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人体解剖学  下
人体解剖学  下

人体解剖学 下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4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朝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09024
  • 页数:2132 页
图书介绍:人体解剖学是研究热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探讨和阐明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特、位置比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等。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此书已有30年的历史。此次修订将进一步修改书中的错误,补充新进展,使其更好的为医学学科的发展服务
《人体解剖学 下》目录

上册 1

绪论 1

一、人体解剖学的任务与分科 1

二、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2

三、数字解剖学发展概况 20

四、人体的轴、面和方位 29

五、人体器官的变异和畸形 30

参考文献 30

第一篇 运动系统 33

概述 33

第一章 骨学 34

一、骨的种类及表面形态 35

(一)骨的种类 35

(二)骨的表面形态 35

二、骨的构造 36

(一)骨质 36

(二)骨膜 41

(三)骨髓 41

(四)骨的血管 42

(五)骨的淋巴管 42

(六)骨的神经 42

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42

四、骨的组织发生 43

(一)膜内成骨 43

(二)软骨内成骨 43

(三)长骨的改建 45

(四)扁骨的改建 45

(五)骨单位的形成 46

(六)骨的钙化 46

五、某些因素对骨的影响 46

(一)维生素对骨的影响 46

(二)激素对骨的影响 47

(三)细胞因子对骨的影响 47

六、骨折的愈合 47

七、骨的移植与异生 48

第一节 躯干骨 48

一、椎骨 48

(一)椎骨的一般形态 49

(二)各部椎骨的形态 49

(三)椎骨的动脉 56

(四)椎骨的骨化过程 56

(五)椎骨的变异 57

二、胸骨 57

(一)胸骨柄 57

(二)胸骨体 58

(三)剑突 58

(四)胸骨的动脉 58

(五)胸骨的骨化过程 58

(六)胸骨的变异 58

三、肋 59

(一)肋骨 59

(二)肋软骨 61

(三)肋骨的动脉 61

(四)肋骨的骨化过程 61

(五)肋的变异 62

第二节 颅骨 62

一、脑颅骨 62

(一)额骨 62

(二)顶骨 65

(三)枕骨 66

(四)蝶骨 68

(五)颞骨 73

(六)筛骨 77

二、面颅骨 78

(一)上颌骨 78

(二)鼻骨 82

(三)泪骨 83

(四)颧骨 83

(五)腭骨 84

(六)犁骨 86

(七)下鼻甲 87

(八)下颌骨 88

(九)舌骨 91

三、全颅的观察 92

(一)颅盖 92

(二)颅底 92

(三)颅骨前面 95

(四)颅骨的侧面 98

四、颅骨与年龄的关系 99

(一)新生儿颅骨 99

(二)出生后颅骨的变化 100

(三)老年人的颅骨 100

五、颅骨的性别差异 101

第三节 附肢骨骼 101

一、上肢骨 101

(一)上肢带骨 101

(二)自由上肢骨 104

二、下肢骨 113

(一)下肢带骨 113

(二)自由下肢骨 115

第二章 关节学 127

一、直接连结 127

(一)纤维连结 127

(二)软骨连结 127

(三)骨性结合 130

二、滑膜关节 130

(一)关节的结构 130

(二)关节的分类 131

(三)关节的运动 132

(四)关节的动脉、淋巴管和神经 132

第一节 躯干骨的连结 133

一、脊柱 133

(一)脊柱的连结 133

(二)脊柱的整体观及其生长 139

(三)脊柱的运动 139

二、胸廓 141

(一)肋的连结 141

(二)胸廓的整体观 143

(三)胸廓的运动 144

第二节 颅骨的连结 144

一、颅结合 144

(一)蝶枕结合 144

(二)蝶岩结合 144

(三)岩枕结合 144

(四)枕内前结合 144

(五)枕内后结合 144

二、颅骨的纤维连结 145

三、颞下颌关节 145

(一)关节囊 145

(二)关节盘 145

(三)颞下颌关节的韧带 145

(四)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146

四、舌骨的连结 146

(一)舌骨各部之间的连结 146

(二)舌骨与颅骨间的连结 146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146

一、上肢骨连结 146

(一)上肢带连结 146

(二)自由上肢连结 148

二、下肢骨连结 157

(一)下肢带骨连结 157

(二)自由下肢骨连结 161

第四节 脊柱、骨盆和膝关节的生物力学 174

一、脊柱的生物力学 174

(一)脊柱各组成部分的力学性能 175

(二)脊柱功能单位 180

(三)脊柱运动学 181

(四)脊柱不稳定的生物力学 184

(五)脊柱内固定的生物力学 186

二、骨盆的生物力学建模与有限元仿真 187

(一)骨盆的解剖结构 188

(二)骨盆的生物力学特点 188

(三)骨盆骨折分类及原因分析 188

(四)有限元法在骨盆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190

三、膝关节的生物力学 192

(一)膝关节的材料学 192

(二)膝关节的动力学 196

(三)膝关节稳定的维持及膝关节稳定性测试 199

(四)膝关节的运动学 202

第三章 肌学 205

第一节 概述 205

一、骨骼肌概况 205

二、骨骼肌的构造 205

(一)骨骼肌细胞的光镜结构 206

(二)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207

(三)骨骼肌纤维收缩机制及滑动学说 212

(四)骨骼肌纤维的类型 212

(五)肌腱连接 213

(六)骨骼肌的组织发生 213

(七)骨骼肌的生长和再生 213

(八)肌腱 213

(九)骨骼肌的神经支配 214

(十)骨骼肌的血液供给 215

三、骨骼肌的形状 216

四、骨骼肌的分类 216

五、骨骼肌的作用 217

(一)收缩 217

(二)伸展及弹性 217

六、骨骼肌的工作 218

(一)向心工作 218

(二)离心工作 218

(三)静力工作 218

(四)肌与骨骼在运动上的安排 218

