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燕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3095537
  • 页数:5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精神学派、新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人格特质理论、认知学派的各种人格理论。
上一篇:味道女人下一篇:逻辑基础知识
《人格心理学》目录

第一编 人格心理学导论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 3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 3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 4

三、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 6

第二节 人格研究的主题 7

一、人性哲学 7

二、人格结构 7

三、人格动力 9

四、人格发展 10

五、人格成因 10

六、人格改变 11

七、人格评量 12

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 12

一、人格研究模式 12

二、人格研究途径 13

三、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 16

第四节 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17

一、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 17

二、有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的能力 18

三、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19

第二章 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 20

一、人格理论的意义 20

二、人格理论的向度 20

三、人格理论的原则 23

四、人格理论的影响因素 27

五、正确认识人格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29

第三章 人格的界定 35

第一节 什么是人格 35

一、人格的词源 35

二、人格的定义 36

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38

第二节 人格的基本性质 39

一、独特性 39

二、稳定性 41

三、统合性 42

四、功能性 44

第四章 人格成因 46

第一节 遗传与生理因素 46

一、遗传因素 46

二、生理因素 56

第二节 家庭与早期经验 63

一、家庭成因 63

二、早期童年经验 67

第三节 学校与社会文化 68

一、学校 68

二、社会文化 71

第四节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75

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 75

二、遗传与环境的分离性研究原则 76

三、遗传率 77

四、遗传与环境作用大小的比较 77

第五章 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81

一、人格理论研究的交融趋势 81

二、人格实证研究的整合趋势 83

三、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 86

四、人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 88

五、人格研究的动态化趋势 88

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95

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95

第一节 生平事略 95

第二节 理论观点 98

一、人性观 98

二、人格界定 99

三、人格结构 99

四、人格动力 103

五、人格发展 104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11

一、临床观察法 111

二、心理治疗技术 112

第四节 研究主题 113

一、梦心理学 113

二、焦虑 115

三、自我防御机制 116

第五节 理论应用 121

一、临床领域 122

二、健康人格 124

三、文化领域 124

第六节 理论评价 125

一、学术贡献 125

二、理论缺陷 126

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128

第一节 生平事略 128

第二节 理论观点 130

一、人性观 130

二、人格界定 130

三、人格动力 130

四、人格结构 132

五、人格发展 138

六、人格成因 139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40

一、语词联想技术 140

二、释梦技术 141

第四节 研究主题 142

一、心理分析 142

二、梦心理学 143

三、人格类型 145

第五节 理论应用 148

一、临床心理 148

二、文化领域 149

第六节 理论评价 149

一、理论贡献 150

二、理论缺陷 150

第三章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151

第一节 生平事略 151

第二节 理论观点 152

一、人性观 152

二、人格界定 152

三、人格动力 153

四、人格结构 153

五、人格发展与成因 15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60

一、早期记忆法 160

二、心理治疗 161

第四节 研究主题 162

一、自卑与心理补偿 162

二、社会兴趣 163

第五节 理论应用 164

一、教育应用 164

二、心理咨询 165

第六节 理论评价 166

一、理论贡献 166

二、理论缺陷 167

第四章 经典精神分析各理论的比较 168

一、荣格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 168

二、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 168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173

