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  上
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  上

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 上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荣济主编;《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00029386
  • 页数:900 页
图书介绍:
《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 上》目录

12.分度定位机构 1

3.液压系统中的工作介质 1

2.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1

1.液压基本知识 1

第七篇液压与气动 1

4.行星齿轮减速器及?线针轮减速器、谐波传动减速器 1

3.蜗杆减速器 1

2.圆柱齿轮减速器 1

第六篇通用标准传动部件通用标准减速器及其选用 1

15.连杆曲线下 1

14.供料装置及其示例 1

13.机器人操作手 1

4.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1

11.不完全齿轮机构 1

10.棘轮机构 1

9.槽轮机构 1

8.组合机构 1

7.行星与差动轮系 1

6.凸轮机构 1

5.空间连杆机构 1

4.平面连杆机构 1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

2.典型机构示例 1

1. 机构基本概念 1

第五篇常用机构 1

3.电子技术 1

1.4数列与简单级数 1

1.3对数运算基本公式 1

1.2指数运算基本公式 1

1.1乘法和因式分解公式 1

1代数 1

第一章数学 1

第一篇机械设计基础 1

目录 1

6.可编程序控制器(pC) 1

5.数字控制技术 1

4.继电控制技术 1

5.液压缸 1

2.电机与电器 1

1.电工技术基础 1

第八篇电气技术 1

附录2国产主要气动元件品种规格 1

附录1GB/T786.1—93液压气动图形符号 1

11.气动系统的设计 1

10.气动基本知识 1

9.液压系统的设计 1

8.液压回路 1

7.液压辅件 1

6.液压控制阀 1

总目录 1

第二篇材料 1

5.机械结构设计 1

4.计算机辅助设计 1

3.机械可靠性设计 1

2.机械最优化设计 1

1.设计方法 1

第三篇机械设计总论 1

附录中国与其他各国常用金属材料牌号的近似对照表 1

4.材料的选用原则 1

3.材料标准制品 1

2.非金属材料 1

1. 金属材料 1

6.机械产品造型设计 1

10.常用数据资料 1

9.自动控制原理 1

8.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 1

7.公差配合及表面粗糙度 1

6.机械制图 1

5.摩擦学 1

4.热工学理论基础 1

3.机械结构强度 1

2.刚体力学 1

1.数学 1

上第一篇机械设计基础 1

22.操作件 1

10.滚动轴承 1

21.机座与箱体 1

20.导轨 1

19.传动装置设计图例 1

18.螺旋传动 1

17.蜗杆传动 1

16.齿轮传动 1

15.链传动 1

14.带传动 1

13.弹簧 1

12.密封与密封件 1

11.润滑剂与润滑装置 1

7.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 1

9.滑动轴承 1

8.制动器 1

7.联轴器与离合器 1

6.轴 1

5.轴毂联接及销联接 1

4.粘接 1

3.焊接 1

2.螺纹联接及紧固件 1

1.机械零件的结构要素 1

第四篇通用机械零件 1

8.机械噪声控制中 1

1.5排列与组合 2

1.6矢量代数 3

2平面三角函数 3

2.1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公式 3

2.2反三角函数基本公式 4

2.3三角形 4

3常用平面图形计算公式 5

4常用空间立体图形计算公式 5

5解析几何 7

5.1解析几何中的基本计算 7

5.2平面图形 8

5.3空间图形 13

6.1矩阵与行列式 16

6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 16

6.2线性方程组 20

7导数与微分 21

7.1几个基本极限和重要极限 21

7.2微分法则 21

7.3基本函数的导数表 21

7.4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21

7.5多变量函数微分法则 22

7.6泰勒公式 23

7.7导数与微分的应用 23

8积分学 24

8.1不定积分 24

8.2定积分 25

8.3广义积分 26

8.4重积分 26

9.2常用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27

9级数 27

9.1正项级数判敛法 27

10常微分方程 28

10.1一阶微分方程 28

10.2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28

10.3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30

11积分变换 30

11.1拉普拉斯变换 30

11.2傅立叶变换 30

11.3快速傅立叶变换 33

12复变函数 35

12.1解析函数 35

12.2保角映射 35

13.2矢量场?的散度 36

13.1数量场U=U(x,y,2)的梯度 36

13场论 36

12.3复变函数的积分 36

13.3矢量场?的旋度 37

13.4势量场与管形场 37

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7

14.1概率论 37

14.2数理统计 41

15计算方法 47

15.1方程的近似解 47

15.2有限差分与差商 49

15.3插值法 49

15.4导数的近似计算 50

15.5数值积分 51

15.6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52

1.1基本概念 54

1静力学 54

第二章刚体力学 54

1.2刚体上力系的简化 56

1.3受力分析 64

1.4力系的平衡 66

2运动学 66

2.1基本概念 66

2.2点的运动学 67

2.3点的复合运动 70

2.4刚体的基本运动 70

2.5刚体的平面运动 76

2.6刚体的定点运动 78

2.7刚体的一般运动 80

3动力学 81

3.1质量几何 81

3.4达朗伯原理 84

3.2动力学普遍定理 84

3.3刚体动力学微分方程 84

3.5分析力学基础 90

3.6单自由度系统的机械振动 91

第三章机械结构强度 94

1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94

1.1基本概念 94

1.2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公式 109

1.3压杆的稳定计算 117

1.4杆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27

1.5杆件的动应力强度计算 133

2弹塑性力学基础与弹性薄板、壳的计算 138

2.1弹性力学基础 138

2.2塑性力学基础 140

2.3弹性薄板 149

2.4弹性薄壳 154

2.5应力强度因子 172

3有限单元法 173

3.1位移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173

3.2典型单元 179

3.3总刚矩阵和总载矢量的形成 191

3.4大型线性方程组求解 192

