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细读黄帝内经
细读黄帝内经

细读黄帝内经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春鹏,姚丹著;赵敏俐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研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9900496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邀请业内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精确解读,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并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华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细读<黄帝内经>》选取《黄帝内经》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内容,逐条提炼标题进行细读,以通俗简炼的语言和内容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与个人修养、养生有关的《黄帝内经》的精华思想内容。
《细读黄帝内经》目录

第一部分 素问 3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3

古今年寿不同的原因 3

知道、守道是长寿的根据 5

今时之人,背道伤生 9

古人养生的法则与功效 10

古人养生,各守本分 13

论女子七七之生理规律 14

论男子八八之生理规律 16

论常人生育之极与道者百岁有子 18

养生四境界——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19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22

春三月养生 22

夏三月养长 24

秋三月养收 26

冬三月养藏 27

天藏光明之德 30

反顺为逆,变生疾病 32

圣人治未病 34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36

生气通天为生命之本 36

清净则贼邪不害 38

阳气如天,护卫于外 41

寒、暑、湿、气之疾 41

煎厥、薄厥、偏枯、痤疿诸疾 42

阳气不能开阖之病 44

阳气拒邪,苛毒无害 45

阳气昼主外,夜主内 48

阴气藏精,阳气卫外 49

风客、饱食、大饮、强力为病 50

阴阳和,精神治 52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53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5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58

八风发邪,五脏受病 58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60

阴阳之中有阴阳 61

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 63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67

阴阳为天地之道 67

天地气交,各有所走 69

气、味、形、精,互生互化 70

气味所出,其用不同 72

阴阳偏胜为病 7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73

论理人形构造,结合四时阴阳 74

脏腑经脉,外内相应 75

阴阳内外,相辅相成 78

阳胜、阴胜之病 79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79

阴阳不均,为病亦异 85

天人相应,治法天地 87

取皮毛,治未病 88

左右互治,以表知里 89

全面诊察 90

因势而治 92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94

十二脏之功用及相使 94

积微而著,万物之理 96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98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 98

天度与气数之合 99

岁时气候 100

五运之太过不及 101

五运不袭及所病 102

气和而生 103

论脏象 104

五脏生成篇第十 107

五脏之合、荣、主 107

五味过食之害 108

五脏生死色,色味当五脏 110

脉、髓、筋、血、气之属与目、足、掌、指之用 111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112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113

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 113

气口独为五脏主 11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117

砭石——东方之治 117

毒药——西方之治 118

灸焫——北方之治 118

九针——南方之治 119

导引按?——中央之治 119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121

古以祝由,今以毒药 121

理色脉而通神明 123

治之极于一 124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126

汤液醪醴之制 126

三世之治,其效不同 127

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129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30

平旦诊脉,决死生之分 130

病脉及主病 131

五色之常与病 132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134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135

脉反四时 135

问病动、在、变、内、外之五者 136

持脉大法 138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139

平人脉象 139

脉动次数异常及主病 140

四时之常脉与病脉 141

虚里诊 142

寸口太过与不及之脉及主病 144

尺肤诊及主病 145

真脏脉见之死日 146

脉逆四时 147

脉无胃气 148

三阳脉象 148

五脏平脉、病脉、死脉 149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151

春脉弦之象及太过与不及 151

夏脉钩之象及太过与不及 152

秋脉浮之象及太过与不及 153

冬脉营之象及太过与不及 154

脾之平脉与病脉 155

神转不迴 156

五脏病气的受、传、舍、死 157

风寒之病的传变 158

传不以次 159

真脏脉 160

真脏脉见则死之故 160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162

问九候之要道 162

天地至数 163

详论三部九候 164

候察之法 165

决死生 165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67

论食气输散 167

论水饮输布 168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170

五脏之所宜 170

气味合而益精气 171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173

五味所入 173

五味所禁 174

五劳所伤 174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176

除病全形 176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177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178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179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82

针刺法则 182

候星辰、八正、四时 183

法往古 184

方圆补泻 185

论形与神 186

热论篇第三十一 188

总论热病 188

热病之状 189

热病病衰之次 190

热病所遗之治 191

两感之脉应与病形 191

论温、暑之别 192

咳论篇第三十八 194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194

五脏咳状 195

六腑之咳 196

脏腑咳之治 197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198

五脏卒痛 198

诸痛各不同形 199

诸痛之成因(言而可知) 200

视而可见 202

捫而可得 203

九气之病 203

腹中论篇第四十 205

热中、消中之忌 205

风论篇第四十二 207

风病各异,其名不同 207

寒热 207

热中、寒中 208

疠风 208

五脏风 209

偏风、脑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 210

五脏风之状 210

首风、漏风、泄风之状 212

痹论篇第四十三 213

痹之生成 213

五痹 214

五痹内舍五脏 214

五脏痹之证 215

痹聚五脏 216

痹之死、疼久、易已之故 218

痹入六腑之故 218

针治脏腑痹 219

荣卫之气与痹 219

痹之痛、不仁、寒、热、燥、湿之故 220

痹不痛之故 221

痿论篇第四十四 222

五脏气热致痿 222

五脏痿之机理 223

五痿之别 228

治痿独取阳明 22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230

神、气、血、形、志之有余有不足 230

有余、不足,皆生于五脏 231

神有余不足,补泻刺微 232

气有余不足,补泻刺微 233

血有余不足,补泻刺微 233

形有余不足,补泻刺微 234

志有余不足,补泻刺微 235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 236

虚实之来去 237

风雨、寒湿之伤人 238

阴之生虚实 238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239

阴阳血气以并,病成之刺 240

经络支节,各生虚实 241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243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 243

先病后病,治以标本 244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246

方治缓急大小 246

病机十九条 247

五味阴阳之用及其他 249

有毒无毒之先后 250

逆从正反之治 251

中外先后之治 252

治病求其属 252

方制君臣 254

中外之治 254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256

东西南北,其病各异,其治不同 256

同病异治 257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258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261

帝问五过之事 261

治之一过 262

治之二过 263

治之三过 263

治之四过 264

治之五过 265

圣人之治,诊必副矣 268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269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271

雷公问过失之故 271

治之一失 272

治之二失 273

治之三失 274

治之四失 274

不知道谕,受明为晦 275

第二部分 灵枢 279

寿夭刚柔第六 279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279

形气外内相应之病及其刺法 281

形气相任则寿 282

立形定气而视寿天 283

寿夭之度 284

本神第八 286

德流气薄而生 286

智者之养生 288

五脏神伤之证 290

五脏虚实之证 291

终始第九 292

明知《终始》 292

平人与少气者 293

凡刺之法,必察形气 295

营卫生会第十八 296

营卫之气的生会 296

老人之不夜瞑,少壮之人不昼瞑 297

决气第三十 299

六气之辨 299

六气之脱与贵贱 300

阴阳清浊第四十 301

血气如一则无乱 301

人气之清浊 302

清浊之治 303

五变第四十六 304

犯者得之,避者无殆 304

病异之故 305

本脏第四十七 307

问血气精神无异而寿病不同之故 307

脏腑之异,寿病不同 308

天年第五十四 310

父母为基楯,得神者生 310

寿天不同之道 311

人生百岁,盛衰之变 312

不能寿终之故 313

五味第五十六 314

五味入五脏之分别 314

营卫之行 315

谷之五味 316

五宜五禁 316

五脏宜食 317

五味论第六十三 318

帝问五味过食,生病之故 318

少俞论过食生病之理 318

邪客第七十一 321

论目不暝之理 321

目不暝治法 3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