(五)关节角度与肌作用的关系 219

(六)肌的安排与关节性能的关系 219

七、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220

(一)筋膜 220

(二)滑膜囊 220

(三)腱滑膜鞘 220

(四)滑车 221

(五)籽骨 221

八、骨骼肌的发生和异常 221

第二节 头部诸肌 221

一、面肌 221

(一)面肌的特点 221

(二)面肌的分群 222

二、咀嚼肌 224

(一)颞肌 225

(二)咬肌 225

(三)翼外肌 225

(四)翼内肌 225

三、头筋膜 225

(一)颞筋膜 225

(二)腮腺咬肌筋膜 226

(三)颊咽筋膜 226

第三节 颈部诸肌 226

一、颈部诸肌的分类 226

二、颈浅肌 227

三、颈外侧肌 227

四、颈前肌 227

(一)舌骨下肌 227

(二)舌骨上肌 229

五、颈深肌 229

(一)内侧群 229

(二)外侧群 230

六、颈的分区 230

(一)颈前区 230

(二)胸锁乳突肌区 230

(三)颈外侧区 230

七、颈筋膜 231

八、颈筋膜间的蜂窝组织间隙 231

第四节 胸肌 232

一、上肢所属的胸肌 232

(一)胸大肌 232

(二)胸小肌 233

(三)锁骨下肌 233

(四)前锯肌 233

二、胸固有肌 233

(一)肋间外肌 233

(二)肋间内肌 234

(三)肋间最内肌 234

(四)胸横肌 234

(五)肋下肌 234

三、胸筋膜 234

(一)胸浅筋膜 234

(二)胸肌筋膜 234

(三)胸内筋膜 234

四、腋筋膜 234

第五节 背肌和项肌 234

一、背浅层肌 235

(一)斜方肌 235

(二)背阔肌 235

(三)肩胛提肌 236

(四)菱形肌 236

二、背中层肌 236

(一)上后锯肌 236

(二)下后锯肌 237

三、背深层肌 237

(一)夹肌 237

(二)竖脊肌 238

(三)横突棘肌 238

(四)枕下肌 239

(五)横突间肌 239

(六)棘间肌 239

(七)肋提肌 240

四、背筋膜 240

(一)项筋膜 240

(二)胸腰筋膜 240

第六节 腹肌 240

一、前群 241

(一)腹直肌 241

(二)锥状肌 241

二、外侧群 242

(一)腹外斜肌 242

(二)腹内斜肌 242

(三)腹横肌 242

三、后群 243

四、腹直肌鞘 243

五、腹股沟管 243

六、腹筋膜 244

七、膈 246

(一)膈的起点 246

(二)膈的薄弱区 247

(三)中心腱 247

(四)膈的位置及功能 247

第七节 上肢肌 247

一、上肢带肌 247

(一)三角肌 247

(二)冈上肌 249

(三)冈下肌 249

(四)小圆肌 249

(五)大圆肌 249

(六)肩胛下肌 249

(七)运动上肢带骨的肌群 249

(八)运动肩关节的肌群 250

二、自由上肢肌 250

(一)臂肌 250

(二)前臂肌 251

(三)手肌 256

三、上肢局部结构 258

(一)腋窝 258

(二)三角胸大肌间沟 258

(三)四边孔和三边孔 258

(四)肱二头肌内侧沟和外侧沟 258

(五)肱骨肌管 258

(六)肘窝 259

(七)钩骨肌管 259

四、上肢筋膜 259

(一)肩胛筋膜 259

(二)三角肌筋膜 259

(三)臂筋膜 259

(四)前臂筋膜 259

(五)手筋膜 260

第八节 下肢肌 262

一、髋肌 262

(一)髋内肌 262

(二)髋外肌 263

二、自由下肢肌 264

(一)大腿肌 264

(二)小腿肌 268

(三)足肌 272

三、下肢的局部结构 273

(一)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273

(二)闭膜管 274

(三)血管腔隙和肌腔隙 274

(四)股三角 274

(五)收肌管 274

(六)股管 274

(七)腘窝 274

(八)腘肌内侧沟和腘肌外侧沟 274

(九)小腿腘管 275

(十)肌腓骨下管 275

(十一)足底内侧沟和足底外侧沟 275

四、下肢筋膜 275

(一)盆筋膜、髂筋膜和臀筋膜 275

(二)大腿筋膜 275

(三)小腿筋膜 276

(四)踝关节周围的筋膜 277

(五)足筋膜 277

五、足的腱滑膜鞘 278

参考文献 279

第二篇 内脏学 283

概述 283

【附】胸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283

第四章 消化系统 287

第一节 口腔 289

一、口腔前庭 289

(一)口唇 289

(二)颊 290

(三)牙 290

【附】牙的解剖 296

二、固有口腔 303

(一)舌 304

(二)腭 310

(三)腭扁桃体 313

三、口腔腺 314

(一)三对大唾液腺的形态和结构 315

(二)唾液腺的组织结构 318

(三)唾液腺的微血管构筑 320

第二节 咽 321

一、咽腔 321

(一)鼻部 322

(二)口部 323

(三)喉部 323

二、咽壁的构造 323

(一)纤维膜 323

(二)黏膜 323

(三)咽肌层 325

(四)外膜 326

三、咽的筋膜和筋膜间隙 326

(一)咽后间隙 326

(二)咽外侧间隙 326

四、咽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26

(一)咽的血管和淋巴管 326

(二)咽的神经分布 327

五、咽部X线解剖 327

第三节 食管 327

一、食管的形态 327

二、食管的分部和毗邻 328

(一)颈部 328

(二)胸部 328

(三)腹部 329

三、食管的构造 329

(一)食管与咽的连接部 329

(二)食管与胃的连接部 330

四、食管与膈食管裂孔的结构关系 331

(一)膈食管裂孔的结构与类型 331

(二)膈与食管间的固定结构 332

五、食管壁的组织结构 333

(一)黏膜 333

(二)黏膜下层 334

(三)肌层 334

(四)外膜 334

六、食管的血液供应 334

(一)食管的器官外动脉 334

(二)食管壁内微血管的构筑 335

(三)食管的器官外静脉 336

七、食管的淋巴管分布及引流 336

(一)食管壁内淋巴管的分布 336

(二)食管的淋巴引流 336

八、食管的神经分布 337

(一)食管的内脏运动神经 337

(二)食管的特殊内脏运动神经 337

(三)食管的感觉神经 337

九、食管的X线解剖 337

第四节 胃 338

一、胃的概况 338

二、胃的形态及分部 338

三、胃的位置和周围关系 339

四、胃壁的结构 340

(一)黏膜 340

(二)黏膜下层 344

(三)肌层 344

(四)外膜 345

五、胃黏膜的组织生理 345

六、胃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346

(一)胃的血液供应及其微血管的构型 346