3.5弹性结构的动力分析 193

3.6典型有限元程序简介 195

4实验应力分析 196

4.1电测应力分析技术 196

4.2光测应力分析技术 200

第四章热工学理论基础 205

1工程热力学基础 205

1.1基本定义 205

1.2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状态参数 205

1.3工质的物性参数 206

1.4混合气体 209

1.5气体的热力过程及热力学第一定律 213

1.6气体在喷管中的绝热流动过程 213

1.7热力循环及热力学第二定律 213

2传热学基础 215

2.1基本定义 215

2.2热传导过程 215

2.3对流放热过程 225

2.4辐射换热过程 229

1摩擦表面的性质、形貌与接触 231

1.1表面性质 231

第五章摩擦学 231

1.2表面形貌 232

4.2齿轮、蜗轮、蜗杆啮合画法 234

1.3粗糙表面的接触 235

2.1摩擦的分类 236

2摩擦 236

2.2滑动摩擦 237

2.3固体滑动摩擦机理 237

2.4摩擦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238

2.5滚动摩擦 238

2.6测定摩擦系数的方法 238

3.3磨损机理 239

3磨损 239

3.1磨损量与磨损过程 239

3.2磨损类型及其特性 239

3.4磨损的控制原则与可控因素 242

4减摩、耐磨材料及表面耐磨处理 242

4.1减摩材料 242

4.2耐磨材料 245

4.3表面耐磨处理 245

5润滑 245

5.2流体润滑 247

5.1润滑的类型 247

5.3弹流润滑 259

5.4固体润滑 265

5.5边界润滑 268

第六章机械制图 271

1一般规定 271

1.1图纸幅面 271

1.5字体 272

1.6图线 272

1.4比例 272

1.3明细栏 272

1.2标题栏 272

1.7剖面符号 275

2图样的简化画法 276

3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画法 281

3.1螺纹的规定画法 281

3.2螺纹的标注方法 281

3.3螺纹紧固件画法 282

4齿轮画法 282

4.1轮齿部分的画法 282

5花键画法 285

5.1矩形花键的画法及其标注 285

5.2渐开线花键的画法及其标注 286

6弹簧画法 287

6.1螺旋弹簧 287

6.2碟形弹簧 287

6.3平面涡卷弹簧 287

6.4装配图中弹簧的画法 287

7滚动轴承画法 289

8轴测图 289

9展开图画法 291

9.1平行线法 291

9.2放射线法 294

9.3三角形法 296

10尺寸注法 297

11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注法(GB4458.5—84) 297

第七章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305

1公差与配合 305

1.1标准公差 305

1.2基本偏差、极限偏差及配合选用 305

1.3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330

1.4公差与配合新旧国标对照 330

2形状和位置公差 333

2.2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 334

2.1形位公差符(代)号 334

2.3形位公差等级及公差值 352

3表面粗糙度 353

3.1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及其系列值和选用 353

3.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 355

3.3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摘自国标GB/T131—93) 357

3.4表面粗糙度与表面光洁度的对照与转换 361

第八章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 363

1微型计算机 363

1.1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364

2.1总线及其分类 366

2.2总线的工作方式与通信方式 366

1.2微型计算机的类型 366

2总线 366

2.3S-100总线 367

2.4IBMPC总线 368

2.5MULTIBUS总线 371

2.6STD总线 371

3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 371

3.1软件的组成 373

3.2操作系统 374

1.1反馈与反馈控制 376

第九章自动控制原理 376

1概述 376

1.2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常用术语 377

1.3反馈控制系统的分类 378

1.4典型输入信号 380

1.5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380

2数学模型 380

2.1数学模型的定义 380

2.2微分方程 380

2.3传递函数 384

2.4频率特性 385

2.6方??与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390

2.5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与频率特性 390

2.7系统频率特性线图的绘制 392

3稳定性 394

3.1稳定的基本概念及稳定条件 394

3.2稳定判据 395

3.3稳定裕量 398

4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 399

4.1动态性能 399

4.2稳态性能 402

5.1机械结构因素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影响 404

5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404

5.3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设计 405

5.2反馈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405

第十章常用数据资料 412

1常用符号 412

2国内、外部分标准代号 412

6材料线膨胀系数 413

9金属材料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 413

8机械传动效率的概略值 413

7松散物料的密度及安息角 413

5摩擦系数 413

4常用材料的密度 413

3法定计量单位 413

10常用化学元素名称及符号 420

11常用物理量常数 421

12标准尺寸 421

13常用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 423

14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参考值 424

15国内外主要检索刊物及检索工具书 426

16国际、国内联机情报检索 427

本篇参考文献 428

第二篇材料 431

第一章金属材料 433

1黑色金属材料 433

1.1钢铁产品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 433

1.2钢 440

1.3铸铁 486

2有色金属材料 494

2.1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牌号表示方法 494

2.2铜及铜合金 499

2.3铝及铝合金 518

2.4钛及钛合金 541

