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定生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1244761
  • 页数:464 页
图书介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目录

绪论 1

第一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环境因素 8

第一章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8

第一节 地貌类型 8

第二节 区域地貌特征 8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土壤结构与颗粒组成 18

第一节 土壤结构性能 18

第二节 土壤颗粒组成 23

第三章 黄土高原土壤入渗特征 27

第一节 入渗过程的数学描述 27

第二节 土壤入渗速率水平和垂直变化规律 27

第三节 影响土壤入渗速率的因素 32

第四节 有压入渗试验结果与用流域水文资料推算值的比较 36

第五节 水土保持措施对强化降水入渗和减沙的影响 37

第一节 土壤的抗蚀性与抗冲性 45

第四章 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 45

第二节 土壤抗冲性测试方法 46

第三节 土壤抗冲性评价指标 47

第四节 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的水平变化规律 49

第五节 土壤抗冲性沿土壤剖面深度方向的垂直变化规律 54

第六节 提高土壤抗冲性的途径 56

第五章 黄土高原土壤崩解速率 60

第一节 测试方法 60

第二节 土壤崩解速率的变化规律 60

第三节 影响土壤崩解速率的因素 64

第六章 黄土高原降雨特征 67

第一节 降雨时空分布特征 67

第二节 年不同时段最大降雨量的空间分布 78

第三节 黄土高原的暴雨 83

第四节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计算与分布 93

第七章 黄土高原浅层原状土壤抗剪强度 99

第一节 研究浅层原状土壤抗剪强度的意义 99

第二节 浅层原状土土壤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 99

第三节 影响土壤抗剪强度的因素 104

第八章 黄土高原植被特征 106

第一节 植被的基本特征 106

第二节 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 110

第三节 植被营造中的几个问题 113

第二篇 综合治理模式 122

第九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分区 122

第一节 分区的基本数学原理与数学模型 122

第二节 划区方法与分区描述 124

第三节 划区结果分析 133

第一节 土壤侵蚀环境的演变 137

第十章 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丘陵生态脆弱带综合治理模式 137

第二节 晋陕内蒙古接壤区煤田开发的人为侵蚀与防治对策 141

第三节 “带、网、片”治理模式 145

第四节 庄园式生态农业治理开发模式 161

第五节 披沙岩区的治理模式 162

第六节 缓坡丘陵农田植物篱治理模式 163

第七节 山墹地区洪水泥沙资源利用模式 167

第八节 水力综合治沙模式 172

第九节 干旱、半干旱缓坡丘陵区草地生态农业模式 180

第十一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模式 185

第一节 概况 185

第二节 坡面水土流失规律 186

第三节 降水在坡面上的再分配 198

第四节 水土保持措施对降水在坡面上再分配的影响 202

第五节 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模式 207

第六节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治理模式 211

第七节 长梁缓坡丘陵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体系的配置 216

第八节 聚流农业模式 218

第九节 淤地坝合理利用模式 227

第十节 陡坡地治理开发模式 237

第十一节 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238

第十二节 拍卖“四荒”土地使用权 242

第十二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模式 245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配置 245

第二节 苹果种植业的点—轴式结构开发模式 248

第三节 沟坡土地资源开发模式 250

第四节 庭院经济的建设模式 257

第五节 地埂土地的利用模式 262

第十三章 小流域综合治理 266

第一节 治理方略 266

第二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规划的指导思想 270

第三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决策系统 278

第四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定序模式 285

第五节 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规划模型试验 291

第十四章 县域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 299

第一节 建立县域级水土保持管理体系 299

第二节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人工生态系统措施组配模式 303

第十五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趋势预警 306

第一节 水土流失预警的概念和方法 306

第二节 水土流失预警排序因子的选择 307

第三节 综合排序结果 309

第十六章 区域治理与开发的动态仿真分析 315

第一节 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及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发展仿真分析 315

第二节 晋、陕黄河峡谷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农、林、牧业综合发展仿真分析 321

第三节 渭北旱塬高原沟壑区农业资源开发与综合治理仿真预测 326

第一节 隔坡梯田的优点 331

第十七章 隔坡梯田的优化设计 331

第三篇 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设计 331

第二节 隔坡梯田的优化设计 333

第十八章 水平梯田的优化设计 341

第一节 水平梯田的规划布设 341

第二节 水平梯田断面的优化设计 347

第三节 水平梯田的道路规划 357

第四节 梯田的毁坏与管理维修 362

第五节 新修梯田的增产技术 364

第十九章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效益评价 367

第一节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 367

第二节 草灌、草粮等高带状间轮作 367

第三节 水平沟种植效益评价 376

第二十章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的改良与建设 378

第一节 天然草地的改良 378

第二节 人工草地的建设 386

第二十一章 乔灌林木的水土保持效益及营造 392

第一节 乔灌林木的水土保持效益 392

第二节 乔灌林木配置模式 398

第二十二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防蚀道路设计 404

第一节 道路侵蚀及其危害 404

第二节 沟坡道路防蚀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408

第三节 沟坡防蚀道路网的效益评价 410

第二十三章 淤地坝及淤地坝系的优化 413

第一节 单坝 413

第二节 坝系的优化规划 429

第二十四章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益评价 445

第一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445

第二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泥效益数学模型 451

第三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综合效益评价 455

参考文献 4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