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历代各家学说
中医历代各家学说

中医历代各家学说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裘沛然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4119·1667
  • 页数:387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目录

总论 1

1. 各家学说与中医理论体系 1

2. 历代医家的争鸣与祖国医学的发展 2

3. 各家学说的形成因素及特点 8

4. 医家与学派 11

5. 怎样学习各家学说 14

各论 17

1. 晋唐时期 17

1.1 孙思邈 17

1.1.1 重视医德 18

1.1.2 学术内容 19

1.1.2.1 “养性”和“养老” 19

1.1.2.2 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22

1.1.2.3 外感温热病方面的成就 22

1.1.2.4 杂病论治 24

1.1.2.5 方剂学方面的成就和特色 26

〔附篇〕 29

《大医精诚》 29

《处方》 29

1.2 王冰 30

1.2.1 撰注《素问》,学传运气 30

1.2.2 探微索隐,阐发医理 31

1.2.2.1 研究自然规律,重视天人关系 31

1.2.2.2 阐述生理病理,详论辨证施治 32

2. 宋金元时期 36

2.1 钱乙 36

2.1.1 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36

2.1.2 小儿病证的诊断方法 37

2.1.3 遣方用药特点 38

2.1.4 对儿科疾病的阐发 39

〔附篇〕 42

《虚实腹胀》 42

2.2 庞安时 42

2.2.1 寒伤阳气,即时成病 42

2.2.2 “伏气之病”和“天行温病” 43

〔附篇〕 46

2.3 朱肱 46

2.3.1 对《伤寒论》的研究 46

2.3.2 充实了《伤寒论》的内容 48

〔附篇〕 51

《六经受病》 51

2.4 成无己 51

2.4.1 首注伤寒 51

2.4.2 以经释论 51

2.4.3 辨证明理 52

2.4.4 详析方制 53

〔附篇〕 54

《畜血》 54

2.5 许叔微 55

2.5.1 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55

2.5.2 脾肾并重,随宜用药 55

2.5.3 表里虚实,论治伤寒 56

2.5.4 杂病论治心得 57

〔附篇〕 60

《辨少阴脉紧证》 60

《消渴》 61

2.6 陈言 62

2.6.1 阐论三因 62

2.6.2 辨证重脉 63

〔附篇〕 64

《五科凡例》 64

《学诊例》 65

《太医习业》 65

2.7 刘完素 66

2.7.1 脏腑六气病机说 66

2.7.2 玄府气液说 67

2.7.3 对火热病证的阐发 68

2.7.4 亢害承制 70

2.7.5 治疗用药特点 71

〔附篇〕 73

《病机论》 73

《三消论》 76

2.8 张元素 77

2.8.1 脏腑辨证 77

2.8.2 方药新义 80

2.8.3 扶养脾胃 81

〔附篇〕 82

《五脏补泻法》 82

《脏气法时补泻法》 83

《五行制方生克法》 83

2.9 张从正 83

2.9.1 病邪理论 83

2.9.2 治疗方法 85

〔附篇〕 90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90

《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90

《七方十剂绳墨订》 92

《补论》 93

2.10 李果 95

2.10.1 论述脾胃 95

2.10.2 阐发内伤热中证 96

2.10.3 制方遣药的特点 99

〔附篇〕 103

《脾胃虚实传变论》 103

《脾胃胜衰论》 104

《饮食劳倦论》 106

2.11 陈自明 107

2.11.1 对妇科学的研究 107

2.11.2 外科学方面的贡献 109

〔附篇〕 110

《精血篇论》 110

《月经序论》 111

2.12 王好古 111

2.12.1 内感阴证 111

2.12.2 阴证的治疗 113

〔附篇〕 115

《举古人论阴证例》 115

《论元阳中脱有内外》 115

《论?言妄语有阴阳》 115

2.13 罗天益 116

2.13.1 脾胃伤须分饮食,劳倦伤当辨寒热 116

2.13.2 泻热除寒分辨三焦气血 118

2.13.3 详论药误以为永鉴 119

〔附篇〕 122

《养正积自除》 122

《阴证阳证辨》 123

2.14 朱震亨 123

2.14.1 相火论 123

2.14.2 阳有余阴不足论 124

2.14.3 论述阴阳升降 125

2.14.4 火与痰、郁的论治心法 126

2.14.5 论病遣方 127

〔附篇〕 129

《阳有余、阴不足论》 129

《相火论》 129

2.15 戴思恭 130

2.15.1 对气血的阐发 130

2.15.2 痰证、郁证论治 132

〔附篇〕 133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133

《气属阳动作火论》 134

《痰饮》 135

《郁病》 135

2.16 王履 136

2.16.1 阐论“亢害承制” 136

2.16.2 分析四气所伤 136

2.16.3 对阴阳虚实补泻的发挥 137

2.16.4 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 138

2.16.5 首创真中、类中说 138

〔附篇〕 139

《亢则害、承乃制论》 139

《五郁论》 140

3. 明代 142

3.1 王纶 143

3.1.1 发热论 143

3.1.2 对脾胃学说与滋阴学说的阐发 143

3.1.3 对气、血、痰、郁的阐发 144

3.1.4 论述参芪理虚的宜忌 144

〔附篇〕 146

《补阴丸论》 146

《枳术丸论》 146

《化痰丸论》 147

《随证治火药论》 147

3.2 汪机 148

3.2.1 补气即是补阴 149

3.2.2 气虚则诸病由生 149

〔附篇〕 150

《营卫论》 150

《病用参芪论》 151

3.3 薛己 153

3.3.1 治病求本,务滋化源 153

3.3.2 重视脾胃 154

3.3.3 阐述肾命 155

3.3.4 治虚心得 155

〔附篇〕 157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 157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 158