2.5镍及镍合金 543

2.6铸造轴承合金 545

3粉末冶金材料 546

3.1粉末冶金材料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 546

3.2粉末冶金结构材料 548

3.3粉末冶金减摩材料 550

3.4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553

3.5粉末冶金过滤材料 554

3.6粉末冶金工具材料 555

1.1塑料的组成与分类 560

1塑料 560

第二章非金属材料 560

1.2常用塑料的品种、特点和用途 562

1.3常用塑料各种性能简介 568

1.4塑料的选用 590

2橡胶 592

2.1橡胶的组成和分类 592

2.2常用橡胶的品种、特点和用途 595

2.3常用橡胶的各种性能 597

2.4橡胶的选用 600

3.2高温、高强度、耐磨、耐腐蚀陶瓷 601

3.3透明瓷 601

3.1耐酸陶瓷 601

3陶瓷 601

4复合材料 605

4.1复合材料的分类 606

4.2各种增强纤维的主要性能 607

4.3偶联剂 614

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614

第三章材料的标准制品 619

1钢铁材料标准制品 619

1.1型钢 619

1.2钢板、钢带、扁钢 637

1.3钢管 645

1.4钢丝 647

2有色金属标准制品 651

2.1有色金属棒材 651

2.2有色金属板材和带材 656

2.3有色金属管材 656

2.4有色金属线材 656

3非金属标准制品 662

第四章材料的选用原则 672

1选用材料的基本概念 672

2.2工程塑料的强度 673

2材料的强度 673

2.1金属材料的强度 673

2.3纤维强化复合材料强度 674

2.4以材料的静强度为选材的根据 675

3材料的韧性 675

4材料的刚度 676

5材料的疲劳强度 677

6材料的使用温度 678

7材料的腐蚀过程 678

7.1腐蚀的基本概念 678

8选材与制造加工方法间的关系 679

7.4抗蚀材料的选用 679

7.2异种金属系统的腐蚀 679

7.3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 679

9选材方案的评价 680

附录中国与其他各国常用金属材料牌号的近似对照表 680

本篇参考文献 705

1.1设计 706

1.4设计的工作阶段 706

1.2设计的种类 706

1.3现代设计方法 706

1设计方法学 706

第一章设计方法 706

第三篇机械设计总论 706

1.5设计中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 707

2系统化设计 709

2.1技术系统 709

2.2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709

2.3功能分析 709

2.4设计原理方案求解 709

3创造性方法 710

3.1创造性思维 710

3.2创造性技法 711

4评价和决策 712

4.1评价目标 712

4.2评价方法 712

4.3技术——经济评价法 714

5设计中的模型化方法 715

5.1相似理论及其在模化设计中的应用 716

5.2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 719

第二章机械最优化设计 722

1最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722

2.2构造目标函数 725

2.1确定设计变量 725

2最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725

2.3确定约束条件 726

2.4数学模型的表达式 726

3常用的最优化方法 726

3.1一维最优化方法 727

3.2多变量无约束最优化方法 727

3.3多变量约束最优化方法 727

4最优化设计的解算 727

4.1解算的一般流程 727

4.2迭代过程与迭代格式 727

4.3常用的迭代过程终止准则 728

第三章机械可靠性设计 729

1可靠性特征量 729

1.1可靠度R(t)和失效概率F(t) 729

1.2失效率λ(t) 729

4.4全局最优解和局部最优解 729

1.3寿命指标 730

1.4维修度M(t) 730

1.5有效度A(t) 730

2常用分布函数 730

3机械零件的可靠性设计 734

4.2可靠性分配 736

4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736

4.1可靠性预测 736

第四章计算机辅助设计 739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 739

2CAD系统的组成 739

2.1CAD硬件系统 739

2.2CAD软件系统 742

3CAD系统的类型 742

4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744

2.3考虑接触强度的合理设计 746

2.2考虑疲劳强度的合理设计 746

2.4考虑刚度的合理设计 746

1机械结构设计准则 746

2.1考虑静强度的合理设计 746

2考虑强度和刚度的合理设计 746

第五章机械结构设计 746

3考虑工艺的合理设计 747

3.1考虑铸件工艺的合理设计 760

3.2考虑锻件工艺的合理设计 779

3.3考虑冲压件工艺的合理设计 793

3.4考虑塑料件及粉末冶金件工艺的合理设计 794

4考虑装配的合理设计 811

3.5考虑切削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合理设计 811

5考虑腐蚀的合理设计 834

5.1腐蚀种类、原因和可采取的设计措施 834

5.2考虑腐蚀合理设计的准则 834

第六章机械产品造型设计 839

1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原则和过程 839

1.1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概念 839

1.2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839

1.3产品造型设计的过程 839

2.1比例与尺度 840

2.2均衡与稳定 840

2产品造型设计的美学法则 840

2.3统一与变化 843

2.4节奏与韵律 849

3工业产品色彩设计 851

3.1色彩的基本性质 851

3.2色彩的情感及其功能 852

3.3工业产品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52

1.1手的构造与功能 854

1.2手工具的设计 854

1手工具设计的人机工程 854

第七章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 854

2座椅设计的人机工程 858

2.1坐姿理论 858

2.2座椅设计 860

3显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861

3.1控制及控制器的设计与选择 861

3.2显示器的设计与选择 866

3.3仪表盘的布置 866

3.4显控装置的面板布置 868

4人机工程学实用举例——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工程 870

4.1汽车设计的人机工程 870

4.2操纵系统 872

4.3视野 873

4.4座椅 875

4.5照明 875

第八章机械噪声控制 876

1声学基础知识 876

1.1声波的传播 876

1.2声波方程与声速公式 877

1.3声学量与级 878

1.4噪声级的计算 878

1.5等响曲线、响度级与响度 879

1.7噪声频谱与频谱分析 880