(二)胃的淋巴管及其引流 347

(三)胃的神经 347

七、胃的X线解剖 348

(一)胃黏膜影像 348

(二)胃造影的形状和位置 348

第五节 小肠 349

一、十二指肠 349

(一)十二指肠的分部 349

(二)十二指肠的周围关系 350

(三)十二指肠黏膜的形态结构 351

(四)十二指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52

(五)十二指肠的X线解剖 352

二、空肠和回肠 353

(一)空、回肠壁的结构 354

(二)空、回肠的血液供应及其微血管的构型 359

(三)空、回肠的淋巴引流 361

(四)空、回肠的神经分布 361

(五)空、回肠的X线解剖 362

第六节 大肠 362

一、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征 362

(一)盲肠和阑尾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 363

(二)结肠的分部及其毗邻 366

(三)结肠的组织结构 367

(四)结肠壁的微血管构型 368

二、直肠 368

(一)直肠的形态结构 368

(二)直肠颈与固有肛管的周围结构及括约肌装置 371

(三)直肠的毗邻关系 373

(四)直肠的组织结构 373

(五)直肠壁的微血管构型 374

(六)直肠淋巴管的分布及淋巴引流 374

(七)直肠的神经分布 374

三、大肠的X线解剖 375

第七节 消化管内分泌细胞 375

第八节 肝 377

一、肝的外形 377

(一)膈面 377

(二)脏面 377

(三)肝的各缘 378

二、肝的分叶 379

(一)肝左叶 379

(二)肝右叶 379

三、肝段 379

(一)肝内划区的标志 379

(二)肝的分区 381

四、肝的位置 384

五、肝的毗邻关系 384

(一)膈面的毗邻 384

(二)脏面的毗邻 384

六、肝的被膜 384

(一)镰状韧带 384

(二)冠状韧带 385

(三)三角韧带 385

(四)肝胃韧带 385

(五)肝十二指肠韧带 385

(六)肝结肠韧带 385

七、肝内血管系统 385

(一)肝内肝动脉 385

(二)肝内门静脉 387

(三)肝内肝静脉 392

八、肝内肝管系统 396

(一)肝内肝管的分支 396

(二)肝内肝管的分支类型 397

九、肝门内诸结构的局部关系 399

十、肝的组织结构 400

(一)肝小叶 401

(二)门管区 407

(三)肝腺泡 407

(四)肝内胆汁排出途径 408

(五)肝的血液供应 408

(六)肝的淋巴管和神经分布 409

(七)肝的功能 410

(八)肝在不同情况下的改变 411

(九)肝的再生 411

第九节 胆道系 411

一、肝总管 411

二、胆囊 412

三、胆囊管 412

四、胆总管 413

五、胆道系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13

六、胆囊、胆管及肝管的变异 414

(一)胆囊的变异 414

(二)胆囊管的变异 414

(三)胆总管和胰管汇合点的变异 414

(四)副肝管 415

(五)胆囊下肝管和肝迷走管 415

七、胆道系(肝外部分)的临床意义 415

八、胆囊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功能 415

(一)胆囊的组织结构 415

(二)胆囊的功能 415

九、胆囊的X线解剖 416

第十节 胰 417

一、胰的形态和位置 417

(一)胰头 417

(二)胰体 417

(三)胰尾 418

二、胰的周围关系 418

(一)胰头的周围关系 418

(二)胰体的周围关系 418

(三)胰尾的周围关系 418

三、胰管 418

四、异位胰 418

五、胰的组织结构 418

(一)外分泌部 419

(二)内分泌部 420

(三)再生 421

六、胰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22

(一)动脉 422

(二)胰腺内微血管构筑 422

(三)静脉 422

(四)淋巴管 422

(五)神经 422

第十一节 消化系统的发生 423

一、口、面部的发生 423

(一)口、面部的形成 423

(二)口腔器官的发生 425

(三)口腔的畸形 429

二、咽的发生 429

(一)咽囊 429

(二)咽本部 429

三、食管的发生 430

四、胃的发生 430

五、肠的发生 431

六、肛门的发生 432

七、消化管壁的组织发生 432

八、消化管的发育异常 432

九、肝的发生 433

十、胰的发生 434

第五章 呼吸系统 435

第一节 鼻 435

一、外鼻 435

(一)外鼻的骨骼 436

(二)鼻肌 437

(三)外鼻的皮肤 437

二、鼻腔 437

(一)鼻前庭 437

(二)固有鼻腔 438

三、鼻旁窦 440

(一)额窦 440

(二)筛窦 441

(三)蝶窦 441

(四)上颌窦 441

四、鼻黏膜的结构特征 442

(一)鼻前庭的黏膜结构 442

(二)固有鼻腔的黏膜结构 442

(三)鼻旁窦的黏膜结构 442

五、鼻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42

(一)外鼻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42

(二)鼻腔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43

(三)鼻旁窦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44

第二节 喉 444

一、喉的构造 444

(一)喉软骨 444

(二)喉软骨的连结 447

(三)喉肌 449

(四)喉腔 451

二、喉的功能和生体观察 454

三、喉黏膜的结构特征 454

(一)会厌的黏膜结构 454

(二)喉腔的黏膜结构 455

(三)声襞和前庭襞的黏膜结构 455

(四)喉室的黏膜结构 455

四、喉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55

(一)动脉 455

(二)静脉 455

(三)淋巴管 455

(四)神经 455

第三节 气管及主支气管 456

一、气管 456

(一)气管的形态和位置 457

(二)气管的分段和周围关系 457

(三)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58

二、主支气管 458

(一)左主支气管 458

(二)右主支气管 459

(三)主支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59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 459