3.4 方有执 158

3.4.1 推求端绪,重新考订 158

3.4.2 六经辨证,太阳为纲 159

3.4.3 探索医理,别具见解 160

〔附篇〕 162

《伤寒论条辨·或问》 162

3.5 孙一奎 163

3.5.1 论命门动气 163

3.5.2 论三焦相火 164

3.5.3 论天人君相之火 165

3.5.4 治疗经验 166

〔附篇〕 168

《张刘李朱滑六名师小传》 168

《命门图说》 169

《鼓胀说》 170

8.6 缪希雍 170

3.6.1 外感热病方面的成就 170

3.6.2 杂病论治特点 172

3.6.3 病症论治例举 173

〔附篇〕 175

《中风》 175

《春温夏热病大法》 176

《疏石膏》 176

《疏枇杷叶》 176

3.7 赵献可 176

3.7.1 发挥命门学说 176

3.7.2 治疗先天水火不足 178

2.7.3 郁证论治 179

〔附篇〕 181

《内经十二官论》 181

《郁病论》 184

《阴虚发热论》 185

3.8 张介宾 185

3.8.1 阴阳论 186

3.8.2 命门学说 188

3.8.3 辨证施治经验 189

〔附篇〕 193

《三焦、包络、命门辨》 193

《大宝论》 195

《真阴论》 197

《治形论》 199

《新方八略》 199

3.9 吴有性 201

3.9.1 温疫病原学说方面的创见 292

3.9.2 温疫的辨证 203

3.9.3 温疫的治疗 203

〔附篇〕 206

《杂气论》 206

《原病》 206

3.10 喻昌 207

3.10.1 研究伤寒 阐发温病 207

3.10.2 秋燥论 209

3.10.3 大气论 211

3.10.4 处方用药 211

3.10.5 病案记载的创设 213

〔附篇〕 215

《论吴吉长乃室及王氏妇误药之治验》 215

《袁聚东痞块危证治验》 215

《治伤寒坏证两腰偻废治验》 215

《大气论》 215

《秋燥论》 216

3.11 李中梓 217

3.11.1 理论阐述 218

3.11.1.1 先后天根本论 218

3.11.1.2 化源论 219

3.11.2 辨证治疗经验 219

〔附篇〕 223

《四大家论》 223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223

《水火阴阳论》 224

《乙癸同源论》 224

3.12 琦石 224

3.12.1 虚证六因 225

3.12.2 理虚三本 225

3.12.3 治虚二统 226

3.12.4 虚证防护 228

〔附篇〕 229

《治虚药讹一十八辨》 229

4. 清代 233

4.1 张志聪 233

4.1.1 共析经义,集注《灵》《素》 233

4.1.2 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和观点 234

4.1.3 结合运气研究本草 237

〔附篇〕 239

《辨血》 239

《辨气》 239

4.2 柯琴 240

4.2.1 编次《伤寒》,以症名篇,以方类证 240

4.2.2 创立六经地面说 240

4.2.3 伤寒杂病,兼赅六经 241

4.2.4 随证立方,用不拘经 241

〔附篇〕 242

《制方大法》 242

4.3 张璐 245

4.3.1 “诸见血证”的论述 246

4.3.2 论痢疾 247

4.3.3 论产后三冲、三急、三审 249

〔附篇〕 250

《下血》 250

《痢》 251

4.4 叶桂 252

4.4.1 温病学方面的贡献 253

4.4.2 理虚大法 255

4.4.3 阳化内风 257

4.4.4 论治奇经病证 258

4.4.5 阐发脾升胃降,创立胃阴学说 259

4.4.6 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 260

4.4.7 立方遣药特点 260

〔附篇〕 264

《伏气》 264

《风温》 264

《夏热》 264

《秋燥》 264

《冬寒》 265

4.5 程国彭 265

4.5.1 提倡医门八法 265

4.5.2 内科证治心得 269

〔附篇〕 271