1.6计权网络、A声级、等效连续声级 880

1.8噪声评价助级-N曲线 881

2机械噪声及其控制途径 881

2.1机械噪声源及其基本控制方法 881

2.2吸声 882

2.3隔声 887

2.4隔振 895

2.5消声 896

本篇参考文献 898

2角度与斜度标准系列 901

1锥度与锥角标准系列 901

目录第四篇通用机械零件 901

第一章机械零件的结构要素 901

3圆锥公差 902

4锯缝尺寸 902

5刻线尺寸 904

6球面半径 905

7滚花 905

8零件倒圆与倒角 906

9砂轮越程槽 906

11中心孔 908

10T形槽 908

12刨切、插、珩磨越程? 909

13插齿空刀糟 910

14燕尾槽 910

15阶梯轴过渡圆角半径和过盈配合轴用倒角 910

16过渡配合、过盈配合嵌入倒角参考数据 911

17滚人字齿轮退刀槽 911

18弧形槽端部半径 912

19螺纹的种类、特点和应用 912

20普通螺纹 913

21梯形螺纹 921

2260°圆锥管螺纹 924

23米制锥螺纹 925

24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 926

25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 926

2630°圆弧螺纹及矩形螺纹 929

27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 929

1焊接方法与金属的可焊性 933

29紧固件通孔及沉孔尺寸 934

28螺塞与连接螺孔尺寸 934

30扳手空间 937

31锯齿形(3°、30°)螺纹 937

1螺纹联接 943

1.1普通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 943

1.2螺纹联接的拧紧 943

第二章螺纹联接及紧固件 943

1.3螺纹联接的防松 944

1.4螺纹联接的结构设计原则 947

1.5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947

1.6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948

1.7螺栓、螺柱、螺钉和螺母的机械性能等级 951

2紧固件 952

2.1螺栓、螺柱标准件 952

2.2螺钉标准件 959

2.3螺母标准件 968

2.4垫圈和档圈标准件 972

第三章焊接 983

2焊条的型号及选用要点 987

3焊缝符号 991

3.1焊缝符号表示法 991

3.2焊缝图示法 1000

4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 1005

5焊缝接头的强度计算 1015

6焊接接头结构设计 1017

第四章粘接 1023

1粘接与粘接剂 1023

2粘接接头设计 1032

第五章轴毂联接及销联接 1037

1键联接 1037

1.1平键及半圆键 1037

1.2矩形花键 1041

1.3渐开线花键 1045

1.4键联接的强度计算 1059

2锥环联接 1060

3过盈联接 1065

4销联接 1067

第六章轴 1073

1轴及其结构的初步设计 1073

2轴的强度计算 1081

3轴的刚度计算 1085

4轴的振动 1089

第七章联轴器与离合器 1090

1联轴器 1090

1.1联轴器的类型及应用范围 1090

1.2主要标准联轴器的比较及常用联轴器 1092

2.1离合器的分类和标记方法 1132

2离合器 1132

2.2离合器的接合元件 1134

2.3各类离合器的比较及常用离合器 1138

第八章制动器 1152

1制动器分类和特点 1152

2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1153

3外抱块式制动器 1156

4内张蹄式制动器 1166

5带式制动器 1170

6气动盘式制动器 1172

1滑动轴承的类型和选择 1174

第九章滑动轴承 1174

2滑动轴承座、轴瓦及轴瓦材料 1175

3滑动轴承的润滑及润滑剂 1194

4非液体润滑滑动轴承 1195

5动压滑动轴承 1198

5.1动压滑动轴承的基本型式 1198

5.2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1198

6粉末冶金(含油)轴承 1209

7固体润滑轴承 1210

8关节轴承 1211

1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及其主要特性 1218

第十章滚动轴承 1218

2滚动轴承的代号 1228

3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1230

4滚动轴承的计算 1231

4.1滚动轴承计算中所用的术语 1231

4.2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 1232

4.3不稳定载荷和不稳定转速时轴承的寿命计算 1236

4.4角接触球轴承与圆锥滚子轴承的载荷计算 1237

4.5寿命计算的修正 1239

4.6摆动条件下轴承的计算 1239

4.8能承受轴向载荷的圆柱滚子轴承的计算特点 1240

4.7滚动轴承的静强度计算 1240

4.9推力轴承的最小轴向载荷 1241

4.10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 1241

4.11滚动轴承磨损寿命的估算 1242

5滚动轴承中的摩擦与温升 1243

6常用滚动轴承性能及滚动体的有关参数 1245

7滚动轴承的精度、配合及对轴和外壳配合表面的要求 1294

7.1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1294

7.2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 1295

7.3与轴承相配表面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1300

8滚动轴承的游隙及其选择 1301

9滚动轴承的配置 1304

10滚动轴承的轴向固定 1311

11滚动轴承的预紧方法 1316

12滚动轴承的润滑设计 1317

12.1润滑类型及其选择 1317

12.2润滑脂润滑 1317

12.3润滑油润滑 1320

13滚动轴承座与轴承端盖 1325

2.1润滑油的粘度、粘温粘压特性及单位换算 1329

2润滑油 1329

第十一章润滑剂与润滑装置 1329

1润滑剂种类及其选择 1329

2.2润滑油的性能指标 1333

2.3润滑油添加剂 1334

2.4常用润滑油及其选用 1335

3润滑脂 1345

4固体润滑剂 1348

5润滑方法与润滑装置 1353

5.1润滑的方法、特点、图例及其选用 1353

5.2润滑装置 1363

1.1机器密封的基本类别 1381

1.2密封类型的选择 1381

第十二章密封与密封件 1381

1密封的主要类型和选择 1381

1.3常用密封材料 1384

1.4密封中的磨损与润滑 1384

2垫片密封 1385

3金属空心O形圈密封 1385

3.1金属空心O形圈的材料、特点和类型 1385

3.2金属空心O形圈的密封结构及主要参数 1386

4动密封的常用型式 1389

1常用弹簧的主要类型 1402

第十三章弹簧 1402

2常用弹簧材料 1404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和扭转弹簧的设计计算 1407

4圆柱螺旋弹簧的技术条件 1418

5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结构设计 1422

6圆柱螺旋拉伸弹簧的结构设计 1426

7圆柱螺旋扭转弹簧的结构设计 1429

8碟形弹簧 1432

8.1碟形弹簧的结构及其系列 1432

8.2碟形弹簧的技术要求 1436

8.3碟形弹簧的计算及应用 1437