(一)黏膜 459

(二)黏膜下层 461

(三)外膜 461

第四节 肺 461

一、肺的形态 462

(一)肺尖 462

(二)肺底 462

(三)肋面 462

(四)内侧面 462

(五)肺的三个缘 464

二、肺的位置和分叶 464

(一)左肺 464

(二)右肺 464

三、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 466

(一)左主支气管的分支 466

(二)右主支气管的分支 468

四、支气管肺段 469

(一)左肺肺段 469

(二)右肺肺段 471

五、肺的体表投影 472

六、肺的组织结构 473

(一)肺的导气部 473

(二)肺的呼吸部 474

七、肺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78

(一)肺的血管 478

(二)肺的淋巴管 484

(三)肺的神经 484

八、肺的X线解剖 484

第五节 胸腔 485

一、胸膜 486

(一)脏胸膜 486

(二)壁胸膜 487

(三)壁胸膜的返折线及其体表投影 488

(四)胸膜腔及胸膜隐窝 489

(五)胸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90

二、纵隔 490

(一)上纵隔 491

(二)下纵隔 491

三、纵隔的X线解剖 491

第六节 呼吸系统的发生 492

一、鼻腔和鼻旁窦的发生 492

二、喉的发生 492

三、气管和支气管的发生 492

四、肺的发生 494

五、呼吸器的畸形 494

(一)象鼻 494

(二)鼻孔闭锁 494

(三)喉气管狭窄或闭锁 494

(四)食管气管瘘 494

(五)内脏转位 494

(六)透明膜病 494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 495

第一节 泌尿器 495

一、肾 496

(一)肾的形态 496

(二)肾的构造 497

(三)肾段血管与肾段 498

(四)肾的组织结构 499

(五)肾的被膜及固定 507

(六)肾的位置 507

(七)肾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508

(八)肾的X线解剖 509

(九)正常肾的超声图像 511

(十)肾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511

(十一)肾的异常和畸形 512

二、输尿管 513

(一)输尿管的形状、分部及位置关系 513

(二)输尿管的形态特点和体表投影 514

(三)输尿管的组织结构 514

(四)输尿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515

(五)输尿管的X线解剖 516

三、膀胱 516

(一)膀胱的形状 516

(二)膀胱内面的结构 516

(三)膀胱的组织结构 517

(四)膀胱的位置及周围关系 519

(五)膀胱的固定 520

(六)膀胱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520

(七)排尿、尿潴留和尿失禁 520

(八)膀胱的X线解剖和膀胱镜观察 521

(九)正常膀胱的超声图像 521

四、尿道 521

(一)男性尿道 522

(二)女性尿道 524

第二节 生殖器 525

一、男性生殖器 526

(一)男性内生殖器 526

【附】精液 544

(二)男性外生殖器 544

二、女性生殖器 549

(一)女性内生殖器 549

(二)女性外生殖器 572

【附】乳房 574

(一)女乳房 575

(二)男乳房 578

(三)异常乳房 578

(四)正常乳房的超声声像图 578

第三节 泌尿生殖系统的发生 578

一、泌尿器的发生 578

(一)肾的发生 578

(二)膀胱与尿道的发生 581

二、生殖器的发生 583

(一)生殖腺的发生 583

(二)生殖管道的演化 585

(三)睾丸及卵巢下降 586

(四)畸形 587

(五)外生殖器的发生 587

第七章 体腔 589

第一节 腹膜 589

一、腹盆腔器官的划分 589

(一)腹膜内位器官 591

(二)腹膜间位器官 591

(三)腹膜外位器官 591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591

(一)韧带 591

(二)网膜 592

(三)系膜 593

(四)皱襞、隐窝及陷凹 594

三、腹膜隐窝 598

(一)结肠上隐窝 598

(二)结肠下隐窝 599

(三)腹膜后隙 600

四、腹膜腔的全貌 600

(一)水平面 600

(二)正中矢状面 601

五、腹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601

第二节 体腔的发生 602

一、原始体腔 602

二、体腔分隔 603

(一)原始横膈 603

(二)原始纵隔 603

(三)胸心包膜 603

(四)胸腹隔膜 603

三、膈的发生 604

第三节 系膜的发生 604

一、腹侧系膜的变化 604

二、背侧系膜的变化 605

(一)食管背系膜 605

(二)胃背系膜 605

(三)肠系膜 606

(四)结肠系膜 606

三、体腔和系膜的先天性畸形 606

(一)先天性膈疝 606

(二)肠系膜的异常 607

(三)内脏位置的异常 607

第四节 会阴 607

一、会阴肌 608

(一)肛门三角肌群 608

(二)尿生殖三角肌群 611

二、盆筋膜及会阴筋膜 613

(一)盆筋膜 613

(二)会阴筋膜 614

三、坐骨肛门窝 615

四、会阴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616

(一)动脉 616

(二)静脉 616

(三)淋巴管 616

(四)神经 616

第八章 胸、腹部断层影像解剖 617

第一节 胸部断层影像解剖 617

一、颈静脉切迹层面 617

二、胸锁关节和胸骨柄上部层面 618

三、第1胸肋结合及胸骨柄中部层面 618

四、胸骨柄下部及主动脉弓层面 620

五、主动脉肺动脉窗层面 620

六、奇静脉弓层面 621

七、肺动脉杈层面 622

八、右肺动脉层面 623

九、左上叶支气管层面 623

十、上肺静脉层面 625

十一、下叶支气管层面 626

十二、下肺静脉层面 627

十三、第8胸椎体上部层面 628

十四、第8胸椎体下部层面 628

十五、下腔静脉口层面 629

第二节 腹部横断层影像解剖 630

一、膈右穹窿层面(断层一) 630

二、第二肝门上份层面(断层二) 630

三、第二肝门中份层面(断层三) 631

四、第二肝门下份层面(断层四) 631

五、肝门静脉左支角部层面(断层五) 632

六、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层面(断层六) 633

七、肝门静脉左支横部层面(断层七) 634

八、肝门静脉分叉部层面(断层八) 634

九、肝胆囊窝中份层面(断层九) 634

十、左肾上极层面(断层十) 635

十一、腹腔干层面(断层十一) 636

十二、胃幽门层面(断层十二) 637

十三、十二指肠空肠曲层面(断层十三) 637

十四、左肾静脉层面(断层十四) 638

十五、左、右肾门层面(断层十五) 639

十六、肝胰壶腹层面(断层十六) 639

十七、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断层十七) 639

十八、左肾下极层面(断层十八) 640

参考文献 641

第三篇 内分泌系统 647

概述 647

一、激素的化学分类 649

二、激素如何作用于靶细胞 649

三、内分泌腺的相互协调作用 649

四、激素的形成与排出 650

(一)激素的合成过程 650

(二)内分泌细胞排出激素的方式 651

第九章 垂体 653

第一节 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653

第二节 垂体的组织结构 656

一、远侧部 656

(一)远侧部的组织构造 656

(二)远侧部细胞的骨架系统、细胞连接和神经分布 659

二、结节部 659

三、中间部 660

四、神经部 660

五、正中隆起 662

第三节 下丘脑与垂体前叶的关系 663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网络 664

第五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664

第六节 垂体的发生 665

第七节 垂体的血管 666

一、垂体的动脉 666

(一)垂体上动脉 666

(二)垂体中动脉 667

(三)垂体下动脉 667

二、垂体的静脉 667

第十章 松果体 668

第一节 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668

第二节 松果体的微细结构 668

第三节 松果体的血管和神经 670

一、松果体的血管 670

二、松果体的神经 670

第四节 松果体的发生 670

