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略  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略  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略 中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3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美来,蔡振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538889
  • 页数:15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上一篇:彩票魔方下一篇:抚顺粮食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略 中》目录

(中卷) 769

第三篇 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 769

第一章 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必需加强经济体制改革 769

第一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769

一、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769

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770

三、金融、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770

四、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 771

五、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771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问题 772

一、政府职能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772

二、国有大企业改革难度加大,垄断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 773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773

四、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 773

五、社会信用严重缺失,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773

六、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 773

第三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74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74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774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 776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778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 779

第二章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784

第一节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形式 784

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784

二、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785

三、大力发展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经济 787

第二节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789

一、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789

二、消除体制性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790

三、提高素质,加快发展 791

第三节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792

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意义 793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795

第三章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798

第一节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798

一、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799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 800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总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801

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805

五、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806

第二节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807

一、公司治理结构 807

二、法人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义 807

三、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808

四、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808

第三节 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810

一、垄断行业的危害 810

二、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811

三、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主要举措 812

第四章 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817

第一节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817

一、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817

二、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820

三、按照保障农民权益和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 821

第二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823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823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 825

三、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826

第三节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828

一、农村税费改革现状 828

二、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以税惠农 828

第四节 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828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 829

二、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829

第五章 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 831

第一节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831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831

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832

三、消除市场壁垒、打破行政保护,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 833

第二节 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 835

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835

二、充分认识资本市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836

三、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837

第三节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840

一、社会信用体系概述 841

二、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842

三、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843

第六章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847

第一节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847

一、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必要性 847

二、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852

第二节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853

一、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体制改革的进展 853

二、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855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点和主要任务 856

第七章 完善财税体制和深化金融改革 860

第一节 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 860

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的必要性 860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的主要任务 861

三、推进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税收管理权限 865

第二节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866

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初步形成 866

二、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868

三、推进财政改革的措施 869

第三节 深化金融企业改革 874

一、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874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876

三、加快各类金融企业改革步伐,稳步发展多种金融市场 878

第四节 健全金融调控机制 880

一、金融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880

二、稳步实施利率和汇率改革 881

三、积极审慎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883

四、大力健全金融调控的基础设施 884

五、时刻保持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885

六、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统一 886

第五节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886

一、明确监管目标 886

二、转变监管理念 887

三、完善金融法规 888

四、突出监管重点 888

五、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 889

六、建立监管协调机制 890

七、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 890

八、建立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机制 891

九、逐步与国际监管接轨 892

第八章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93

第一节 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 893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始终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893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894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895

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应对能力 896

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897

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立足于促进共同发展 897

第二节 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 898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899

二、利用外资的重点是促进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和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造 899

第三节 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900

一、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 900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 900

三、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贸体制,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902

四、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903

第九章 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905

第一节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905

一、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905

二、解决就业矛盾的出路在于改革就业体制 906

三、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 908

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 908

第二节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909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绩和经验 909

二、我国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910

三、统筹兼顾,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910

第三节 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911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911

二、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12

三、发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作用,切实做到部分积累 912

四、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创造条件,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部分全国统筹 913

五、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913

六、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 914

七、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914

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建立补充保险 915

九、开辟筹资渠道,强化社会保障费用征缴,保障基金安全 915

十、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成社会安全网 916

第四篇 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 919

第一章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919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919

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919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 923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924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925

一、全球政治民主化浪潮的扩展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925

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926

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将推动小康社会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927

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深入将推动小康社会政治建设 927

第三节 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929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929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931

三、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932

第二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决策机制 943

第一节 健全民主制度 943

一、健全民主制度概述 943

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943

第二节 扩大基层民主 944

一、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是推动国家直接民主发展的重要要基础 944

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点 945

三、扩大基层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945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946

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 946

二、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946

第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948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948

一、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48

二、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努力 948

三、加强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得到严格实施 951

第二节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952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953

二、司法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措施 953

第四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956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目标 956

一、充分认识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956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957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957

一、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 957

二、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改革行政执法体制 958

三、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958

第三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运作 959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 959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961