第十四章带传动 1443

1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 1443

2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1443

3平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1458

4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1465

5带传动的张紧及安装 1476

第十五章链传动 1480

1链传动和常用链条 1480

2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1482

3齿形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1494

4链传动的布置和张紧方法 1500

5链传动的润滑及链箱设计 1504

6输送链及链轮 1508

第十六章齿轮传动 1522

1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 1522

1.1基准齿形及模数系列 1522

1.2变位齿轮 1523

1.3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 1526

1.4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 1541

1.5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1557

1.6圆柱齿轮零件工作图 1574

2锥齿轮传动 1577

2.1锥齿轮传动的分类及特点 1577

2.2锥齿轮的基准齿制和模数 1578

2.3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1578

2.4锥齿轮传动的设计 1583

2.5锥齿轮精度 1593

2.6锥齿轮零件工作图 1617

3齿轮传动的润滑 1617

1.1蜗杆传动的特点与类型 1622

1.2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与承载能力 1622

1蜗杆传动及其特性 1622

第十七章蜗杆传动 1622

1.3蜗杆传动的效率 1627

1.4蜗杆传动装置的温升与热功率 1628

1.5蜗杆传动的轮齿受力和轴承受力 1630

1.6蜗杆传动的润滑 1630

1.7蜗杆和蜗轮的常用材料 1630

2圆柱蜗杆传动 1632

2.1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 1632

2.3圆柱蜗杆传动几何尺寸及承载能力计算 1636

2.2蜗杆传动的标记 1636

2.4蜗杆、蜗轮的结构设计 1639

3圆弧圆柱蜗杆传动 1640

3.1圆弧圆柱蜗杆主要参数 1640

3.2圆弧圆柱蜗杆传动几何尺寸及承载能力计算 1640

4圆柱蜗杆、蜗轮精度及工作图 1643

5环面蜗杆传动 1660

第十八章螺旋传动 1672

1滑动螺旋传动 1672

1.1滑动螺旋传动副的设计计算及常用材料的选择 1672

1.2螺杆、螺母的精度等级 1676

2.1滚珠丝杠副结构形式 1680

2滚动螺旋传动 1680

2.2滚珠丝杠副特征代号及标注 1682

2.3滚动螺旋传动的设计计算 1685

2.4滚珠丝杠副的精度 1686

3液体静压螺旋传动 1686

第十九章传动装置设计图例 1689

1各种传动装置的应用范围和特性参数 1689

2传动装置的结构设计图例 1691

2.1普通圆柱齿轮传动图例 1691

2.2行星齿轮传动图例 1695

2.3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图例 1700

2.5锥齿轮传动图例 1702

2.4谐波齿轮传动图例 1702

2.6锥-柱齿轮传动图例 1703

2.7锥-行星齿轮传动图例 1704

2.8柱-行星齿轮传动图例 1705

2.9蜗杆传动图例 1705

2.10摩擦式无级变速传动图例 1706

2.11啮合式无级变速传动图例 1711

2.12流体静力传动图例 1713

2.13流体动力传动图例 1713

2.14齿轮传动的润滑图例 1713

1导轨及其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点 1714

第二十章导轨 1714

2导轨的结构 1717

2.1滑动导轨 1717

2.2滚动导轨 1723

3滑动导轨与滚动导轨的计算 1730

3.1滑动导轨的压强及支反力、支反力矩的计算 1730

3.2滚动导轨的计算 1732

第二十一章机座与箱体 1741

1机座与箱体常用材料 1741

2.1截面形状 1742

2机座与箱体的形状设计 1742

2.2筋板的布置 1743

2.3梁上窗口的开设 1743

2.4联接结构设计 1745

3机座与箱体的壁厚 1749

4设计实例 1750

4.1齿轮与蜗杆减速器及变速器箱体设计实例 1750

4.2传动装置底座设计实例 1755

4.3组合机床焊接床身设计实例 1757

第二十二章操作件 1759

1操纵装置 1759

2标准操作件 1762

本篇参考文献 1798

第五篇常用机构 1800

第一章机构基本概念 1800

1常用术语 1800

2运动副 1802

2.1运动副种类 1802

2.2运动副的替代 1805

3机构的自由度 1807

3.1开链机构自由度及末杆自由度 1807

3.2单闭链机构自由度 1810

4单自由度单闭链机构的组成 1816

3.3多闭链机构自由度 1816

第二章典型机构示例 1820

1匀速转动机构 1820

1.1定传动比转动机构 1820

1.2变传动比转动机构 1824

2非匀速转动机构 1828

2.1非圆齿轮机构 1828

2.2双曲柄机构 1829

2.3转动导杆机构 1830

2.4组合机构 1830

3.1曲柄摇杆往复运动机构 1831

3往复运动机构 1831

3.2双摇杆往复运动机构 1832

3.3滑块往复运动机构 1833

3.4凸轮式往复运动机构 1834

3.5齿轮式往复运动机构 1835

4实现预期轨迹的机构 1836

4.1直线机构 1836

4.2特殊曲线绘制机构 1837

4.3机械加工非圆机构 1839

4.4工艺轨迹机构 1841

5.1槽轮型间歇机构 1842

5间歇机构 1842

5.2棘轮型间歇机构 1844

5.3凸轮型间歇机构 1845

5.4不完全齿轮型间歇机构 1847

5.5利用特殊轨迹的近似间歇机构 1848

5.6其它型间歇机构 1848

6差动机构 1850

6.1差动螺旋机构 1850

6.2差动轮系 1851

6.3差动连杆机构 1852

7单向机构 1853

8换向机构 1855

9伸缩机构 1858

10夹持机构 1860

11行程放大机构 1861

12增力冲压机构 1864

13行程可调机构 1865

13.1滑块移动行程调节机构 1866

13.2间歇运动转角可调机构 1867

13.3摆角调节机构 1868

14定位联锁机构 1869

15过载保险机构 1871

16机器人机构 1873

17联轴机构 1875

18急回机构 1876

19振动机构 1878

19.1弹性连杆式振动机构 1878

19.2惯性式振动机构 1880

20气、液驱动连杆机构 1882

20.1单缸气、液驱动连杆机构 1882

20.2双缸气、液驱动连杆机构 1883

20.3三缸气、液驱动连杆机构 1884

1图解法作平面机构的立置分析 1885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885

2速度瞬心法求速度 1886

3矢量方程图解法 1889

4图解复数法作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893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 1903