第十一章 甲状腺 671

第一节 甲状腺的形态 671

一、左叶和右叶 671

二、甲状腺峡 671

三、锥状叶 674

四、甲状腺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674

第二节 甲状腺的微细结构 674

一、滤泡 674

(一)滤泡细胞 674

(二)滤泡旁细胞 676

(三)胶状细胞 676

二、间质 678

第三节 甲状腺的发生 678

第四节 甲状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678

一、甲状腺的血管和淋巴管 678

二、甲状腺的微血管构筑 678

(一)人的甲状腺微血管 679

(二)猴甲状腺微血管 679

三、甲状腺的神经 679

第十二章 甲状旁腺 681

第一节 甲状旁腺的形态和位置 681

第二节 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 682

一、主细胞 682

二、嗜酸性细胞 683

第三节 甲状旁腺的发生 683

第四节 甲状旁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684

第十三章 肾上腺和嗜铬系统 685

第一节 肾上腺 685

一、肾上腺的形态 685

二、肾上腺的毗邻关系 685

三、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685

(一)皮质的结构 687

(二)髓质的结构 690

四、肾上腺的发生 692

五、肾上腺的血管和淋巴管 692

(一)肾上腺器官外的血管 692

(二)肾上腺器官内微血管的构筑 692

(三)肾上腺的淋巴引流 694

六、肾上腺的神经 694

第二节 嗜铬系统 694

一、节旁体 694

二、主动脉旁体 694

三、嗜铬性细胞的小团块 695

四、尾骨体 695

第十四章 内分泌腺的X线解剖 697

一、垂体 697

二、甲状腺 697

三、甲状旁腺 697

四、肾上腺 697

五、松果体 697

参考文献 698

第四篇 脉管学 701

概述 701

一、心血管系 701

二、淋巴系 703

第十五章 心 704

第一节 心的外形、位置及构造 704

一、心的外形 704

二、心的位置 705

三、心的体表投影 705

(一)心外形的投影 705

(二)房室口及动脉口的投影 705

四、心的内腔 705

(一)右心房 706

(二)右心室 707

(三)左心房 708

(四)左心室 708

五、心壁的构造 710

(一)心内膜 710

(二)心肌层 711

(三)心外膜 717

六、心的度量 717

第二节 心的传导系 717

一、心传导系研究的发展简史 718

二、心传导系的形态构造 719

(一)窦房结的形态构造 719

(二)房室结区的形态构造 722

(三)房室束和左、右束支的形态构造 724

(四)结间束和房室间副传导束的形态构造 727

三、心传导系与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关系 729

(一)心传导系与房间隔缺损的关系 729

(二)心传导系与室间隔缺损的关系 730

四、心传导系的年龄特点 730

五、几种哺乳动物心传导系的结构 731

(一)窦房结 731

(二)房室结 731

(三)房室束 732

六、心传导系的血液供应 732

(一)窦房结的血液供应 732

(二)房室结区的血液供应 733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血液供应 734

七、心传导系的神经支配 734

(一)窦房结的神经支配 734

(二)房室结区的神经支配 735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神经支配 736

八、心传导系的生理功能 736

(一)窦房结的生理功能 736

(二)房室结区的生理功能 736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生理功能 737

(四)结间束的生理功能 737

第三节 心的血液供应 737

一、心的动脉 737

(一)左冠状动脉 738

(二)右冠状动脉 739

(三)副冠状动脉 742

(四)左、右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 743

(五)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 743

(六)冠状动脉异常 750

二、心的静脉 752

(一)冠状窦 752

(二)右室前静脉 755

(三)右室后静脉 755

(四)右缘(锐缘)静脉 755

第四节 心的淋巴管 756

一、心的器官内淋巴管 756

(一)心内膜的淋巴管 756

(二)心肌层的淋巴管 756

(三)心外膜的淋巴管 756

二、心的淋巴流向 756

(一)左淋巴干 756

(二)右淋巴干 757

第五节 心的神经分布 757

一、心的传入神经分布 758

二、心的传出神经分布 759

(一)交感神经传出纤维 759

(二)迷走神经传出纤维 759

(三)心壁内神经节 759

(四)心肌的神经支配 761

(五)冠状动脉壁的神经支配 761

第六节 心脏内分泌功能和心肌酶 761

一、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761

(一)心钠素 762

(二)脑钠素 764

(三)抗心律失常肽 764

(四)内源性类洋地黄素 765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765

(六)心肌营养素 767

(七)心肌素 767

二、心肌酶和相关心肌蛋白 767

(一)肌酸激酶 768

(二)乳酸脱氢酶 768

(三)心肌肌钙蛋白 768

(四)肌红蛋白 769

(五)脂肪酸结合蛋白 769

(六)天冬氨酸基转移酶 770

(七)琥珀酸脱氢酶 770

(八)三磷酸腺苷酶 770

(九)α-羟丁酸脱氢酶 770

(十)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球蛋白轻链 771

(十一)炎症因子 771

(十二)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771

(十三)细胞色素氧化酶 772

第七节 心包 772

一、心包的形态结构 772

(一)纤维性心包 772

(二)浆膜性心包 773

(三)心包腔 774

二、心包的异常 775

(一)心包缺损 775

(二)心包囊肿 775

(三)心包憩室 775

三、心包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775

(一)心包的血管和淋巴管 775

(二)心包的神经 775

四、心包的生理功能 775

第八节 心的X线解剖 776

第九节 核素诊断心血管疾病的解剖学基础 777

一、心血池显像 777

(一)正常心血池显像 777

(二)心血池显像的临床意义 778

二、心肌灌注显像 778

(一)正常心肌灌注显像 778

(二)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意义 779

三、心肌代谢显像 779

(一)正常心肌代谢显像 779

(二)心肌代谢显像的临床意义 780

第十节 心脏超声成像的解剖学基础 780

一、心脏长轴的水平断面 780

(一)四心腔断面 780

(二)五心腔断面 782

(三)冠状窦断面 782

二、心脏长轴的前后位断面 783

(一)左心室流出道长轴断面 783

(二)左心室流入道长轴断面 784

(三)右心室流入道长轴断面 784

(四)右心室流出道长轴断面 785

三、心脏的短轴断面 785

(一)瓣膜区的短轴断面 785

(二)乳头肌区的短轴断面 786

四、主动脉弓的断面 786

(一)主动脉弓的长轴断面 786

(二)主动脉弓的短轴断面 787

五、左、右冠状动脉的断面 787

第十六章 血管 788

第一节 概述 788

一、动脉 788

(一)动脉间的交通或吻合 788

(二)动脉的分布规律 789

(三)动脉的构造 789

(四)动脉的年龄变化 793

(五)动脉和动脉压的神经调节 794

(六)终动脉 795

二、静脉 795

(一)小静脉 795

(二)中静脉 796

(三)大静脉 796

(四)特殊静脉 796

三、毛细血管 796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796

(二)毛细血管的类型 797

(三)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 799

四、动静脉吻合 799

(一)存在部位 799

(二)形态和构造 800

(三)功能意义 800

五、微循环 800

(一)微循环的解剖结构 800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性 800

(三)微循环的调节 801