《保生四要》 271

《治阴虚无上妙方》 271

《火字解》 272

《外科十法》 272

4.6 戴天章 274

4.6.1 瘟疫五辨 274

4.6.2 疫证的兼夹、表里 275

4.6.3 治疫五法 276

〔附篇〕 276

《辨传经》 276

《辨时行疫疠与风寒异受》 277

4.7 薛雪 277

4.7.1 湿热病的病因病机 277

4.7.2 湿热病的辨证施治 278

4.8 徐大椿 283

4.8.1 元气存亡论 284

4.8.2 亡阴亡阳论 284

4.8.3 擅长内外科 285

4.8.4 审证求因,制方遣药 286

4.8.5 研究伤寒,以方类证 287

〔附篇〕 288

《知病必先知证论》 288

《病证不同论》 288

《病同因别论》 289

《病同人异论》 289

《用药如用兵论》 289

4.9 余霖 289

4.9.1 对疫疹病因、病机的阐发 290

4.9.2 对疫疹的辨识 290

4.9.3 疫疹与伤寒的鉴别 291

4.9.4 疫疹的治疗 291

〔附篇〕 293

《疫疹穷源》 293

《疫疹案》 293

4.10 吴瑭 294

4.10.1 三焦辨治 294

4.10.2 阐述清热养阴治则 297

4.10.3 寒热水火阴阳之辨 297

〔附篇〕 300

《温病起手太阴论》 300

《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301

4.11 王清任 301

4.11.1 崇尚实践,重视解剖 301

4.11.2 治病以气血为主 302

〔附篇〕 305

《半身不遂论》 305

《记未病前之形状》 306

4.12 王泰林 306

4.12.1 肝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的阐发 306

4.12.2 对方剂学源流和化裁运用方面的贡献 310

〔附篇〕 310

《医方歌括》 311

4.13 吴尚先 315

4.13.1 外治法渊源 315

4.13.2 对内病外治的阐发 316

4.13.3 外治法的具体运用 317

〔附篇〕 318

《略言》 318

4.14 王士雄 320

4.14.1 《温热经纬》的学术内容 320

4.14.2 六气属性辨 321

4.14.3 反对儒者议医误人 321

4.14.4 重视辨证,订制新方 322

4.14.5 对霍乱的认识 322

〔附篇〕 324

《霍乱热证》 324

《药性》 325

4.15 费伯雄 326

4.15.1 治学主张 326

4.15.2 燥症论治 327

4.15.3 重视六淫(内、外)致病和脏腑分证 328

4.15.4 善于调营治肝 329

〔附篇〕 330

《四家异同》 330

《重药轻投辨》 331

《同病各发》 331

《下利》 332

4.16 石芾南 332

4.16.1 论燥湿 332

4.16.2 论用药大要 334

〔附篇〕 336

《人身一小天地论》 336

《阴阳互根论》 337

《阴阳治法大要》 337

4.17 唐宗海 337

4.17.1 关于水火气血的见解 337

4.17.2 血证病机 339

4.17.3 血证的治疗 340

4.17.4 中西医学汇通思想 342

〔附篇〕 344

《吐血》 344

4.18 张寿颐 348

4.18.1 对中风名实的认识 349

4.18.2 阐发中风的病因、病机--内风脑病说 350

4.18.3 论治八法 351

〔附篇〕 355

《重订中风斠诠·自序》 355

4.19 恽树珏 356

4.19.1 对《内经》的研究 357

4.19.2 论治温病的体会 358

4.19.3 治疗用药的经验 359

4.19.4 论中医的发展 361

〔附篇〕 362

《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 362

附篇 365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生平著作简表 3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