1四杆机构的结构及运动特性 1903

2四杆机构的动力特性 1903

3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1912

3.1几何法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1912

3.2分析法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1918

3.3实验法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1940

第五章空间连杆机构 1941

1空间连杆机构的应用 1942

2空间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1944

2.1空间RSSR四杆机构 1945

2.2空间RSSP四杆机构 1948

2.3空间RSCS四杆机构 1948

3空间四杆机构的设计 1949

3.1按从动杆两个极限位置设计 1949

3.2按主动杆和从动杆三组对应位置设计 1949

3.3按给定函数关系设计 1950

1凸轮机构的特点、基本术语及一般设计步骤 1951

第六章凸轮机构 1951

2凸轮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封闭方式 1953

3凸轮机构推杆运动规律 1958

4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1971

5基圆半径 1973

6凸轮廓线的最小曲率半径 1976

7滚子半径及直动平底推杆基本尺寸的确定 1977

8凸轮廓线作图法设计 1977

9凸轮廓线解析法设计 1980

10凸轮结构 1986

11常用材料、强度、精度 1987

12凸轮工作图 1989

第七章行星与差动轮系 1991

1概述 1991

2行星齿轮传动的传动比 1993

2.1用转化机构法计算传动比 1993

2.2行星轮转速的计算 1994

3行星齿轮传动的效率 1995

3.1行星轮系的效率 1995

3.2差动轮系的效率 1996

4行星齿轮传动的齿数选择 1997

5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1999

6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2005

第八章组合机构 2006

1机构的基本组合方式 2006

2齿轮连杆机构 2007

3凸轮连杆机构 2010

4凸轮齿轮机构 2011

5联动凸轮机构 2011

第九章槽轮机构 2013

1类型与功用 2013

2槽轮机构设计要点 2014

第十章棘轮机构 2019

1类型与功用 2019

2齿式棘轮机构设计要点 2019

3摩擦式棘轮机构设计要点 2021

第十一章不完全齿轮机构 2023

1组成及结构型式 2023

2啮合过程 2024

3主动轮首末齿齿顶高系数 2026

4完全齿数的可行域 2027

5锁止弧 2053

6几何计算示例 2056

第十二章分度定位机构 2059

1蜗形凸轮分度定位机构 2059

1.1机构的组成 2059

1.2结构参数和尺寸 2060

1.3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示例 2062

2圆柱凸轮分度定位机构 2065

2.1机构的组成 2065

2.2结构参数和尺寸 2065

2.3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示例 2065

1.1机器人操作手的组成 2069

1概述 2069

第十三章机器人操作手 2069

1.2机器人操作手的主要参数 2070

2手部机构——夹持器 2071

2.1夹持类手部 2071

2.2吸附类手部 2074

3腕部机构 2075

4臂部机构 2078

5机器人操作手的运动学分析 2081

5.1数学基础 2082

5.2操作手的运动方程 2083

5.3操作手的逆运动学问题 2086

5.4操作手的雅可比矩阵 2088

5.5操作手的逆雅可比矩阵 2092

5.6运动变换方程 2092

第十四章供料装置及其示例 2092

1料斗装置示例 2093

2定向装置示例 2096

3隔料机构示例 2099

4分配机构示例 2101

5汇合机构示例 2103

1连杆曲线及其方程 2105

第十五章连杆曲线 2105

2连杆曲线的多重生成与同源机构 2107

3连杆曲线的性质 2108

4连杆曲线的应用 2110

本篇参考文献 2113

目录第六篇通用标准传动部件 2115

第一章通用标准减速器及其选用 2115

1通用标准减速器类型与特点 2115

2通用标准减速器的选用 2115

1硬齿面、中硬齿面渐开线圆柱齿轮减速器 2118

1.1技术参数 2118

第二章圆柱齿轮减速器 2118

1.2减速器的选用 2144

2圆弧圆柱齿轮减速器及软齿面渐开线圆柱齿轮减速器 2146

2.1技术参数 2146

2.2减速器的选用 2166

3ZJ型轴装式减速器 2168

3.1技术参数 2168

1阿基米德圆柱蜗杆减速器 2170

1.1技术参数 2170

第三章蜗杆减速器 2170

3.2减速器的选用 2170

1.2减速器的选用 2175

2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 2175

2.1技术参数 2175

2.2减速器的选用 2193

3直廓环面蜗杆减速器 2197

3.1技术参数 2197

3.2减速器的选用 2208

第四章行星齿轮减速器及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传动减速器 2210

1NGW型行星齿轮减速器 2210

1.1技术参数 2210

2.1技术参数 2226

1.2减速器的选用 2226

2NGW-Z型行星齿轮减速器 2226

2.2减速器的选用 2240

3NGW-S型行星齿轮减速器 2242

3.1技术参数 2242

3.2减速器的选用 2258

4NGW-L型立式行星齿轮减速器 2259

4.1技术参数 2259

4.2减速器的选用 2269

5.1技术参数 2270

5ZZ行星齿轮减速器 2270

5.2减速器的选用 2297

6H型混合少齿差星轮减速器 2298

6.1技术参数 2298

6.2减速器的选用 2320

7摆线针轮减速器 2322

7.1技术参数 2322

7.2减速器的选用 2331

8谐波传动减速器 2331

2液压标准 2334

1液压传动的定义和特点 2334

第七篇液压与气动 2334

第一章液压基本知 2334

3各主要国家的液压图形符号 2356

第二章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2356

1名词和常用公式 2356

1.1压力 2356

1.2液体作用于球面上的力 2356

1.3节流公式 2356

1.4流过锥阀的流量系数 2356

1.8雷诺数 2357

1.9湿周 2357

1.6喷嘴挡板阀的流量系数 2357

1.7层流和素流 2357

1.5直角棱边滑阀的流量系数 2357

1.10水力直径 2358

1.11临界雷诺数 2358

1.12流量 2358

1.13液体的连续性 2359

1.14圆管和同心套管的层流流量 2359

1.15液压冲击 2359

2.1圆管的沿程压力损失 2360

2管道中的压力损失 2360

1.18液压功率 2360

1.17气穴和气蚀 2360

1.16液压卡紧 2360

2.2局部阻力损失 2361

2.3压力损失的叠加 2369

2.4管路计算 2369

第三章液压系统中的工作介质 2369

1对工作介质的一般要求 2369

2工作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2369

4.1石油型工作介质 2371

4常用工作介质 2371

3工作介质的添加剂 2371

4.2乳化型工作介质 2373

4.3合成型工作介质 2373

5工作介质的选用 2374

第四章液压泵和液压马达 2375

1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主要参数及常用计算公式 2375

1.1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主要参数 2375

1.2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常用计算公式 2377

2齿轮泵和齿轮马达 2377

2.1齿轮泵和齿轮马达工作原理 2377

2.2齿轮泵和齿轮马达系列及其技术参数 2378

2.3齿轮泵的选用与注意事项 2386

3螺杆泵 2389

3.1螺杆泵工作原理 2389