(四)微循环的临床意义 801

第二节 肺循环血管 801

一、肺动脉干 802

(一)右肺动脉 802

(二)左肺动脉 803

二、肺静脉 804

(一)右肺上静脉 804

(二)右肺下静脉 804

(三)左肺上静脉 804

(四)左肺下静脉 805

(五)肺静脉的异常 805

第三节 体循环的血管 805

体循环的动脉 805

一、升主动脉 806

二、主动脉弓 806

(一)头臂干 807

(二)颈总动脉 807

(三)锁骨下动脉 817

(四)腋动脉 822

(五)肱动脉 827

(六)桡动脉 829

(七)尺动脉 832

(八)掌浅弓和掌深弓 834

(九)上肢的动脉网 835

(十)上肢皮肤的血液供应与上肢皮瓣 835

三、胸主动脉 837

(一)脏支 837

(二)壁支 839

四、腹主动脉 840

(一)脏支 840

(二)壁支 851

五、髂总动脉 852

(一)髂内动脉 852

(二)髂外动脉 857

(三)股动脉 858

(四)腘动脉 864

(五)胫后动脉 867

(六)胫前动脉 869

(七)足背动脉 870

(八)下肢动脉网 871

(九)手足动脉的对比 871

(十)下肢皮肤血液供应与下肢皮瓣 871

(十一)一些常用动脉压迫止血点 875

体循环的静脉 875

一、心静脉系 875

二、上腔静脉系 875

(一)头颈部静脉 877

(二)上肢静脉 885

(三)胸部静脉 890

三、下腔静脉系 892

(一)腹部静脉 893

(二)盆部静脉 903

(三)下肢静脉 906

四、上、下腔静脉系的交通 910

第四节 血管的神经支配 910

一、躯体各部血管的神经分布 910

二、血管壁的神经分布 911

三、血管壁传入神经的末梢装置 912

第十七章 淋巴系 914

第一节 概述 914

一、淋巴管道 914

(一)淋巴管的研究方法 914

(二)淋巴管道的结构 922

(三)淋巴管的功能 926

(四)淋巴管前通路 927

(五)淋巴管的再生 929

(六)淋巴管的侧支循环 929

(七)器官内淋巴管 931

(八)淋巴回流的路径 933

(九)肿瘤的淋巴管 933

(十)淋巴管-静脉吻合 935

二、淋巴组织 937

(一)淋巴组织内的细胞 938

(二)淋巴小结 939

三、淋巴器官 939

(一)胸腺 940

(二)淋巴结 944

第二节 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949

一、胸导管 949

(一)胸导管腹部 949

(二)胸导管胸部 950

(三)胸导管颈部 950

(四)胸导管的类型 951

(五)胸导管的瓣膜 952

(六)胸导管的血液供应 952

(七)胸导管的神经支配 952

(八)几种哺乳动物胸导管的形态特点 953

二、右淋巴导管 953

第三节 头颈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54

一、头颈部的淋巴结 954

(一)枕淋巴结 954

(二)乳突淋巴结 954

(三)腮腺浅淋巴结 955

(四)腮腺深淋巴结 955

(五)面淋巴结 955

(六)下颌下淋巴结 955

(七)颏下淋巴结 955

(八)颈前淋巴结 955

(九)颈外侧淋巴结 956

(十)咽后淋巴结 957

二、头颈部的淋巴管 957

(一)头颈部浅淋巴管 957

(二)头颈部深淋巴管 959

第四节 上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63

一、上肢的淋巴结 963

(一)上肢的浅淋巴结 963

(二)上肢的深淋巴结 964

二、上肢的淋巴管 965

(一)上肢的浅淋巴管 965

(二)上肢的深淋巴管 966

(三)乳房的淋巴管 966

第五节 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967

一、胸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967

(一)胸壁的浅淋巴管 967

(二)胸壁的深淋巴管和淋巴结 967

二、胸腔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69

(一)胸腔内的淋巴结 969

(二)胸腔内器官的淋巴管 970

第六节 腹盆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72

一、腹盆部的淋巴结 972

(一)腹壁的淋巴结 972

(二)腹腔淋巴结 972

(三)肠系膜上淋巴结 974

(四)肠系膜下淋巴结 975

(五)腰淋巴结 976

(六)髂总淋巴结 977

(七)髂外淋巴结 978

(八)髂内淋巴结 978

二、腹盆部器官的淋巴管 979

(一)消化器官的淋巴管 979

(二)泌尿器官的淋巴管 984

(三)男性生殖器的淋巴管 985

(四)女性生殖器的淋巴管 986

第七节 下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89

一、下肢的淋巴结 989

(一)小腿淋巴结 989

(二)腘淋巴结 989

(三)腹股沟淋巴结 990

(四)股淋巴结 990

(五)股深淋巴结 990

二、下肢的淋巴管 990

(一)下肢浅淋巴管 990

(二)下肢深淋巴管 991

(三)下肢浅、深淋巴管之间的交通 991

(四)上、下肢肌、肌腱、筋膜、骨及关节淋巴管的某些特点 992

第八节 脾 993

一、脾的形态和位置 993

二、脾的构造 994

(一)被膜及间质 994

(二)实质 994

(三)脾内的血液循环 997

(四)脾的淋巴管和神经 997

三、脾的功能 998

(一)造血功能 998

(二)滤血功能 998

(三)储血功能 998

(四)破血和储铁功能 998

(五)免疫功能 998

四、脾的发生、变异和年龄变化 999

第十八章 脉管系的发生 1000

第一节 人胚脉管系的早期演变 1000

一、血管和血细胞的发生 1000

二、人胚早期阶段的脉管系 1001

第二节 心的发生 1002

一、心的早期发生 1002

二、心的进一步演变 1004

(一)心管的弯曲和外形变化 1004

(二)心内部的演变 1004

第三节 动脉的演变 1007

一、动脉弓的演变 1007

二、背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演变 1008

三、四肢动脉的发生 1009

第四节 静脉的演变 1010

一、上腔静脉的形成 1010

二、下腔静脉的形成 1011

(一)后主静脉的演变 1011

(二)下主静脉的演变 1011

(三)上主静脉的演变 1011

三、肺静脉的形成及演变 1013

四、卵黄静脉的转化和肝门静脉的形成 1013

五、脐静脉的演变 1013

六、四肢静脉的发生 1014

第五节 胎血循环及出生后的变化 1015

一、胎血循环 1015

二、出生后的变化 1015

第六节 心和血管的异常 1015

一、心的异常 1015

二、动脉的异常 1017

三、静脉的异常 1017

第七节 淋巴系的发生 1018

一、淋巴管的发生 1018

二、淋巴结的发生 1019

三、血淋巴结的发生 1019

四、脾的发生 1019

参考文献 1019

第五篇 感觉器 1031

概述 1031

第十九章 视器 1033

第一节 眼球的形态构造 1033

一、眼球壁 1034

(一)眼球外膜 1034

(二)眼球中膜 1040

(三)眼球内膜 1044

二、眼球内容物 1059

(一)眼球房和房水 1059

(二)晶状体 1061

(三)玻璃体 1063

第二节 眼副器的形态及构造 1063

一、眶 1063

(一)眶的形态特征 1063

(二)经眶的主要结构 1064

(三)眶与鼻旁窦的关系 1064

(四)眶骨膜 1064

(五)眶筋膜 1065

二、眼睑 1065

(一)眼睑的形态 1065

(二)眼睑的构造 1066

三、结膜 1068

(一)结膜的形态 1068

(二)结膜的结构 1068

四、泪器 1069

(一)泪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1069

(二)泪道 1069

五、眼球外肌 1071

(一)眼球外肌的形态 1071

(二)眼球外肌的综合作用 1074

六、眶内的平滑肌 1076

七、眶脂体 1076

八、眼球筋膜 1077

第三节 视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077

一、眶内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077

(一)眶内的动脉 1077

(二)眶内的静脉 1078

(三)眶内的淋巴管 1079

(四)眶内的神经 1079

二、眼球的血管和神经 1083

(一)外膜的血管 1083

(二)中膜的血管 1083

(三)内膜的血管 1086

三、眼睑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088

(一)眼睑的动脉 1088

(二)眼睑的静脉 1088

(三)眼睑的淋巴管 1088

