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伯煌等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22012214
  • 页数:93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目录

导论 中国封建经济体制的传统特点与政策思想的历史渊源 1

引言 3

一 中国地缘经济历史的倾斜发展 6

(一)从西周到西汉之季,由西北的雍、梁两州地带向东南的徐、扬区域的开拓阶段 6

(二)自东汉历魏晋至南北朝五百余年之间,从西北向东南的经济倾斜发展趋于定型阶段 14

(三)从隋唐到明清由于中国地缘经济格局所形成的经济政策思想的变与不变阶段 20

二 封建土地制度的两重性与领主食封和地主食租相并行的政策思想 25

(一)贵族勋臣食封邑的等级领主制与“宗于维城”的土地政策思想 27

(二)素封之家食地租的地主所有制与“贻厥子孙”的本富世袭思想 31

(三)由宋代的不立田制到元明清三朝土地政策的历史逆转思想 36

(四)封建土地政策思想的历史政治作用与反作用 44

三 山泽利源的开发与商工政策的转向 47

(一)由国君与庶民共山泽之利转变为封建统治者专山泽之利 47

(二)官商相制与市场调控及其历史发展和演变 50

(三)封建皇朝由颛山泽之利转变为颛商贾之利 56

(一)封建政府垄断盐铁产销,实行平准、均输,尽笼全国货物 58

四 官商垄断的变革与封建经济的转体 58

(二)权贵、豪门兼营货殖,夺财罔利 61

(三)官督生产、商营运销的官商两利行盐政策 64

(四)榷酒税茶的变化靡常,杂乱无章 68

(五)茶马贸易的兴起与衰落 72

五 财富聚散政策的实际运用与内外对控问题 77

(一)富离其基、人夺其势的统治政策思想及其正反作用 78

(二)财聚民散、财散民聚的历史前鉴及其背反结局 81

(三)封建朝廷内外对掌财政经济权力的双重机制 86

结语 92

第一篇 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历史模式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的变化 99

