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宋代律赋与科举  一种文学体式的制度浮沉
宋代律赋与科举  一种文学体式的制度浮沉

宋代律赋与科举 一种文学体式的制度浮沉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瑶丽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10169569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通过对宋代科举制度变迁的梳理,及对交织其中的科场论议的分析,勾勒出宋代律赋生存发展的社会政治大环境。历观宋代有关诗赋的各种论争,律赋的价值定位总体上呈逐渐衰降的趋势。宋人对律赋的价值定位、评价标准及形式技法等的观念变迁背后是宋代文化政策由重艺文向重儒学、史学转向的大趋势下,文学由尚辞华向尚学理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宋代士人以学术、政见分群,并自觉捍卫群体主张的表现。其次,全面揭示宋代律赋发展演变的历程。宋初律赋总体上呈现为从山林到台阁的题材转换、由敏速到典赡的风格转换,以及从辞艺到学殖的评价重心的转换。北宋中期律赋一方面融汇古文的精神气韵,追求丽则之旨,另一方面以兴复儒学、忧心天下为主要题材,学识的展示由广博转向渊深。元祐律赋则题材贴近现实、语言易道易晓、语句以散运骈、声律规则趋于宽松、典故运用更加出神入化。及至南宋,律赋更讲求体格上的精严,八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布局。“乾淳体”更以“弥合周程欧苏之裂”的崇高立意,强调律赋题材上的融铸经史、关注时事,形式上的精严奇巧、文理严密,创造了一种后出转精的宋体律赋“升级版”。
《宋代律赋与科举 一种文学体式的制度浮沉》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北宋前期科举制度与论争 1

第一节 北宋前期进士科制度的完善 1

第二节 太宗朝对“诗赋取士”的责问 10

第三节 真宗朝关于“诗赋取士”的论议 13

第二章 北宋前期科场律赋:承唐之旧,渐变之宋 21

第一节 宋初律赋风尚 21

第二节 宋初古文家对律赋的振发 32

第三节 西昆文风在科场中的传播与影响 41

第三章 北宋中期科场制度与科举论争 53

第一节 仁宗朝初期(1023—1044)科举制度发展 53

第二节 先策论,后诗赋——论庆历科举改革 56

第三节 仁宗朝末期与英宗朝科举论争 72

第四章 《赋林衡鉴》:宋体律赋之理论基石 78

第一节 《赋林衡鉴》出现的科场背景 78

第二节 《赋林衡鉴序》对律赋功能与题材的开拓 79

第三节 “体物”之“体”与宋律赋的学理化 86

第四节 《赋林衡鉴》的影响:宋体律赋的定调——兼论其对宋代诗文的影响 89

第五章 北宋中期律赋:变唐以自立 94

第一节 洗净铅华:从西昆到宋体 94

第二节 兴复儒学、心怀天下:古文精神对律赋的救赎 104

第六章 元祐时期的科举变革与论争 113

第一节 制度层面的变革与论争 113

第二节 律赋体制规则的变化 115

第三节 元祐复科对律赋的影响 117

第七章 “元祐赋”:以苏门文士为中心的考察 118

第一节 “元祐赋”与“元祐学术” 118

第二节 苏轼律赋之本事考 122

第三节 “元祐赋”:游行自得 128

第四节 元祐赋论:以秦观论赋为中心 133

第五节 元祐赋在南宋的传播与影响 137

第八章 李纲的“崇苏”情结及其律赋创作——兼论“元祐学术”在两宋之交的传播与接受 139

第一节 命运相似,精神相通 139

第二节 文学艺术上的“学苏”“崇苏” 145

第三节 步武坡公的李纲律赋 149

第四节 李纲对“元祐党人”与“元祐学术”的态度 152

第九章 南宋科举制度变迁与论争 157

第一节 高宗朝科场制度变迁 157

第二节 孝宗朝的科场制度 159

第十章 南宋律赋:元祐赋之承继与再变 165

第一节 南宋科场诗赋之地位 165

第二节 文士对科场习气的厌弃 170

第三节 南宋科场律赋风气流转 174

第十一章 “乾淳体”律赋 185

第一节 “乾淳体”律赋之题材:向策论的借鉴 188

第二节 “乾淳体”律赋之风格:由丽而则 200

第三节 “乾淳体”律赋与乾淳文学——兼论其对“元祐学术”的继承和发展 211

第十二章 南宋律赋学书籍的编撰 219

第一节 南宋律赋编选的趋时性 219

第二节 律赋格法的全面解密 224

第三节 南宋律赋工具书的传播——以《后典丽赋》的编集传播为例 230

第十三章 宋代律赋与宋代文学发展 240

第一节 律赋影响宋代文风嬗变之可能性 240

第二节 律赋与宋代古文运动 245

第十四章 宋代律赋之文学化育 262

第一节 律赋功夫是宋代诗、文、词的底色 262

第二节 律赋用典对宋代诗文的影响 265

第三节 时文矜胜与宋代诗文之奇巧风格 270

第四节 程文互通与“破体为文” 273

参考文献 2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