(四)眼睑的神经 1089

四、结膜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089

(一)结膜的动脉 1089

(二)结膜的静脉 1090

(三)结膜的淋巴管 1090

(四)结膜的神经 1090

五、泪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090

(一)泪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090

(二)泪道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091

六、眼球外肌的动脉 1091

第二十章 前庭蜗器 1092

第一节 外耳 1092

一、耳廓 1093

(一)耳廓的形态 1093

(二)耳廓的构造 1094

(三)耳廓的中西医基础理论探讨 1097

二、外耳道 1098

(一)外耳道的形态 1098

(二)外耳道的毗邻关系 1098

(三)外耳道的构造 1099

三、鼓膜 1099

第二节 中耳 1100

一、鼓室 1100

(一)鼓室的六壁 1100

(二)鼓室的内容 1106

二、乳突窦与乳突小房 1108

(一)乳突窦 1108

(二)乳突小房 1108

三、咽鼓管 1109

(一)形态构造 1109

(二)组织结构 1110

四、中耳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111

(一)中耳的动脉 1111

(二)中耳的静脉 1112

(三)中耳的淋巴管 1112

(四)中耳的神经 1112

第三节 内耳 1112

一、骨迷路 1113

(一)前庭 1113

(二)骨半规管 1115

(三)耳蜗 1115

二、膜迷路 1116

(一)形态构造 1117

(二)微细结构 1118

三、位觉传导和听觉传导 1127

(一)位觉传导 1127

(二)听觉的传导 1128

四、内耳道 1129

五、内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130

(一)血管 1130

(二)淋巴 1130

(三)神经 1130

第二十一章 皮肤、嗅器、味器 1132

第一节 皮肤 1132

一、皮肤的表面特征 1133

二、皮肤的构造 1136

(一)表皮 1136

(二)真皮 1143

(三)皮下组织 1146

(四)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1146

(五)皮肤的年龄性变化 1150

(六)皮肤的修复与再生 1150

三、皮肤的附属器官 1152

(一)指(趾)甲 1152

(二)体毛 1153

(三)皮脂腺 1156

(四)汗腺 1157

第二节 嗅觉感受器 1159

(一)嗅上皮 1160

(二)固有层 1162

第三节 味觉感受器 1163

第二十二章 眼、耳断层影像解剖 1167

第一节 眼影像应用解剖 1167

一、眼的X线解剖 1167

(一)眼眶正位像 1167

(二)眼眶斜位像 1168

(三)泪道造影 1169

二、眼断层影像解剖 1169

(一)横断层解剖 1169

(二)冠状断层解剖 1171

第二节 耳部断层影像解剖 1173

一、鼓室上方层面 1173

二、鼓室上隐窝层面 1173

三、外半规管层面 1174

四、前庭中部层面 1175

五、前庭窗层面 1175

六、外耳道上壁层面 1175

七、鼓室中部层面 1176

八、鼓岬层面 1177

九、蜗窗层面 1177

十、耳蜗下部和蜗小管层面 1178

第二十三章 感觉器的个体发生 1179

第一节 视器的个体发生 1179

一、眼球的发生 1179

(一)视网膜的发生 1179

(二)视神经的发生 1179

(三)晶状体的发生 1180

(四)玻璃体的发生 1180

(五)巩膜、脉络膜、虹膜和睫状体的发生 1180

(六)角膜和前、后房的发生 1180

二、眼副器的发生 1182

(一)眶的发生 1182

(二)眼球外肌的发生 1182

(三)眼睑和结膜的发生 1182

(四)泪器的发生 1182

三、眼在一生中的变化 1182

(一)出生时眼的特点 1182

(二)眼的生后发育 1182

(三)老人眼的特征 1182

第二节 前庭蜗器的个体发生 1183

一、外耳的发生 1184

二、中耳的发生 1185

三、内耳的发生 1185

(一)膜迷路的发生 1185

(二)骨迷路和外淋巴隙的发生 1186

四、耳的畸形 1186

第三节 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发生 1186

一、表皮的发生 1186

二、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发生 1186

三、毛发的发生 1187

四、指(趾)甲的发生 1187

五、皮脂腺、汗腺的发生 1187

参考文献 1187

下册 1191

第六篇 神经系统 1191

概述 1191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1191

(一)中枢神经系统 1191

(二)周围神经系统 1191

二、神经组织 1192

(一)神经元 1192

(二)神经胶质 1216

三、神经系统专用术语 1222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222

(一)反射与反射弧 1222

(二)神经元之间的非反射联系 1223

(三)神经元参与免疫反应 1223

(四)感觉传导通路与运动传导通路的相互作用 1223

五、当代脑的理论模式发展——泛脑网络学说 1223

(一)人类对自己脑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 1223

(二)泛脑网络学说 1223

(三)γ-振荡与混沌现象——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 1225

六、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1226

(一)神经-免疫调节 1226

(二)神经-内分泌调节 1231

(三)免疫-内分泌调节 1232

(四)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的临床意义 1233

第二十四章 脊髓 1236

第一节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236

第二节 脊髓内部结构 1238

一、脊髓灰质 1239

(一)脊髓灰质的细胞柱 1239

(二)脊髓灰质板层构筑学说 1252

二、脊髓白质 1256

(一)后根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 1256

(二)脊髓的传导束 1257

(三)脊髓固有束 1265

第三节 脊髓的功能 1266

一、传导功能 1266

二、反射功能 1266

第四节 脊髓的损伤 1269

一、脊髓半横断 1269

二、脊髓横断 1269

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1270

四、联合变性病或后侧索硬化 1270

五、脊髓空洞症 1270

第五节 脊髓的化学解剖学 1272

一、脊髓后角 1274

二、脊髓前角 1275

三、脊髓侧角和中央管周围灰质 1277

四、脊髓损伤后的组织化学 1278

第二十五章 延髓 1280

第一节 延髓的外形 1280

第二节 延髓内部结构 1281

一、锥体和锥体交叉 1281

(一)锥体纤维来源 1281

(二)皮质脊髓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1282

(三)锥体束内Betz细胞的纤维 1283

(四)锥体交叉 1283

二、后索核与内侧丘系交叉 1284

(一)后索核纤维联系 1284

(二)后索核细胞构筑 1285

(三)后索核的反馈性调节 1286

(四)后索-内侧丘系系统的功能 1286

三、下橄榄核及小脑下脚 1287

(一)下橄榄核 1287

(二)小脑下脚 1290

四、延髓的脑神经核 1290

(一)舌下神经核 1290

(二)副神经的核团 1291

(三)迷走神经的核团 1291

(四)舌咽神经的核团 1297

五、延髓内其他神经核团 1297

(一)舌下神经周核 1297

(二)疑后核 1298

(三)面后核 1298

(四)延髓内脏带 1299

六、延髓内的主要纤维束和四个代表切面 1299

(一)延髓内的主要纤维束 1299

(二)延髓的四个代表平面 1299

七、延髓病变综合征 1299

(一)延髓腹内侧综合征 1299

(二)嘴侧延髓中央区综合征 1300

(三)嘴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1300

第二十六章 脑桥 1302

第一节 脑桥的外形 1302

一、脑桥腹侧面 1302

二、脑桥背侧面 1303

