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望月清司著;韩立新译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3104819
  • 页数:5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望月清司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撰写的唯一的一部专著,译者以为这部著作可称得上是20世纪关于马克思的最好的著作之一。本书从日本学者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读,为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参考。本书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不拘泥于成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日本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批判和继承,完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身规律和事实出发,不迷信权威,其中对马恩经典著作的翻译力图从新的语境出发,不拘泥于成见,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目录

翻译凡例 1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关于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的译者解说 1

中文版序言 1

序 马克思历史理论和“唯物史观”——内在研究和重构的方法 1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认识的形成 1

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理论和“市民社会” 1

一、“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的问题 1

二、黑格尔的=普鲁士的“市民社会”像 8

第二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认识的形成 19

一、《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认识 19

二、《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 30

第二章 异化和社会交往 42

第一节 异化理论中的经济学 42

一、《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视野和辐射范围 42

二、“异化劳动”的第一规定“自然的异化”的含义——劳动过程异化与自然 53

三、“异化劳动”的第二规定“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的含义——“私人所有”析出的逻辑 65

第二节 社会交往的理论和历史认识 79

一、《穆勒评注》中社会交往视座的设定——从“类”到“社会” 79

二、《穆勒评注》中的异化理论和“社会”认识 88

三、《穆勒评注》和《经济学哲学〈第三〉手稿》中的分工和市民社会理论 99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逻辑 116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现代视角 116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研究的问题 116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版本 121

三、《神圣家族》和“圣麦克斯”中的准备工作——人论、所有论、社会论 128

第二节 人=社会理论的影响范围 138

一、“现实的个人”和“饮食的人们” 138

二、第一章 《费尔巴哈》中的“异化”问题——分工理论的过渡 149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理论 162

一、两种分工论——普遍交往论和废除分工论 162

二、两种历史理论(Ⅰ)——所有形态史论的构成——恩格斯 174

三、两种历史理论(Ⅱ)——分工展开史论和市民社会论——马克思 186

四、两种史论的位相与交错 196

第四章 “社会联系”视角和市民社会 205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共同体”和“社会” 205

一、《关于费尔巴哈〈第十条〉提纲》中的“人的社会” 205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和社会 217

第二节 “社会联系”和市民社会 226

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226

二、《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联系” 233

三、《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社会概念 242

第五章 “依赖关系”的世界史像 251

第一节 历史中的人格和物象——“依赖关系”理论研究序言 251

一、《穆勒评注》中的人格和物像 251

二、“依赖关系”理论的地位——《大纲》导言和货币章 259

三、交换价值的物象化 268

第二节 “依赖关系”史论的结构 278

一、“依赖关系”第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论 278

二、“依赖关系”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 287

三、分工的逻辑和统治的逻辑——“依赖关系”史论的影响范围和局限 294

第六章 《资本家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分析 307

第一节 《各种形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地位 307

一、《各种形式》的研究史 307

二、“第二循环的结束”问题——从整体上理解《各种形式》的线索 315

三、领有规律的转化——“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及其分离 326

四、覆盖《各种形式》的异化论视角 333

第二节 共同体三种类型分析的基础视角——以“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为中心 340

一、共同团体(Gemeinwesen)和小所有制——以及本源共同团体的基本规定 340

二、共同体土地所有的第一种(亚细亚)形式 350

三、共同体土地所有制的第二种(古典古代)形式 360

四、共同体土地所有的第三种(日耳曼)形式 367

第三节 所有和本源积累的历史理论 373

一、《各种形式》中关于所有的历史理论——对蒲鲁东所有理论批判的意义 373

二、“原始积累以前的过程”理论的问题——土地、工具、生活资料的所有和非所有 382

第七章 马克思的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像 393

第一节 土地所有=地租逻辑和分工逻辑的接点 393

一、“土地所有”范畴的成熟和获得 393

二、“城市和农村的分工”视角和地租理论 404

第二节 马克思的“奴隶制和农奴制” 418

一、农奴制和封建制的历史联系 418

二、《资本论》中的“奴隶制和农奴制” 433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奴隶制或农奴制”观 442

第三节 马克思的“古代世界和中世纪” 453

一、对所谓“唯物史观的公式”中“发展阶段说”的探讨 453

二、“古代世界”和“中世纪”的类型——以“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为标准 464

附论 马克斯·韦伯的城市理论和封建制度理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再认识 481

结语 马克思历史理论和现代 498

后记 511

译者后记 5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