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水旸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8060379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系统观与系统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对象和内容 1

一、学科性质 1

二、研究对象 3

三、基本内容 4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8

一、创立的背景 8

二、体系的形成 9

三、发展的概况 10

第三节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及方法 11

一、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1

二、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14

思考题 16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8

第一章 人类自然观发展 18

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 18

一、科学的萌芽与“四大文明”中心 18

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 19

三、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 20

四、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23

第二节 宗教神学自然观 24

一、教会和经院哲学的思想统治 24

二、宗教神学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描绘 24

三、对宗教神学的冲击 25

第三节 形而上学自然观 25

一、近代自然科学在普遍的革命中诞生 26

二、近代前期的自然科学与牛顿力学体系 27

三、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与特点 28

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与发展 29

一、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理论综合 29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31

三、物理学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2

四、现代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4

思考题 36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37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37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37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39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40

四、自然界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41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 43

一、自然界系统的普遍性和类型 43

二、自然界系统的基本特征 45

第三节 自然界的层次性 47

一、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47

二、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52

三、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性 53

思考题 55

第三章 演化自然观 56

第一节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56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56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57

三、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58

四、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59

第二节 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动因 60

一、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60

二、自然界运动形式的统一性 62

三、非生命界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63

四、生物进化的动力 64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矛盾性 65

一、自然界演化形式的矛盾性 65

二、自然界演化过程的矛盾性 68

三、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性 69

第四节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 71

一、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性 72

二、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性 74

三、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 77

思考题 80

第四章 生态自然观 81

第一节 人与自然 81

一、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81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84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的现实基础 87

一、生态自然观的自然基础 87

二、生态自然观的社会基础 92

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97

第三节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理论 99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99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01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102

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0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05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106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09

思考题 110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12

第五章 科学观 112

第一节 科学的特征、性质和分类 112

一、科学的涵义和特征 112

二、科学的性质和分类 116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 119

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 120

二、不同学术观点、学派的争论 121

三、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122

四、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123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模式、规律和趋势 124

一、科学发展模式述评 125

二、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127

三、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 129

思考题 134

第六章 科学方法论 135

第一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135

一、科学问题 135

二、科研选题的意义和准备 137

三、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39

四、课题的转换及评价 142

第二节 经验层次的基本方法 143

一、科学事实 143

二、科学观察 146

三、科学实验 150

四、恩格斯的“双重验证”思想及其作用 154

五、科学机遇 157

第三节 理论层次的常见方法 160

一、科学抽象 160

二、逻辑方法 163

三、直觉思维方法 169

第四节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71

一、科学假说 172

二、科学理论 174

思考题 179

【第三篇 系统观与系统科学方法论】第七章 系统观 182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兴起和性质 182

一、系统科学的兴起 182

二、系统科学的性质 183

第二节 系统观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183

一、系统观的基本理念 183

二、系统观的显著特征 185

第三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功能 186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 186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功能 187

思考题 188

第八章 系统科学方法论 189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 189

一、系统分析方法 189

二、信息方法 190

三、反馈控制方法 191

四、功能模拟方法 192

五、黑箱辨识方法 192

第二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193

一、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193

二、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方法 194

思考题 197

【第四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199

第九章 技术观 199

第一节 技术及其特征和分类 199

一、技术与技术体系 199

二、技术的主要特征 202

三、技术的基本分类 204

第二节 技术发展的动力、模式和趋势 208

一、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208

二、技术发展的常见模式 208

三、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10

第三节 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涵义 212

一、熊彼特的创新概念 212

二、技术创新的涵义及特点 214

第四节 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 217

一、研究开发与创新过程 217

二、研究开发与创新本质 219

三、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 221

四、研究开发与创新机制 222

第五节 技术创新的模式和类型 225

一、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225

二、技术创新的常见类型 229

三、自主创新的主要类型 231

第六节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 234

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34

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236

三、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238

思考题 239

第十章 技术方法论 241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特点、原则和程序 241

一、技术方法的涵义和特点 241

二、技术研发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 243

第二节 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 245

一、技术预测方法 245

二、技术评估方法 248

第三节 技术构思与技术设计 251

一、技术原理构思的一般过程 251

二、技术原理构思的主要方法 252

三、常见的发明创造技法 253

四、技术方案的设计方法 254

第四节 技术试验与技术实施 258

一、技术方案的试验 258

二、技术方案的实施 260

思考题 261

【第五篇 工程观与工程技术方法论】第十一章 工程观 263

第一节 工程及其特征和分类 263

一、工程的基本涵义 263

二、工程的主要特征 265

三、工程的主要类型 2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关系 267

一、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 267

二、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联系 269

第三节 工程创新与发展趋势 273

一、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 273

二、现代工程的发展趋势 276

思考题 278

第十二章 工程技术方法论 279

第一节 系统工程及其方法 279

一、系统工程的分类和应用 279

二、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 280

第二节 综合集成方法 283

一、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和功能 284

二、综合集成方法的一般程序及应用 286

思考题 288

【第六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 290

第十三章 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90

第一节 科学活动主体的社会角色 290

一、科学家 290

二、科学共同体 292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系统 293

一、科学技术的内在组织形式 293

二、科学技术的外在组织形式 29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 297

一、人才支持系统 297

二、经济支持系统 298

三、实验装备支持系统 298

四、图书情报支持系统 299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系统 299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经济基础 299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政治环境 301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背景 303

思考题 304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评价 305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 305

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305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 308

三、科学技术的其他物质功能 309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309

一、科学技术提高人类智力、技能的功能 309

二、科学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310

三、科学技术的文化教育功能 311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 311

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311

二、科学技术推动政治上层建筑变革 312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异化”与反思 314

一、科学技术的“异化”表现 314

二、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 315

第五节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评价 318

一、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意义 318

二、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原则 320

三、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途径 323

思考题 326

第十五章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28

第一节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与选择 328

一、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28

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29

第二节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331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31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国家竞争力 332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333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334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334

思考题 335

参考文献 3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