第一章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建立时期的政策思想 101

第一节 有关封建领主时期的土地占有、使用概况和政策思想体现 101

一 封建领主制的土地占有特点 101

二 众说纷纭的井田制度 105

一 剧烈变动的土地占有状况 107

第二节 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策 107

二 相关政策见解的出现 110

第三节 战国时期新的土地制度的逐步形成和若干政策理论的兴行 113

一 转折时期的土地分配政策 113

二 丰富活跃的土地理论观点 116

第二章 中国封建地生土地所有制及其政策的阶段发展 124

第一节 奠基期:秦汉时期的土地政策 124

一 秦汉政府的土地决策 124

二 封建土地制度弊端的显露 126

三 屯田的兴起 129

四 东汉土地政策的续行 131

第二节 调整期:三国至唐的土地政策 135

一 处于动荡中的三国土地状况及其对策 135

二 曹魏等的屯田政策 139

三 两晋南北朝的土地政策变化 142

四 隋唐及以后土地政策的推行 147

一 两宋土地政策的特点 153

第三节 衍变期:宋元明清的土地政策 153

二 元代土地政策的实施 164

三 明朝土地政策的发展 167

四 清前中期土地政策的推行 176

第三章 历代重要土地政策及其社会背景与理论依据 183

第一节 新莽“王田制”的倒退实质 184

一 “王田制”的颁行和内容 184

二 对“王田制”的理论剖析 185

第二节 晋代“占田制”的实施及意义 187

一 “占田制”的历史背景 187

二 政策内容与实施 188

三 占田制的理论意义和思想依据 190

第三节 北魏的“均田制”及其决策动机 192

一 “均田制”的制定和推行 192

二 李安世提出的均田政策思想 194

三 北魏“均田制”的决策指导及其历史影响 198

一 隋朝“均田制”的某些发展 200

第四节 隋唐的“均田制”及其败坏 200

二 唐代“均田制”的趋于完备 202

三 唐代“均田制”的社会效应及其败坏原因 209

第五节 两宋时期的土地丈量政策和“公田法”剖析 211

一 方田法的提出和发展 211

二 名异实同的南宋“经界”法 214

三 公田法的掠夺实质 220

第六节 清代前期“圈地令”的行废和更名田立法 226

一 “圈地令”的提出及其实际危害 226

二 废行圈地的理论意义 228

三 更名田的形成与清政府的处理对策 229

第四章 贯穿于封建社会的两大土地政策思潮(上) 238

第一节 两汉限田主张的提出 239

一 西汉初期的土地见解 239

二 西汉限田论的提出 242

三 东汉限田之议的发展 244

一 唐朝抑兼并主张的特点 248

第二节 唐宋时期抑兼并思想的演变 248

二 宋代抑兼并呼声的减弱 251

三 反抑兼并思想的出现 255

四 元代的限田方案与反对意见 259

第三节 明清时期土地调整政策理论的特点 263

一 明代的土地关系调整计策及其讨论 263

二 明清之际土地政策思想的深化 268

三 清前期的其他限田主张及异议 276

第五章 贯穿于封建社会的两大土地政策思潮(下) 279

第一节 秦汉时期屯田主张的形成 279

一 西汉时期的屯田主张 279

二 东汉屯田实边建议的倡导 284

第二节 三国至唐屯田思想的发展 286

一 曹魏屯田政策的理论分析 286

二 两晋南北朝屯田方案的完善 289

三 隋唐屯田思想的进一步丰富 294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期屯田理论的衍变 297

