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发展与经济学
经济发展与经济学

经济发展与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恩桢,钟祥财,刘社建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08088634
  • 页数:2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回顾总结了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成就、经验教训及经济学家的理论探索、经济学自身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目录

导言 1

一、前30年的最大功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2

二、前30年也有商品市场关系的积极探索 4

三、后30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探索 6

四、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探索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10

上篇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其理论探索(1949—1978) 17

第一章 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成功 1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状况 17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 17

二、治乱的经济政策: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重 18

三、迅速取得恢复成果 1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短暂命运 20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初步实践 20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22

一、快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22

二、疾风暴雨式的对资改造 23

三、手工业合作化 25

第四节 “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7

一、“一五计划”的内容和决策思想 27

二、“一五计划”的完成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8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始探索 29

一、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29

二、关于社会主义商品和价值规律的重要研究成果 30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惨痛教训 33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33

一、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33

二、刘少奇、陈云等人的主张 35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与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 36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灾难 38

一、“大跃进”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平衡 38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灾难性结果 39

三、困境源于“左”倾冒进对经济规律的严重违背 41

第三节 60年代初短暂的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 43

一、“八字方针”的及时提出 43

二、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44

三、短暂而值得怀念的黄金时期 4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破土而出 46

一、苏联教科书的影响 46

二、关于价值规律的探讨 47

三、中国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 48

第三章 “十年动乱”对经济和经济理论的严重摧残 50

第一节 “十年动乱”冲击经济 50

一、国民经济由全面好转到连年下降 50

二、“抓革命,促生产”和“四五计划” 51

三、邓小平复出后的经济整顿 53

第二节 “十年动乱”对经济理论的抑制和扭曲 54

一、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整体冲击 54

二、极“左”经济思潮导致的恶果 56

第三节 对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经济运行和理论研究的简要评价 58

一、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经济建设 58

二、公正地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中国学者的经济学理论贡献 60

下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979—2009) 67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思想引领 67

第一节 思想解放和改革启动 67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67

二、启动经济改革的决策思考 68

三、向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改革经验 70

第二节 经济改革的深化轨迹和思想演进 71

一、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肯定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7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74

第三节 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探索 77

一、经济学理论为改革鼓与呼 77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创新 78

第五章 以改革和发展为己任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81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理论分析与前瞻 81

一、包产到户的发生、发展与意义 81

二、农村发展与改革深化 82

三、关于中国农村未来的思考 84

第二节 企业改革的理论探索与推进 85

一、企业本位论的提出 85

二、股份制、承包制及其他 87

三、着眼于产权制度改革 88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构想与深化 89

一、商品经济呼唤市场机制 8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表述 90

三、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制度保证 91

第六章 农村改革首尝胜果 94

第一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巨大功勋 94

一、“一大二公”导致中国农村极度贫穷 94

二、凤阳农民“大包干”的伟大壮举 96

三、农村“大包干”在改革与发展中的历史功勋 97

第二节 价格改革首先在农村破壁 98

一、工农业商品价格“剪刀差”害苦了农民 98

二、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拉开了价格改革的序幕 100

三、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市场化价格的形成 101

第三节 农村的产业结构变革 103

一、乡镇企业奋起是农村又一创新 103

二、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深远影响 104

三、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之路 106

第四节 中国农村深化改革与发展之路 107

一、农村“大包干”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107

二、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 109

三、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的创新 110

四、步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梯 111

第七章 开放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113

第一节 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13

一、封闭是传统体制的一大弊端 113

二、开放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 114

三、开放的巨大发展效应 115

第二节 经济特区是开放的一面旗帜 119

一、深圳等经济特区在争议声中首获成功 119

二、浦东开发把开放推上新的层次 121

第三节 多层面开放普获成效 122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 122

二、吸引外资 123

三、加入WTO 125

四、企业“走出去” 126

第四节 继续高举开放旗帜 128

一、开放是一柄双刃剑 128

二、提高开放质量,高举开放旗帜 130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32

第一节 多元所有制结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32

一、单一公有制经济导致国贫民穷 132

二、多元所有制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134

第二节 私人经济地位的节节提升 135

一、从个体经济到私营经济的自然成长 135

二、“温州模式”的影响及意义 137

三、中共十六大为私人经济正名 138

第三节 外资经济的特殊贡献 140

一、外资的引入及其特殊贡献 140

二、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42

第四节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 143

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43

二、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44

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46

第九章 分配领域的一场革命 148

第一节 物质利益是人们奋斗的主要目标 148

一、计划经济体制使按劳分配异化为“大锅饭” 148

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50

三、改革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1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分配体制改革 152

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意义 152

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153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变革意义 154

四、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 156

第三节 改革触及社会分配层面 157

一、地方财政“大包干”刮起改革旋风 157

二、税制改革牵动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 158

三、财政转移支付发挥了巨大均衡协调作用 160

第十章 重塑政府、企业、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161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161

一、必须改变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形象 161

二、发挥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基础作用 163

三、符合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宏观调控 165

第二节 政府与企业 167

一、国有企业体制必须改革 167

二、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以及成就 168

三、“强政府、弱企业”情况不能为继 170

第三节 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兴起 171

一、社会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71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172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对策措施 173

第十一章 走向科学发展观之路 175

第一节 改革从非均衡发展开始 175

一、破除平均主义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思路 175

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首举非均衡发展的旗帜 176

三、经济特区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178

四、渐进式改革是非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79

第二节 非均衡发展的利弊得失 180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180

二、非均衡发展引发经济社会与自然间的各种矛盾 182

三、邓小平谈到了共同富裕与地区间协调发展 183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184

一、时代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到来 184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继承与发展 185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顺利推进 186

结语60年来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经验 188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88

二、走市场化改革之路 190

三、坚持对外开放 191

四、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 193

五、走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 195

六、从非均衡发展到科学发展观 196

七、人民群众利益至上 198

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之路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2

后记 2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