3.2螺杆泵的特点、用途和注意事项 2389

3.3螺杆泵的型号及其技术参数 2390

4叶片泵和叶片马达 2396

4.1工作原理 2396

4.2叶片泵和叶片马达的特点 2397

4.3叶片泵系列及其技术参数 2397

4.4叶片泵的选用和注意事项 2398

5.1工作原理 2403

5轴向柱塞泵和马达 2403

5.2变量机构 2405

5.3轴向柱塞泵系列及其技术参数 2405

5.4轴向柱塞泵的选用和注意事项 2413

6低速液压马达 2414

6.1工作原理 2414

6.2低速液压马达系列及其技术参数和注意事项 2414

7摆动液压马达 2416

7.1工作原理 2416

1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2419

第五章液压缸 2419

7.2摆动液压马达系列及其技术参数 2419

2液压缸系列及其技术参数 2420

2.1DG系列车辆用液压缸 2420

2.2HSG系列工程液压缸 2420

2.3YHG系列冶金用液压缸 2423

2.4船用液压缸 2423

3双作用双活塞杆液压缸设计 2423

3.1设计方法和步骤 2423

3.2缸的结构及其设计 2426

4液压缸结构实例和注意事项 2432

第六章液压控制阀 2435

1方向阀 2436

1.1单向阀和液控单向阀 2436

1.2电磁换向阀 2441

1.3液控换向阀和电液换向阀 2447

1.4手动换向阀 2449

1.5换向阀系列及其技术参数 2449

1.6电磁和电液换向阀的选用及注意事项 2449

2压力控制阀 2453

2.1溢流阀 2453

2.2顺序阀 2457

2.3减压阀 2459

2.4压力继电器 2463

3流量控制阀 2465

3.1节流阀和单向节流阀 2465

3.2恒速阀 2466

3.3同步阀 2469

第七章液压辅件 2470

1密封件 2470

1.1密封件的分类及设计选用要求 2470

1.2O形密封圈 2470

1.3Y形密封圈 2476

1.4V形密封圈 2477

1.5油封 2478

1.6防尘圈 2480

1.7密封胶 2482

2滤油器 2482

2.1滤油器及其性能参数 2482

2.2滤油器系列及其技术参数 2483

2.3滤油器的选用原则 2486

3蓄能器 2488

3.1气囊式蓄能器的工作原理 2488

3.3使用蓄能器时的注意事项 2489

3.2蓄能器在液压系统中的作用 2489

3.4气囊式蓄能器产品 2490

4油箱 2490

4.1油箱的结构和分类 2490

4.2油箱的设计要点 2491

4.3油箱的温度控制 2491

5管件 2492

5.1金属管和胶管 2492

5.2管接头 2496

1.3增压回路 2500

1.6卸压回路 2500

1.5平衡回路 2500

1.4保压回路 2500

第八章液压回路 2500

1.2减压回路 2500

1.1调压回路 2500

1压力调控回路 2500

1.7卸荷回路 2503

2速度调控回路 2504

2.1调速回路 2504

2.2增速回路 2506

2.3换速回路 2507

2.4制动回路 2508

3方向和位置调控回路 2509

3.1换向回路 2509

3.2锁紧回路 2511

3.3定位回路 2512

4运行调控回路 2512

4.1同步回路 2512

4.2顺序动作回路 2514

4.3互不干扰回路 2515

1.1主要参数的确定 2516

第九章液压系统的设计 2516

1设计方法 2516

1.2初拟液压系统的整体方案 2517

1.3性能的验算和工作图的绘制 2518

2液压系统设计举例 2518

第十章气动基本知识 2523

1气压传动的特点及其系统的组成 2523

1.1特点 2523

1.2气动系统的组成 2524

2.1基本参数 2525

2.2执行元件 2525

2气动元件 2525

2.3控制元件 2533

2.4辅助元件 2543

第十一章气动系统的设计 2548

1气动基本回路 2548

2控制回路的逻辑设计 2552

3气动元件的选择 2555

3.1执行元件的选择 2555

3.2控制元件的选择 2555

3.3气源系统及辅助元件的选择 2557

4设计实例 2558

附录1GB/T786.1-93液压气动图形符号 2560

附录2国产主要气动元件品种规格 2605

第八篇电气技术 2615

第一章电工技术基础 2615

1电路的基本概念 2615

1.1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2615

1.2电路和电路模型 2616

1.3电路元件 2616

2电路基本定律 2617

3.2支路(电流)法 2619

3.1等效化简法 2619

3常用电路分析方法 2619

3.3圆路(电流)法 2620

3.4节点(电压)法 2621

3.5叠加定理 2621

3.6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621

3.7电路分析举例 2622

4正弦交流电路 2624

4.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624

4.2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 2626

4.4复数阻抗 2627

4.3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 2627

4.5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628

4.6交流电路计算举例 2628

4.7交流电路的功率 2629

4.8电路中的谐振 2632

5三相交流电路 2633

5.1三相交流电源 2633

5.2负载Y连接的三相电路 2633

5.3负载△连接的三相电路 2634

5.4三相电路的功率 2635

6非正弦周期线性电路 2635

6.1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分析 2636

6.2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2637

6.4非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 2638

6.5电感和电容的滤波性能 2638

7电路的暂态分析 2638

7.1换路和换路定律 2638

7.2电路的暂态分析方法 2638

7.3RL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 2638

6.3非正弦电路的功率 2638

8磁路与磁路基本定律 2639

8.1磁路及其基本物理量 2639

7.4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 2639

8.2磁路基本定律 2640

8.3磁路与电路的比较 2640

8.4直流磁路的计算 2640

8.5交流磁路 2641

9常用电工仪表 2641

9.1常用电工仪表的分类及其符号的意义 2641

9.2常用直读指示仪表 2641

9.3比较仪表、图示仪表和数字仪表 2646

10安全用电 2649

10.1安全电压 2649

10.2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2651

10.3漏电自动开关与漏电继电器 2652

第二章电机与电器 2653

1交流异步电动机 2653

1.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构造 2653

1.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2655

1.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调速与制动 2658

1.4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主要型号及技术参数 2664

2直流电机 2664

2.1直流电机及其结构 2664

2.2直流电机的特性分析 2677

2.3他(并)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 2678

2.4直流电动机主要型号及技术参数 2680

3变压器 2681

3.1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2681

3.2变压器特性分析与有关公式 2691

3.3变压器主要型号及技术参数 2695

4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2695

4.1开关及其系列 2695

4.2主令电器 2699