第一章 霍妮的人格理论 173

第一节 生平事略 173

第二节 理论观点 174

一、人性观 175

二、人格结构 175

第三节 研究主题 176

一、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 176

二、神经症理论 177

三、心理顺应方式 182

第四节 理论应用 183

一、女性心理学 183

二、健康人格模式 185

三、神经症的治疗 186

第五节 理论评价 188

一、理论贡献 188

二、理论缺陷 189

第二章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 190

第一节 生平事略 190

第二节 理论观点 191

一、人性观 191

二、人类的需要 192

三、人格类型 194

第三节 研究主题 196

一、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196

二、社会变革论 198

第四节 理论应用 198

一、理想人格模式 198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200

三、弗洛姆人格理论与宗教 201

第五节 理论评价 201

一、理论贡献 201

二、理论缺陷 202

第三章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203

第一节 生平事略 203

第二节 理论观点 204

一、基本概念 204

二、人格结构 207

三、人格发展 209

第三节 研究主题 213

第四节 理论应用 214

一、精神病理学 214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215

第五节 理论评价 217

一、理论贡献 217

二、理论缺陷 218

第四章 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219

第一节 生平事略 219

第二节 理论观点 221

一、人性观 221

二、人格动力 221

三、人格发展 224

第三节 研究主题 232

一、自我 232

二、心理历史理论 233

第四节 理论应用 233

一、精神疾病及其治疗 233

二、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 235

第五节 理论评价 236

一、理论贡献 236

二、理论缺陷 236

第五章 客体关系理论 238

第一节 理论背景 238

第二节 理论观点 239

一、基本概念 239

二、人格结构 240

三、人格动力 240

四、人格发展 242

第三节 研究主题 243

一、关系自我 243

二、自我中心人格 243

第四节 理论应用 245

一、主客体分离研究——感觉剥夺 245

二、心理异常的原因 246

三、治疗方法 247

第六章 对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总体评价 249

第一节 理论特色 249

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 249

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249

三、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249

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 250

第二节 重要贡献 250

一、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50

二、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250

三、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251

第三节 主要缺陷 251

一、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51

二、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252

三、理论仍具神秘色彩 252

第四编 行为主义学派 259

第一章 华生的人格理论 259

第一节 生平事略 259

第二节 理论观点 260

一、人性观 260

二、人格界定 260

三、人格发展 261

四、人格研究方法 262

五、异常行为的形成与改变 263

第三节 理论评价 264

一、理论贡献 264

二、理论缺陷 265

第二章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266

第一节 生平事略 266

第二节 理论观点 268

一、人性观 268

二、人格概念 268

三、人格的结构 270

四、人格的形成与改变 270

五、人格的发展 274

六、人格异常 274

第三节 研究主题 275

第四节 理论应用 276

一、行为评估 276

二、行为塑造 277

三、行为治疗 278

第五节 理论评价 281

一、理论贡献 281

二、理论缺陷 282

第三章 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 284

第一节 生平事略 284

第二节 理论观点 286

一、基本概念 286

二、人格结构 288

三、人格发展 288

四、人格适应 289

第三节 研究主题 290

一、挫折—攻击假说 290

二、模仿 291

第四节 理论应用 292

一、早期教育 292

二、神经症的形成与治疗 294

第五节 理论评价 297

第四章 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总体评价 299

第一节 理论特色 299

第二节 重要贡献 300

一、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300

二、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00

三、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301

四、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301

第三节 主要缺陷 301

一、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301

二、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01

三、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302

四、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302

第五编 人本主义学派 307

第一章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307

第一节 生平事略 307

第二节 理论观点 310

一、人性观 310

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 310

第三节 研究主题 317

一、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317

二、高峰体验 321

第四节 研究方法 322

一、整体分析方法 322

二、问题中心法 323

三、自我实现的测量方法 323

第五节 理论应用 324

一、在教育中的应用 324

二、在管理中的应用 324

第六节 理论评价 326

一、理论贡献 326

二、理论不足 327

第二章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328

第一节 生平事略 328

第二节 理论观点 331

一、人性观 331

二、人格界定 332

三、现象场 332

四、人格结构 333

五、人格发展 334

六、人格适应 335

七、人格动力 33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39

一、Q分类法 339

二、语义分析法 341

三、个案研究 343

第四节 研究主题 343