三、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 963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965

第五章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966

第一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966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966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收和用好各类人才 967

三、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和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967

四、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 968

五、加强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开发 969

六、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969

七、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970

八、积极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970

第二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971

一、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971

二、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972

三、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制度 972

第三节 建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强国战略机制 972

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972

二、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995

三、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1004

四、创新人才市场体系 1017

五、建立健全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 1030

第六章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042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1042

一、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42

二、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1043

三、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1043

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1043

第二节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044

一、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044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 1045

三、党员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要努力成为“三个模范” 1046

四、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 1047

第三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1048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1048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 1050

三、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1052

第四节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1055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大意义 1055

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 1056

第五节 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1058

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1058

二、建立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1059

第六节 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1060

一、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1060

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1061

三、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 1063

第七节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064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必要性 1064

二、坚持依法执政 1066

三、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1066

第八节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1067

一、党的作风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1067

二、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67

三、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1069

第五篇 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073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73

第一节 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1073

一、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1073

二、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 1074

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074

四、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对提升国民素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1075

五、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必需的社会精神环境 1075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075

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1076

二、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1076

三、新世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及其在国际斗争中的影响日益加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1077

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封建主义残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1077

第三节 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077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1077

二、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1079

第四节 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追求 1081

一、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082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 1085

三、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全面提高小康社会的国民素质 1088

四、积极发展和繁荣小康社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090

第二章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094

第一节 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1094

一、民族精神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1095

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1096

第二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1098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1099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 1099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1100

第三章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1101

第一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101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1101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1102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顺利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1102

第二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1103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要求 1103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 1103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点 1104

四、思想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1104

第四章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1105

第一节 科技和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1105

一、科技和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1105

二、科技和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1106

第二节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 1107

一、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加大教育与科技的投入 1107

二、应加大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 1107

三、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1108

第五章 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109

第一节 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1109

一、发展文化公益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1109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1109

第二节 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 1109

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110

二、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1111

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1113

第六章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1116

第一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116

一、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116

二、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 1117

三、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1119

四、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向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120

五、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结合 1121

六、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1122

七、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 1123

第二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1124

一、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发,充分认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124

二、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1125

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进教育创新 1126

四、以建设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方向,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127

五、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1128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130

一、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130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1131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132

四、积极稳妥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1134

五、深化体育改革 1135

第四节 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1136

一、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36

二、公共卫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1137

三、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主要措施 1138

第六篇 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1143

第一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143

第一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1143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绩 1143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挑战和压力 1145

第二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1147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 1147

二、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进优生优育 1147

三、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147

四、强化城乡污染治理 1148

五、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1148

六、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149

第三节 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论述 1149

一、江泽民在1991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49

二、江泽民在1992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51

三、江泽民在1993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53

四、江泽民在1994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57

五、江泽民在1995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60

六、江泽民在1996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62

七、江泽民在1997年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64

八、江泽民在1998年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65

九、江泽民在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65

十、江泽民在2001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66

十一、江泽民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67

十二、胡锦涛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68

十三、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1170

第二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72

第一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 1172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和本质要求 1173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1174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1174

四、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74

第二节 提高国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要求 1175

一、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75

二、树立现代健康观念,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 1179

第三节 努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8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富民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勇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84

二、要正确处理好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善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84

三、注意关心和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解决好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 1185

第七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验集粹 1189

第一章 小康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1189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孙效东 1189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固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马夫 1195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马金虎 1198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原文涛 1201

全力推进“四化”进程,加速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刘同鑫 章松 1206

把握主导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孟昭贵 1209

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何敏 陈文儒 1213

抓好“三大重点”,加快经济发展&高历行 1218

树立科学发展观,搭建富民兴县平台&任怀业 1222

抢抓新的机遇,做强区域经济&刘国彬 1225

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做好能源转换文章,努力争创自治区旗县市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第一&特木尔巴根 1228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泾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秋青山 123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赵洪奇 1234