4.3熔断器 2703

4.4接触器 2703

4.5继电器 2707

第三章电子技术 2716

1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 2716

1.1国产半导体器件的符号和命名方法 2716

1.2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2717

1.3半导体二极管 2717

1.4半导体三极管 2718

2基本交流放大电路 2721

2.1基本交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721

2.2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2723

2.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2724

2.4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2726

2.5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及射极输出器 2727

2.6功率放大器 2729

3场效应管放大器 2729

3.1结型场效应管 2729

3.2绝缘栅场效应管 2731

3.3场效应管的特性及常用型号的参数 2733

3.4场效应管放大器 2733

4直流放大电路和运算放大器 2735

4.1直流放大电路 2735

4.3几种常用的国内外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技术参数 2737

4.2运算放大器 2737

5信号发生器 2743

5.1正弦波振荡器 2743

5.2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发生器 2745

5.3实用信号发生器举例 2746

6数字逻辑基础 2746

6.1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 2746

6.2正负逻辑和基本逻辑关系 2746

6.3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 2747

6.4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2747

6.6二进制计数制 2749

6.5逻辑函数的化简 2749

7逻辑门电路 2750

7.1分立元件门电路 2751

7.2集成门电路 2751

8组合逻辑电路 2754

8.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2757

8.2几种常用的组合逻辑部件 2758

9时序逻辑电路 2764

9.1触发器(双稳态) 2765

9.2寄存器 2765

9.3计数器 2769

10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 2771

11.1D/A转换器 2776

11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2776

11.2A/D转换器 2777

12直流电源 2779

12.1整流电路 2779

12.2滤波电路 2779

12.3稳压电路 2779

12.4集成稳压电源 2779

1继电控制常用图形、文字符号和电气原理图的绘制 2782

1.1常用图形和文字符号 2782

第四章继电控制技术 2782

1.2电气原理图画法规则 2792

2基本继电控制线路 2793

2.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2793

2.2三相同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 2806

2.3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2808

2.4常用的几种基本控制线路 2810

3典型继电控制系统的读图方法 2811

3.1读图的基本法则 2811

3.2查线读图法 2812

3.3逻辑代数读图法 2814

3.4控制过程图读图法 2816

4继电控制线路设计 2817

4.1机械设备电气设计的一般原则 2817

4.2电动机容量的确定 2818

4.3继电控制线路设计 2818

5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主要计算 2829

5.1鼠笼型异步电动机有关电阻的计算 2829

5.2鼠笼型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计算 2832

5.3控制变压器容量的计算 2832

1.2数控技术概述 2833

1.1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2833

1数控技术的基础知识 2833

第五章数字控制技术 2833

1.3数控机床功能的基本概念 2834

1.4数控机床加工的特点与加工工件的选择 2836

2数控系统的分类及典型结构 2836

2.1数控系统的分类 2836

2.2典型CNC装置简介 2838

2.3经济型微机数控系统 2841

3数控机床的有关标准和规定 2843

3.1数控机床所采用的穿孔带代码 2843

3.2数控编程中的常用程序段格式 2846

3.3ISO标准常用的功能字 2848

3.4数控机床的坐标轴和运动方向 2853

4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2855

4.1输入 2860

4.2译码 2868

4.3预处理 2871

4.4插补原理及其实现 2876

5数控伺服系统 2894

5.1开环数控伺服系统 2894

5.2闭环(半闭环)数控伺服系统 2907

6.1数控程序编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931

6数控程序编制 2931

6.2程序编制中的工艺处理 2933

6.3程序编制中工艺指令的处理 2951

6.4程序编制中的误差 2954

6.5程序编制中的数学处理 2954

第六章可编程序控制器(PC) 2979

1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2979

1.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分类和技术指标 2979

1.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和发展 2980

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结构 2981

2.1中央处理器 2981

2.2存储器 2982

2.3I/O接口 2984

2.4通讯接口 2990

2.5智能I/O接口 2991

2.6扩展接口 2993

2.7编程器 2993

2.8电源 2994

3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和特点 2994

3.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2994

3.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 2995

4.1国外几种可编程序控制器特性简介 2996

4.2国产几种可编程序控制器特性简介 2996

4常见的可编程序控制器 2996

3.3可编程序控制器与RLC、微机的比较 2996

5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指令系统 3002

5.1C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指令 3002

5.2EX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指令 3006

5.3MPC-001A型可编程序控制器指令 3006

6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程序编制与应用举例 3006

6.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步骤和应用类型 3006

6.2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实例 3006

本篇参考文献 30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