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工资改革
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工资改革

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工资改革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园晨等编著
  • 出 版 社:中国劳动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4513334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工资改革》目录

上篇 3

1 培育劳动力市场必须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3

1.1 市场经济对劳动资源配置的要求 3

1.2 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疑虑与改革的障碍 7

1.3 传统的国家作为用工和分配主体对劳动者的行政性限制和双方的非对等地位 15

1.4 面对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大而劳动力需求量小的矛盾与对策 19

2 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双轨就业机制 26

2.1 传统就业机制—劳动力统一招收与调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6

2.2 从劳动就业的“三结合”方针和多渠道就业到双轨运行就业格局 29

2.3 劳动就业双轨运行的矛盾和困境 35

2.4 贸易战略选择与就业扩展 38

2.5 第二职业的兴起 51

3 中国城镇的劳动力流动 65

3.1 双轨制使劳动力流动形成了规则和机理完全不同的两大块 65

3.2 全民和集体单位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流动 68

3.3 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 75

3.4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 80

3.5 劳动力的地区流动 83

3.6 劳动力流不动的苦恼和流动了的冲击 87

4.1 农业劳动力严重剩余的困境 92

4 农村劳动力流动 92

4.2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 97

4.3 农业劳动力剩余引发的种种问题 102

4.4 难得的历史机会激起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 105

4.5 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110

4.6 城乡适度开放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122

4.7 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132

5.1 就业指导思想和长期目标模式 140

5 就业机制改革的构想:就业市场化、失业公开化 140

5.2 进行就业机制改革的理论障碍及反思 145

5.3 3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的研究与庇古的贡献 149

5.4 公有制经济中的隐蔽性失业(在职失业) 154

5.5 失业类型:伯恩斯坦的比较研究 160

5.6 反失业措施的选择 163

5.7 重建就业、失业机制的改革方向与近期措施 166

5.8 实现就业机制转换的外部因素 171

6.1 工资机制转换是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标志和调节的参数 177

下篇 177

6 工资形成机制的转换及双轨运行格局 177

6.2 建国初期从供给制向工资制的转变 179

6.3 适应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传统工资制的建立 181

6.4 “左”的思潮干扰下劳动工资制度遭到的破坏与反复 184

6.5 进入新时期后对工资制度的改革 186

6.6 中国在工资制度演变中难以摆脱平均主义 191

6.7 双轨运行所启示的工资改革前景 194

7.1 从利益刺激起步的改革次序选择是20年冻结工资的必然结果 198

7 从利益刺激起步的改革与工资侵蚀利润 198

7.2 理论上肯定按劳分配和实践中的矛盾 202

7.3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变使控制个人收入分配遇到困难 207

7.4 工资对利润的侵蚀 216

7.5 普遍的攀比机制强化了工资侵蚀利润 221

7.6 在攀比中出现的平均主义复归 225

7.7 利用劳动工资的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 228

8 工资机制转换遇到“财政否决权”的障碍 234

8.1 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必要性 234

8.2 中国的实证考察——工资增长呈现不规则性 236

8.3 对工资增长的“财政否决权”不等于宏观调控 239

8.4 “财政否决权”的“横溢效应” 242

8.5 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困扰 252

8.6 在财政困难的现实条件下推进工资机制的转换 256

9 工资与物价的相互制约与轮番推动 264

9.1 价格与工资的相互制约 264

9.2 理顺价格体系要求改变扭曲的低物价 268

9.3 结构性价格调整中可能出现的三个轮番上涨 273

9.4 汇率调整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278

9.5 物价上涨时对职工工资的补偿以及工资指数化的议论 280

9.6 工资指数化的优劣、利弊争议 283

9.7 在通货膨胀不能避免时,还是需要根据职工生活费用指数来适当调整工资标准 289

10 工资改革方向是把工资分配纳入市场调节轨道 293

10.1 以利益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前期工资改革 293

10.2 企业工资纳入市场调节轨道的目标模式和过渡形式 301

10.3 促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机制转换 317

10.4 建立工资分配的新的宏观调控机制 3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