借创业长风,绘大足宏图&辛世杰 江涛 123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促县域经济上台阶&郑伟仪 1240

统筹颍东城乡发展,加快富民强区步伐&李兴武 1242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施建霞 1247

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鞠晓阳 1251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木勒 1253

实践“三个代表”,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发展册亨经济&陆光华 1256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跨越式发展步伐&李澄海 1260

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宝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周全华 1264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刘中伯 1268

实现“五个对接”,谋求跨越发展&于祥 1271

扭住“三个关键”,发展“六大经济”,全力以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储诚胜 1273

坚持科学发展观,探求工业化道路&王显义 1278

在科学的轨道上领跑,在率先的进程中奋进&孔海燕 1281

倾力第一要务,加快兴区富民&涂胜华 1285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好富民“三条路”&曹文泉 1289

依托金银冶炼强势产业,推动“中国银都”跨越发展&杨文 129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雁城东大门新形象&周晓云 1294

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种关系”&勒世标 1297

第二章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1300

推进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刘奇 130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塑造政府良好形象&陈君文 1304

从发展和改革入手解决乡村运转难问题&刘国湘 1305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朱季历 1308

加快依法行政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人民政府——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 1312

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许佩君 1317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校建设的系统思考&王观松 1320

做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段伯汉 1330

加强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正确引导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赵生启 1333

建长效性机制,走规范化道路——从衡山实践看矛盾纠纷防范化解&钟再群 1337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执政为民&伍和平 1342

立足第一要务,围绕富民中心,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管理与服务的新途径&邹徐文 1346

注重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辩证统一,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陈鹏 1349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杜吉国 1353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打造“首善之区”&颜忠 1358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郭素芳 1361

执政为民,重在落实——阳信县强力推进“十进村”行动&尚龙江 136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姚志义 1368

东方文化步行街建设规划——带给我国旧城更新的启示&郑涛 1374

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高邮市委关于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意见&中共江苏省高邮市委 1378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杜军 138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马学礼 1386

通天河畔竞风流——玉树县巴塘乡当托村党支部先进事迹&中共青海省玉树县委 1388

浅以知识经济论述百色市持续性经济发展战略&陈卫华 1391

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带动力量和农村党的建设的战略方向&王晓桦 1395

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优质服务环境&胡光远 1400

营造“五种环境”,做好“升位文章”&杜紫平 1402

浅论《行政许可法》对政府工作的影响&高忱 1405

发生在阿荣旗的新鲜事&谭宏宇 韩中敏 1409

紧紧依托“三大特色”,努力建设廉政型城区&王进军 1411

党旗飘扬“响”铜鼓&宋交根 1415

“打钩+谈话”不等于“凭实绩、重公论”&陈玉皎 1417

第三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1419

弘扬郭守敬科学精神,加快邢台市科技进步&董经纬 1419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张怡 1424

文化——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朱永强 1426

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加快贫困县脱贫致富步伐&牛汉新 1428

构筑文化小康工程的实践与思考&赵畅 1431

搞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农村&董绍辉 1436

论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王载飞 1440

打造“诚信服务型”朝阳,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陈克信 1442

北林区创建解需型文明社区的做法与经验&李宝山 1448

勇立沿江开发潮头,重振百年商埠雄风&张宁生 1452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荔湾经济发展&刘平 1455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祖凤坤 1459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发展者”&王代全 1462

第四章 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1465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赵忠 1465

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1469

确定城区发展定位,实施旅游拉动战略,建设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杨泰安 147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敦煌国际旅游城建设步伐&王军需 1477

生态家园大有希望——关于“六个一”+“三配套”的生态家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贾邦彦 1479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建设山区新城&陶宏伟 1486

加快未央区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乔高社 1491

破“四大难题”,寻“四大突破”,努力把巫溪建设成为三峡库区生态明珠&张邦平 1495

实施经营“绿色战略”,加快绿色旬阳建设步伐&马赟 1499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史小平 1506

求发展之真,务为民之实,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之路&中共浙江省安吉县委、安吉县人民政府 1509

西双版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杨林 15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