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3册  先秦儒家道德基础之研究  兼论“恶”的问题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3册  先秦儒家道德基础之研究  兼论“恶”的问题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3册 先秦儒家道德基础之研究 兼论“恶”的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庆彰主编;黄秋韵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862544600
  • 页数:19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3册 先秦儒家道德基础之研究 兼论“恶”的问题》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先秦儒家在当代伦理学中之定位 5

第一节 「伦理」与「道德」之意义 5

一、伦理的意义 6

(一)伦理的意义及来源 6

(二)中国伦理思想的起源 7

(三)中西伦理特色之差异 11

二、道德的意义 12

三、「道德」与「伦理」的分辨 14

第二节 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主题 17

一、伦理学的类别 18

(一)一般伦理学与特殊伦理学 18

(二)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与后设伦理学 20

二、规范伦理学的主要派别 21

(一)目的论与义务论 21

(二)德行伦理学 22

三、道德判断的标准 24

(一)「价值判断」与「义务判断」 24

(二)「义务」与「良心」 25

(三)「良心」与「道德意识」 27

第三节 儒家伦理与道德规范 28

一、实然与应然 28

(一)事实知识与道德知识 30

(二)道德的证立 31

二、道德规范的特质 32

(一)自律与他律 32

(二)「应该」隐含「能够」 32

(三)其他特质 33

(四)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 34

三、儒家伦理思想的特点 35

(一)儒家伦理以形上学为基础 36

(二)人伦本于天伦 37

(三)著重道德的实践 38

(四)儒家伦理所关涉之问题 38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的形上基础 41

第一节 道德之起源 41

一、「神意说」与「人性说」 42

(一)神意说的主要主张 42

(二)人性说的主要思想 47

二、良知标准说 47

第二节 侧重天人关系的儒家伦理 49

一、儒家道德的形上基础 49

(一)「道德形上学」与「形上道德学」 50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差异」 52

(三)「内在原理」与「超越原理」 56

二、儒家的伦理学与形上学 58

(一)属人之天——存在的意义基础 58

(二)「天命」与「人性」 60

(三)伦理学与形上学 63

第三节 儒家道德基本观念的意义与结构 63

一、天之形上观念 64

(一)「帝」与「天」之观念 65

(二)哲学理想之「天」 68

(三)「德」与「天命」 70

(四)「天地」与「天道」 75

二、「道德」与「善恶」 78

(一)德 78

(二)道德 81

(三)善恶 82

第三章 孔孟荀哲学对「恶」的处理 85

第一节 从天道论看「恶」之缺乏形上基础 86

一、「道」与「天道」一词之出现 87

二、孔子 89

(一)孔子思想之背景——春秋时代的「天道」观 89

(二)孔子思想中的「天道」意义 91

(三)孔子思想中的「天道观」与「恶」 93

三、孟子 95

(一)天道的内涵 96

(二)天德一贯 96

(三)孟子思想中的「天道观」与「恶」 98

四、荀子 100

(一)《荀子》一书「天道」之内涵 100

(二)荀子思想中的「天道观」与「恶」 103

第二节 人性论的主张与「恶」的意义 105

一、孔子 105

(一)人性论的主张 105

(二)「恶」的意义 107

二、孟子 109

(一)人性论的主张 109

(二)「恶」的意义 113

三、荀子 115

(一)人性论的主张 115

(二)「恶」的意义 117

第三节 论「恶」的发生与对治 118

一、孔子 119

(一)「恶」的发生 119

(二)恶的对治 121

二、孟子 123

(一)恶的发生 124

(二)恶的对治 126

三、荀子 129

(一)恶的发生 129

(二)恶的对治 130

第四章 道德实践与先秦儒家伦理 135

第一节 孔孟荀哲学中之道德条目 136

一、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道德哲学 136

(一)仁之意义 137

(二)「仁」的基本涵义 141

二、居仁由义——孟子的道德哲学 142

(一)孟子的「仁」 143

(二)孟子的「义」 144

(三)孟子之「仁义」 146

三、隆礼义而杀诗书——荀子的礼义思想 147

(一)礼之意义与起源 149

(二)礼之功用 151

第二节 《易传》《中庸》之道德人文精神 154

一、《易传》之人道思想 154

(一)「易」之意义与来源 155

(二)三极之道 157

二、《中庸》的道德哲学 160

(一)人性论的形上结构 160

(二)道德实践与工夫理论 164

第三节 就儒家之终极关怀看恶之存在意义 170

一、儒家伦理的终极关怀 170

(一)天人合一 171

(二)内圣外王 172

二、恶的存在意义 174

(一)善的层次 175

(二)恶的意义 176

结论 181

参考书目 1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