 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组织和实施 461

一、研究课题 461

二、理论假设 463

三、研究计划 468

四、人员的挑选和组织 472

五、材料的加工和整理 475

第三节 社会学常用的几种调查研究方法 478

一、客体观察法 478

二、典型调查法 483

三、统计调查法 486

四、文献分析法 493

第四节 问卷的设计与应用 497

一、关于问卷的概念 497

二、问卷的类型 499

三、问卷的设计 501

四、问卷的应用 506

第十六章 社会指标 510

第一节 社会指标的定义与特点 511

一、社会指标的定义 511

二、社会指标的特点 512

一、社会指标的类型 514

第二节 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514

二、社会指标的功能 518

第三节 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 520

一、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 520

二、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521

三、以某种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525

四、社会指标体系的层次 526

第四节 社会指标与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 527

一、社会报告制度的建立 528

二、在生活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529

三、在社会运行研究中的应用 533

四、在社会决策中的应用 538

附录: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过程 541

第一节 “五四”运动以前的社会学(19世纪90年代至1919年) 542

一、社会学之传入中国 542

二、留学生与教会学校的作用与影响 545

三、中日文化交流与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548

第二节 大革命前后的社会学(1919至1929年) 550

一、社会学中的革命派与改良派 550

二、社会学教学与社会学调查 552

三、社会学团体与社会学专刊 555

第三节 抗日战争以前社会学的发展(1930至1937年) 558

一、中国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559

二、“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 562

三、专业社会学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564

第四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学(1937至1949年) 567

一、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学的发展 567

二、解放区的社会学 570

第五节 新中国的社会学(1949年以后) 573

一、社会学的曲折发展(1949至1979年) 573

二、社会学的“重建”(1979至 ) 579

第六节 台港地区近年来社会学简况 5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