第五节 理论应用 344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 344

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349

第六节 理论评价 350

一、理论贡献 350

二、理论缺陷 351

第三章 罗洛·梅的人格理论 352

第一节 生平事略 352

第二节 理论观点 353

一、人性观 353

二、存在主义理论 354

三、人格定义 355

四、人格结构 356

五、人格发展 358

第三节 研究主题 359

一、爱与意志 359

二、焦虑 361

第四节 理论应用 364

一、心理治疗的目标 364

二、心理治疗的原则 365

三、心理治疗的过程 365

四、心理治疗的方法 366

第五节 理论评价 367

一、理论贡献 367

二、理论缺陷 367

第四章 对人本主义理论的总体评价 369

第一节 理论特色 369

一、人的责任 369

二、此时此地 369

三、人的成长 370

四、个体的现象学 370

第二节 理论贡献 370

一、关注积极方面 370

二、应用广泛 370

第三节 主要缺陷 371

一、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371

二、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371

第六编 人格特质理论 377

第一章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377

第一节 生平事略 377

一、生平简介 377

二、理论产生背景 380

第二节 理论观点 381

一、人性观 381

二、人格界定 382

三、人格结构 383

四、人格动力 387

五、人格发展 390

六、人格成因 393

第三节 研究方法 395

一、合理研究人格的方法 395

二、人格研究的侧重点 395

第四节 理论应用 399

一、健康、成熟人格的标准 399

二、价值观研究量表 400

第五节 理论评价 401

一、理论贡献 401

二、理论缺陷 402

第二章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404

第一节 生平事略 404

一、卡特尔生平 404

二、理论产生背景 405

第二节 理论观点 406

一、人格界定 406

二、人格结构 406

三、人格动力 410

四、人格成因 411

五、人格预测 413

第三节 研究方法 415

一、理论建构的方法:归纳—假设—演绎法 415

二、双变量、多变量与临床研究策略 415

三、因素分析技术 416

四、数据资料的来源 417

第四节 理论应用 418

一、神经症与精神病的病因与特征 418

二、治疗方法 419

第五节 理论评价 419

一、学术贡献 419

二、理论不足 420

第三章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422

第一节 生平事略 422

第二节 理论观点 423

一、人性观 424

二、人格界定 425

三、人格结构 425

四、人格成因 42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433

一、研究取向 433

二、效标分析 433

三、问卷式测量法 434

四、其他方法 434

第四节 理论应用 435

一、异常人格产生的原因 435

二、异常人格的治疗方法 436

第五节 理论评价 437

一、理论贡献 437

二、理论缺陷 438

第四章 五因素模型 440

第一节 产生背景 440

一、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取向及理论依据 440

二、大五因素模型的研究史 441

第二节 大五模型 443

一、基本假设 443

二、基本结构 443

三、基本特点 446

第三节 验证与测量方法 446

一、重新建立词表 447

二、不同方法的验证 447

三、跨语言—跨文化研究 448

四、大五人格的测评 450

第四节 中国人人格因素的研究 451

一、古人的人格模式 451

二、现代人的人格模型 451

第五节 研究主题 453

一、因素命名与次序 453

二、人格因素的数量 454

三、不同词类的探索 455

第六节 理论应用 456

一、临床心理学方面 456

二、职业、管理和工业心理方面 458

三、发展心理学方面 459

四、婚姻咨询方面 459

第七节 对大五模型的评价 460

一、大五模型的意义 460

二、对大五模型的批评 460

第五章 对特质论的总体评价 463

第一节 理论特色 463

一、方法论上的统计学倾向 463

二、研究取向上的个体差异倾向 463

第二节 理论优点 464

一、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464

二、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464

三、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465

第三节 理论缺陷 465

一、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465

二、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465

第七编 认知学派 469

第一章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469

第一节 生平事略 469

第二节 理论观点 470

一、人性观 470

二、人格概念 471

三、人格结构 471

四、基本假设与推论 473

五、人格动力 477

六、人格发展 477

第三节 研究方法 478

一、角色建构测验 478

二、固定角色疗法 481

第四节 研究主题 482

一、认知复杂性—简单性 482

二、焦虑与威胁 484

第五节 理论应用 485

一、建构作用与功能失调 485

二、病态建构的特点 486

三、自杀与敌意 487

第六节 理论评价 488

一、学术贡献 488

二、理论缺陷 489

第二章 社会认知理论 491

第一节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 491

一、生平事略 491

二、理论观点 492

三、研究方法 496

四、研究主题 498

五、理论应用 500

六、理论评价 501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 501

一、生平事略 501

二、理论观点 502

三、研究方法 508

四、研究主题 508

五、理论应用 511

六、理论评价 513

第三节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论 514

一、生平事略 514

二、理论观点 515

三、理论评价 518

第四节 社会认知论评价 518

一、理论优点 519

二、理论不足 519

第三章 认知信息处理论 521

第一节 理论要点 521

一、人性观 521

二、基本观点 52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527

一、出声思维方法 527

二、思维列表技术 529

第三节 理论应用 530

一、压力与应对 531

二、心理疾病与治疗 533

第四节 理论评价 539

一、理论贡献 539

二、理论缺点 540

第四章 对认知理论的总体评价 542

第一节 理论特色 542

一、由“冷”认知转向“热”认知的研究 542

二、将认知问题引入人格研究领域 542

第二节 重要贡献 543

一、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543

二、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543

第三节 主要缺陷 544

一、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544

二、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544

参考文献 5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