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敬宣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22062956
  • 页数:1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等。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目录

第一篇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1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文明 1

第一节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1

一、环境的功能 1

二、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2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及其意义 3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意义 4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 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 5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6

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8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9

第四节 生态文明 10

一、生态文明内涵 10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11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1

第五节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2

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2

二、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 13

三、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13

四、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 13

【阅读资料】从吴哥古城的衰落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4

第二章 环境伦理观 16

第一节 环境伦理观的由来 16

一、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变化 16

二、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16

三、环境伦理观的产生 16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17

一、尊重与善待自然 17

二、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 17

三、着眼当前思虑未来 18

第三节 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 18

一、环境保护政策中的环境伦理 18

二、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19

三、个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19

第四节 环境伦理观对发展观的影响 19

【阅读资料】非典、动物保护与环境伦理 19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

第一节 理论上的发展与行动上的转变 22

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22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 22

【阅读资料】绿色GDP核算体系 23

【阅读资料】GNP和GDP有什么不同 24

三、行动上的转变 25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25

一、政策选择 25

二、联合国和各国的努力 25

【阅读资料】全球《21世纪议程》 26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 27

【阅读资料】《中国21世纪议程》(节选) 27

第四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2

第一节 公众参与 32

一、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特点 32

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公众参与的过程 32

三、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的主要手段 33

第二节 科学技术进步 34

一、科学技术进步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4

二、可持续科技成果的识别标准 35

三、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群组 36

第二篇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8

第五章 环境管理 38

第一节 环境管理 38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38

二、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38

三、环境管理的内容 39

四、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39

五、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40

六、ISO 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40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42

一、我国的环境法体系构成 42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制度 43

三、新的环境立法趋势 45

四、加强环境执法 46

五、区域限批 46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47

一、经济手段概述 47

二、制定经济手段的基本原则 49

三、经济手段的分类 49

【阅读资料】潘岳:当前环境形势与七大环境经济政策 50

四、排污权交易 52

第六章 环境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 54

第一节 环境规划 54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54

二、环境规划的类型 55

三、环境规划的内容 55

四、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57

第二节 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58

一、战略环境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59

二、战略环境评价的发展过程 59

三、战略环境评价重大意义 60

【阅读资料】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2007年“战略(规划)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节选) 61

四、战略环境评价实施中还存在着理论与方法层面的若干问题 63

第七章 环境污染防治 66

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 66

一、各类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66

二、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67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 70

一、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 70

二、洁净煤技术 70

三、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举措 72

四、机动车污染控制 72

五、工业污染控制 73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73

一、固体废物减量化对策与措施 73

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73

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76

第四节 噪声污染防治 77

一、环境噪声污染的来源 77

二、噪声污染防治 77

第八章 从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社会 80

第一节 清洁生产 80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 80

二、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80

三、推行清洁生产的主要政策 81

第二节 循环经济 81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81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 82

【阅读资料】建设循环经济、政府、企业、公众各司其职 82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84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5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 85

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6

第三篇 人地系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90

第九章 人地系统理论概述 90

第一节 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 90

一、人地系统是“有人参与”的系统 90

二、人地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91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92

一、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研究新热点 92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93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 93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94

第十章 人地系统的研究方法 95

第一节 传统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95

一、人地系统研究的硬系统方法论 95

二、人地系统研究的软系统方法论 96

第二节 发展中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98

一、决策室 99

二、分布式人工智能与群决策支持系统 99

三、论坛构想 100

四、Shinayaka系统方法论 100

五、“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101

第三节 综合集成技术的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102

一、综合集成技术方法论的基本思路 102

二、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104

三、研讨厅的功能实现 105

四、区域发展规划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构想 108

第十一章 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实例研究 109

第一节 区域人地系统数值仿真 109

一、研究背景 109

二、理论方法 111

第二节 突变理论在环境建模中的应用研究 124

一、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突变级数法 125

二、可持续发展评判的突变级数法 129

第四篇 生态文明实践——生态城市 135

第十二章 生态城市提出与实践 135

第一节 生态城市的提出 135

一、生态城市理念渊源 135

二、生态城市理论提出 136

第二节 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 137

一、国外生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 137

二、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 140

第十三章 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 143

第一节 生态城市定义 143

第二节 生态城市的特征 144

第三节 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144

第四节 生态城市的内容和要求 145

一、建立开放的城市网络体系 145

二、建设高效的产业体系 146

三、建设自然生态环境 146

四、建设生态文明 146

第十四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47

第一节 规范指标体系 147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47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148

第二节 科学设定建设目标 1

第三节 推行绿色账户、推进国民核算体系的转型 150

一、现存国民账户体系对环境的忽视 150

二、绿色国民账户体系建立的思路 151

三、绿色国民账户下的经济运行 152

第十五章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编制 154

第一节 总纲 154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154

二、主要技术方法 155

三、规划期与规划区域范围 156

第二节 现状诊断 156

第三节 生态功能区划与自然资源账户 157

一、武汉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时空分布 157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157

三、自然资源账户 158

第四节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动态仿真 158

一、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基本原则 158

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动态仿真 159

三、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159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159

第五节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159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159

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59

三、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建设循环经济型工业组团 160

四、推广生态农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60

五、建设生态交通工程,完善城市的运转系统 160

第六节 生态功能修复与建设 160

一、修复自然生态体系,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160

二、调控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城镇体系功能 160

三、加强中心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营造健康宜人的人居环境 160

第七节 环境质量综合整治 161

一、巩固防洪安全,深化水环境治理 161

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161

三、提高城市固废处理处置能力 161

四、重视物理污染的防治 161

第八节 生态文化与生态城市形象设计 161

一、保护文化遗产,承继历史文脉 162

二、建设绿色政府,推行绿色决策、绿色核算和绿色行政 162

三、建设绿色社区,倡导绿色消费 162

四、生态城市形象设计 162

第九节 重点建设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规划实施保证体系建设 162

一、政策法规 163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 163

三、资金筹措与技术保障 163

第十六章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协调发展研究 164

第一节 研究意义 164

第二节 理论方法 165

一、协调发展理论 165

二、集对分析方法 165

三、灰色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 167

第三节 实证研究 167

第四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170

第十七章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172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及规划的研究 172

一、克服单一、片面、静止的调研与规划方法论 173

二、调研框架 174

三、规划和筹建城市环境信息系统 175

四、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动态模拟 176

第二节 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177

一、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 177

二、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 177

三、武汉生态城市圈建设 178

四、长株潭城市生态建设 178

参考文献 18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