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崇温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29007713
  • 页数:6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国际战略、国内战略、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三个方面来描述中国和平发展的历程,其中观点从理论到实践,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中国所走的和平发展道路。其中国际战略主要有大国关系、与周边国家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构建和谐世界理论等几方面内容;国内战略主要有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几方面内容;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主要反映从世界各国的共识来看待中国模式的经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目录

导论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内外的标志性特征 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宣示 1

二、世界主要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 3

(一)英国 3

(二)美国 5

(三)法国 6

(四)德国 7

(五)日本 8

(六)俄国 10

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 11

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国情和时代依据 18

五、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23

(一)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国际环境的良性互动 23

(二)参与维护和建设现存国际体系,又积极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6

(三)坚持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 28

(四)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 32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 35

第一章 同大国的关系之一:中美关系 37

一、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 38

二、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43

三、美国永久称霸的思想,中美相互依存的实际 52

四、中国对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在几个问题上的具体方针 64

(一)中国对美政策基本原则的两个方面 64

(二)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67

(三)从中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坚持对话,不搞对抗 69

(四)在事关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对干涉内政的霸权主义行径进行坚决斗争 72

(五)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77

(六)维护能源安全 81

第二章 同大国的关系之二:中日关系 92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 92

二、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101

三、台湾问题和日美军事同盟 106

四、东海问题 113

(一)关于中日在东海的合作 116

(二)中日关于东海共同开发的谅解 116

(三)关于日本法人依照中国法律参加春晓油气田开发的谅解 117

五、经贸合作问题 121

六、中国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方针政策 126

第三章 同大国的关系之三:中俄关系 130

一、冷战结束以后中俄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历程 130

二、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背景 134

三、中俄之间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 137

四、中俄两国建立政治互信,深化战略协作 139

五、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43

六、中俄的经贸、能源合作 148

七、中俄的军事合作 152

八、中俄互办“国家年” 159

九、中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63

第四章 同大国的关系之四:中欧关系 170

一、欧盟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170

二、中欧友好合作的政治基础 178

三、中欧的经贸合作 189

四、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和萨科齐的“和谐之旅” 196

五、萨科齐与“抵制北京奥运”风波 210

第五章 同大国的关系之五:中印关系 219

一、中印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对比 219

(一)人口 220

(二)经济指标 220

(三)工业生产指标 221

(四)基础设施指标 221

(五)综合竞争力 222

二、关于中印发展前景的三种不同见解 222

三、掀开中印友谊新篇章 229

四、中印经济贸易合作 239

五、围绕着印美核协议展开的印度内外关系和印度的对华政策 246

第六章 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261

一、中国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262

二、中国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典型——东盟 267

三、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东盟的发展进程 272

四、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在同东盟关系中的贯彻 281

(一)胡锦涛对中国周边外交方针和政策的论证和宣示 281

(二)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和援助 283

(三)东南亚国家厂商对华疑虑的消除 287

五、外国媒体评论中国的双赢外交和软实力战略 291

六、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印象和态度的变化 295

七、关于南海和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 298

第七章 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300

一、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典型——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302

二、中国—非洲建立和发展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315

三、中非合作的丰硕成果 324

(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 324

(二)平等相待、相互支持的政治合作 329

(三)取长补短、借鉴交流的人文合作 332

(四)国际舆论对中非合作的称赞 334

四、中非合作中的石油问题 337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44

一、“和谐世界”论的提出及其含义 344

二、“和谐世界”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传承 348

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要求和中国的实践 352

(一)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352

(二)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353

(三)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54

(四)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54

(五)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355

(六)在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55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大意义 356

(一)海贝勒认为“和谐世界”构想最终将成为人类共有理想 356

(二)皮卡尔认为“和谐世界”论对建设更美好世界具有独创意义 358

(三)谢钢认为“和谐世界”战略是国际关系的另一条新蹊径 359

(四)李映周说“和谐世界”主张将给国际关系带来积极影响 359

(五)吕西安·马若库认为“和谐世界”的主张促使各国重新思考国际关系 360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战略 363

第九章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科学发展观 365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与根据 365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371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371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73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375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76

三、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 377

第十章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81

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要性 381

二、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发展情况 384

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85

四、与苏联时期的情况相比,更加彰显我国改革开放路线在方向上的完全正确和弥足珍贵 389

五、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392

六、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395

第十一章 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399

一、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99

二、要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402

三、近年来我国灵活机动地实施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405

四、我国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408

第十二章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11

一、工业化及其代价 411

二、中国的工业化所面对的客观条件 414

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415

四、对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418

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容 423

第十三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427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迫切重要性 427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在15年内建成创新型国家 430

三、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点任务 436

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40

第十四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46

一、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46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 449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451

(一)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452

(二)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453

(三)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53

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454

(一)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455

(二)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 456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457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457

第十五章 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60

一、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460

二、努力建设和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 466

三、努力建设和形成环境友好型社会 469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74

第十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79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479

二、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485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87

四、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490

第十七章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96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96

二、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 501

三、树立公平正义理念,维护、发展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506

四、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10

第十八章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514

一、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重要性 514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18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523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526

第十九章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531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532

二、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37

三、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劳动就业 540

四、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542

五、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45

六、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547

七、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549

第二十章 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51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5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553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556

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559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559

(二)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561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562

(四)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562

(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563

第三编 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国际讨论 565

第二十一章 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 567

一、中国的发展为亚洲、进而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新的引擎 570

二、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575

三、中国的发展推动着世界重心东移 577

四、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消除贫困落后的典范 582

五、中国的发展改变着全球经济政治秩序 584

第二十二章 中国经验的国际观察 587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587

二、关于国有制与私有制 590

三、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593

四、关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坚持独立自主 598

五、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 601

六、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605

七、关于中国的国际行为模式和外交风格 608

(一)中国外交的战略原则 608

(二)参与建设世界政治新秩序 611

(三)推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 612

(四)大力斡旋朝鲜问题,发挥地区维和作用 614

(五)多边主义 615

(六)经济外交 616

(七)不干涉别国内政 616

(八)和谐外交 618

第二十三章 中国模式的历史比较 620

一、中国模式的特征和构成要素 621

二、中国模式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 626

三、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 630

四、中国模式与俄国模式 636

五、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 645

(一)关于西方的经济社会运行和现代化模式意义上的西方模式 645

(二)关于西方主要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推销新自由主义意义上的西方模式,即“华盛顿共识” 649

(三)关于全面、综合意义上的西方模式 653

六、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模式 656

(一)金融危机是中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中国模式可能更多地被认为是未来的潮流 656

(二)金融危机为中国模式的改革和转型提供机会 658

(三)中国模式怎样为世界应对金融危机作贡献 663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66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66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给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 67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673

(一)坚持社会主义 675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 677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拓展世界眼光,在吸取和借鉴当代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67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