一 宋代有关屯田问题的理论歧见 297

二 元代屯制的特点与相关理论主张 304

三 明朝屯田思想的重要变化 306

四 清代前期屯田主张的续议 310

第二篇 封建国家财政体制的历史走向及变法改制政策思想的运用 315

第一章 封建国家财政体制的历史走向 317

第一节 中国封建财政体系的化生期——先秦 317

一 “贡”“助”、“彻”之代兴 318

二 “履亩而税”的意义和功能 323

三 “力役之征”的兴起 327

四 “关市之征”与“官山海” 329

第二节 中国封建财政体系的成型期——秦汉 331

一 赋税形态的“三位一体” 331

二 “舍地而税人” 333

三 国家“专利”政策的张弛 336

第三节 回潮与分流期——三国至中唐 342

一 北方货币地租的消退及其原因 342

二 南方货币地租的出现和发展 345

三 盐铁及货币的失控 348

第四节 封建财政体系的转型期——中唐至明万历 350

一 “计钱”为体,“折纳”为用 351

二 “税人”与“税地”并驾齐驱 355

三 以征商间接榨取农业赋税及其补充形式 360

第五节 封建财政征收体制的归一期——明万历至清前期 364

一 税则的简化与“税地”的主导性 364

二 货币地租的主导性及其作用 369

三 小结 377

第二章 历代变法的背景及其政策思想的同异 379

第一节 历代变法总体方针的一致性 380

一 变法而不变政及其结果 380

二 挹地方以注中央 386

第二节 历代变法之类型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397

一 征农型变法 398

二 征商型变法 406

三 农商并征型变法 412

第三节 历代财政变革思想与经验的总体分析 421

一 变法政策的动力与阻力 422

二 变法的根本与枝节问题 429

第三章 中央集权下财权的内外对掌 433

第一节 以内权制外权的封建财政体制 433

第二节 以外廷截内帑的财政机制运用 441

第三节 内帑制度的弊病 444

第三篇 官商垄断的控制与反控制及官商与私商争利的历史演变 451

第一章 古代官商的衰落与私商的兴起 453

第一节 古代商业所反映的特色 453

一 商业的起源与早期商业 453

二 城市与早期商业的关系 457

三 官商到私商的历史发展 461

第二节 先秦商业政策与政策思想演变 467

一 工商食官政策的实质 467

二 商业垄断和征税政策的并行与交替 469

三 以管仲商鞅为代表的商业政策思想 472

第二章 商业垄断的再度兴起和商业与政治的关系 481

第一节 秦统一到南北朝时期的官营商业 481

一 秦统一前后官营商业的形成 481

二 两汉官营商业的兴废 484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营商业的衰退 489

第二节 封建政权与商贾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 494

一 秦朝暴政对私商的压迫及其所造成的抑商现象 494

二 西汉初期的贱商与私商的发展 498

三 汉武帝的商业政策与盐铁会议 504

四 历代官僚经商的行径及其与民争利问题 515

第三章 由官府专卖到设置市易务的历史发展 522

一 专卖方式的演化和定型 523

第一节 专卖方式的定型与专卖商品的逐步增加 523

二 专卖商品范围的扩大与专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28

第二节 宋代市易务的设置和官商的扩张 532

第三节 历代“重农轻商”思想与“重本抑末”政策的实质 539

一 “重农轻商”思想的缘起与发展 539

二 “重本抑末”政策的实质 544

第四篇 历代对地区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对策 549

第一章 中国自然地理形态、地区民族生活方式与历史经济开发的倾斜性 551

第一节 古代西北与东南的自然条件与民族生活的发展倾向问题 552

一 自然条件对早期历史经济开发的影响 552

二 古代中国地缘经济发展的走向 556

三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古代水利建设与经济开发的关系 559

第二节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初期集中统治格局的奠定及其政策思想的运用 563

一 秦汉建都关中的原因 564

二 秦汉从政治的需要出发,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政策 568

三 秦汉两代政治和经济统治格局的形成 587

一 关中和中原的残破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589

第三节 以东南财富和文化滋养西北军事和政治的中期平衡体制的建立 589

二 隋唐初年政治与经济重心失衡问题的出现 595

三 以东南养西北的封建统治格局的形成 602

第二章 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同政策的实施 605

第一节 周秦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 606

第二节 少数民族杂居内地的政策 608

一 汉与魏晋之间少数民族杂居内地政策的异同 609

二 晋 初匈奴、鲜卑、氏、羌等族的内迁 612

第三节 黄巾起义后中原人口大量避地向南迁移 617

一 人口流动的方向与区域 617

二 人口迁移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619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汉化与汉民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 621

一 五胡的汉化及其向农耕经济的转变 622

二 民族融同政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627

第三章 封建皇朝对于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629

一 唐代发展江淮漕运的政策 630

第一节 开辟水陆交通 630

二 东南八道的经济源泉对于唐朝后期的政策依存思想 635

三 北宋取南方以赡北方的经济政策原则 642

四 元代为维护封建军事统治而建立的河、海漕运体系 649

五 明清以东南财富养西北金戈的“宅中图治”政策 651

第二节 建立邸阁仓廪,以备荒歉 656

一 仓廪制政策思想的依据与初期的设置 656

二 隋唐时代仓廪制度的发展 659

三 仓廪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665

第三节 实行赈救灾害、蠲免赋役,以苏民困的政策 668

一 赈济政策 670

二 蠲免政策 671

第四节 实行地方协济政策 675

第五篇 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历史发展与变化 679

一 中国丝绸的流向域外 681

第一节 丝路贸易的发生与发展 681

第一章 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的兴衰与政策思想的转型 681

二 丝绸之路的开拓 683

三 两汉时期对丝路贸易的政策 687

四 南北朝至唐代前期丝路贸易的拓展 692

第二节 丝路贸易的中衰与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型 697

第三节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 701

一 对外政策重心转移的基本动力 701

二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 703

第二章 唐代以前岭南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唐代的置使设院 706

第一节 中国海外贸易初期发生与发展的概况 706

一 三国以前的海外贸易及港口 706

二 三国以后广州港的兴盛 712

第二节 唐代岭南市舶使与市舶使院 715

一 广州港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 715

二 唐政府初置岭南市舶使 718

三 唐代岭南市舶使院的设立 725

四 唐代市舶使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729

第三章 宋元两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市舶体制的建立与管理 732

第一节 宋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市舶体制的建立与管理 732

一 宋代市舶司的设置与体制沿革 732

二 宋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 750

三 宋代海外贸易收入及其财政意义 776

第二节 元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市舶体制的建立与管理 780

一 元代市舶司的建置与体制沿革 780

二 元代海外贸易的管理制度 784

第四章 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及其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793

第一节 明代的市舶体制及其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793

一 明代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 793

二 明代市舶司的建置与废罢的无常 798

三 明代市舶司对贡舶贸易的管理 807

四 海澄督饷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820

第二节 清代前期海关及其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825

一 海关设置与体制 825

二 海关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832

结论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内在特性及其历史导向 839

一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 841

(一)中同经济政策思想的三大支柱 841

(二)国家财政——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轴心 867

二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特性剖析 876

(一)经济政策思想的兼容性特征 876

(二)经济政策思想的伦理化特征 883

(三)“静态均衡”——经济政策思想的思维特性 890

三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社会功效 897

(一)经济政策思想的功利性特征 897

(二)经济政策思想与社会经济规律 902

(三)经济政策思想的实施效应 906

四 中国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导向 914

(一)东西方经济政策思想的特点比较 914

(二)东西方经济政策思想的不同历史导向 921

后记 9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