第二节 脑桥内部结构 1303

一、脑桥基底部 1304

(一)纵行纤维 1304

(二)横行纤维 1305

二、脑桥被盖部 1306

(一)前庭神经核复合体 1306

(二)蜗神经的核群 1310

(三)面神经的核群 1314

(四)展神经的核群 1316

(五)三叉神经的核群 1317

(六)脑桥被盖内的其他灰质或核团 1321

三、脑桥代表平面和脑桥损伤综合征 1321

(一)脑桥三个代表平面 1321

(二)脑桥损伤综合征 1322

第二十七章 中脑 1324

第一节 中脑外形 1324

第二节 中脑内部结构 1324

一、导水管周围灰质(中央灰质) 1324

(一)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分区 1324

(二)导水管周围灰质是边缘中脑区之一 1325

(三)导水管周围灰质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325

(四)导水管周围灰质参与呼吸中枢调节 1325

(五)导水管周围灰质是内源性阿片肽能神经元的重要分布区,整合疼痛的情绪反应 1326

二、顶盖(四叠体) 1326

(一)上丘 1327

(二)下丘 1330

(三)顶盖前区以及其邻近结构 1330

三、中脑被盖 1335

(一)红核 1335

(二)黑质 1337

(三)脚间核 1339

(四)滑车神经核 1340

(五)动眼神经核 1340

(六)中脑被盖部的其他神经核团 1344

四、脚底 1346

(一)大脑皮质下行纤维 1346

(二)丘脚纤维 1346

五、中脑代表切面及中脑损伤分析 1346

(一)中脑主要有三个代表切面 1346

(二)中脑损伤分析 1348

第二十八章 脑干网状结构 1350

第一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特点 1350

一、解剖学特点 1350

(一)脑干网状结构可分为内、外侧两大区 1350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细胞构筑仍有节段性 1350

(三)以菱脑峡平面分界,网状神经元投射方向不同 1350

(四)脑干网状结构具有多突触联系的形态特点 1350

二、生理学特点 1351

(一)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脑干网状结构是神经冲动会聚和分散的核心场所 1351

(二)以传递“非特异性”传入信息为主 1352

(三)脑干网状结构既有上行的功能系统,又有下行的功能系统 1352

(四)脑干网状结构内具有多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 1352

第二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核 1352

一、内侧(效应)区的神经核群 1352

(一)延髓中央核 1353

(二)巨细胞网状核 1353

(三)旁巨细胞外侧网状核 1353

(四)旁巨细胞背侧网状核 1353

(五)脑桥尾侧网状核 1353

(六)脑桥嘴侧网状核 1353

(七)楔形核 1353

(八)楔形下核 1353

二、外侧(感受)区的神经核群 1354

(一)背侧网状核 1354

(二)小细胞网状核 1354

(三)臂旁内侧核 1354

(四)臂旁外侧核 1354

(五)脚桥被盖网状核 1355

(六)Barrington核 1355

三、与小脑联系的网状核群 1356

(一)外侧网状核 1356

(二)旁正中网状核 1356

(三)脑桥被盖网状核 1356

第三节 与脑干网状结构关系密切的脑干结构 1356

一、中缝核群是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集聚区 1356

(一)中缝隐核 1356

(二)中缝苍白核 1357

(三)中缝大核 1357

(四)中缝脑桥核 1357

(五)中央上核 1357

(六)中缝背核 1357

(七)中间线形核 1358

(八)嘴侧线形核 1358

二、蓝斑核 1358

三、导水管周围灰质 1358

第四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 1358

一、脑干网状结构内侧区的纤维联系 1358

(一)传入纤维联系 1358

(二)传出纤维联系 1360

二、脑干网状结构外侧区的纤维联系 1360

第五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意义 1361

一、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361

(一)抑制区 1361

(二)易化区 1362

(三)脑干网状结构与运动调节系统的关系 1363

(四)打呵欠的神经区位于下部脑干网状结构 1363

【附】有关吞咽活动的神经调节 1363

二、对躯体感觉的调节 1364

(一)网状脊髓束对上行感觉信息有控制作用 1364

(二)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和脑干的终点,接受网状结构的影响 1364

(三)凡与处理感觉信息有关的脑区,均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影响 1365

(四)诸如听、视、嗅等特殊感觉通路,也接受网状结构的影响 1365

(五)脊髓丘脑腹侧束受脑干网状结构影响 1365

三、对内脏运动的调节 1365

(一)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365

(二)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367

四、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 1369

五、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调节 1369

(一)脑干网状结构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 1369

(二)上行网状激动系统 1370

(三)上行网状抑制系统 1370

(四)下行网状激动系统 1371

第二十九章 化学神经解剖学 1372

第一节 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 1372

一、胆碱能神经元的核群 1372

(一)纹状体群 1372

(二)嘴侧胆碱能细胞柱 1372

(三)尾侧胆碱能细胞柱 1372

(四)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和内脏运动神经元 1372

(五)脑干网状结构 1373

(六)其他 1373

二、乙酰胆碱能纤维通路 1374

(一)隔海马投射和斜角带海马投射 1374

(二)嘴侧胆碱能细胞柱至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 1374

(三)基底前脑至端脑的投射 1374

(四)尾状核和壳内局部回路 1374

(五)隔核、斜角带核胆碱能神经元-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 1374

(六)脑桥中脑被盖上行和下行投射 1374

三、乙酰胆碱受体 1374

(一)烟碱受体nAchR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 1374

(二)毒蕈碱受体mAchR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细胞 1374

四、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功能以兴奋为主 1374

(一)参与运动和感觉功能 1374

(二)参与觉醒和睡眠调节 1374

(三)参与针刺镇痛机制 1374

(四)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 1375

(五)参与体温、摄食、饮水及血压等方面调节 1375

(六)可能抑制免疫功能 1375

第二节 单胺类神经元系统 1375

一、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 1375

(一)多巴胺能神经元核群 1375

(二)多巴胺能通路的三个系统 1376

(三)多巴胺受体的若干亚型 1377

(四)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与锥体外系、边缘系及下丘脑相关的功能 1377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 1378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核群 1378

(二)去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