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文化概要
中国文化概要

中国文化概要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景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3093502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成果为主要介绍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对中国经济技术、疆域民俗、宗教信仰、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的介绍,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心和思考。本教材适合用作高职高专及大学本科学生作为公共素质课教材。
《中国文化概要》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 1

一、世界四大文化系统 1

二、中、西方关于文化的理解 1

三、文化的基本类型 5

四、文化的功能 7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10

一、中华、中原、中国的概念 10

二、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1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3

一、人文性,注重美善相兼 13

二、包容性,讲究中和之美 14

三、伦理性,具有家国精神 14

四、和谐性,崇尚天人合一 15

五、务实精神,充满忧患意识 16

第四节 在比较借鉴中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17

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17

二、在比较借鉴中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18

第一章 先秦文化概要(上) 20

第一节 史前文化遗迹 21

一、手斧 21

二、仰韶文化 21

三、河姆渡文化 23

四、马家窑文化 24

五、大汶口文化 25

第二节 口授传颂的上古英雄 26

一、盘古开天地 27

二、女娲补天 27

三、有巢氏、燧人氏 27

四、神农尝百草 28

五、黄帝战蚩尤 28

六、刑天舞干戚 29

七、夸父逐日 29

八、精卫填海 29

第三节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30

一、鲧、禹治洪水 30

二、商汤灭夏 31

三、盘庚迁殷 31

四、文王识姜尚 32

五、伯夷与叔齐 32

六、宗法制与分封分建 33

七、礼器 34

八、人祭和人殉 35

第四节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 35

一、仓颉造字 36

二、甲骨卜辞 37

三、青铜器上的字画 37

四、司母戊鼎 38

五、葛藤编织 38

六、夏历 39

七、西周建筑 40

第五节 原始宗教 41

一、自然崇拜 41

二、图腾崇拜 42

三、生殖崇拜 42

四、祖先崇拜 43

第六节 五经 43

一、《周易》 43

二、《尚书》 45

三、《礼》 45

四、《诗》 46

第二章 先秦文化概要(下) 48

第一节 礼崩乐坏 48

一、诸侯争霸 48

二、三家分晋 49

三、商鞅变法 50

四、七国称雄 52

第二节 百家争鸣 54

一、《老子》(选) 55

二、《论语》(选) 56

三、《庄子》(选) 57

四、《孟子》(选) 58

五、《荀子》(选) 59

六、《孙子兵法》(选) 60

七、《墨子》(选) 61

八、《大学》(选) 63

九、《中庸》(选) 63

第三节 楚辞 64

一、屈原《离骚》 64

二、宋玉《九辩》 66

第四节 历史散文 67

一、《春秋》 68

二、《左传》 68

三、《国语》 69

四、《战国策》 70

第五节 天文历法 71

一、七曜与五行 72

二、石氏星表 73

三、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74

四、19年七闰的制历方法 74

五、岁星纪年 74

六、干支纪年 75

第六节《考工记》 76

一、力学方面 76

二、热学方面 76

第七节 医学成就 77

一、扁鹊四诊法 77

二、《黄帝内经》 78

第八节 遗物风貌 79

一、曾侯乙墓 79

二、三分损益法 80

三、帛画 81

四、漆画 82

五、李冰与都江堰 82

六、战国青铜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83

七、先秦货币 83

第三章 秦汉文化概要 86

第一节 政治政策 88

一、秦灭六国 88

二、泰山封禅 88

三、封建中央集权制 89

四、焚书坑儒 89

五、楚汉相争 89

六、文景之治 90

七、汉武大帝 90

八、昭君出塞 91

第二节 经济制度 91

一、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91

二、算缗和告缗 92

三、五铢钱 92

四、太初历 92

第三节 哲学与教育 92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3

二、三纲五常 94

三、太学 94

四、谶纬之学 94

第四节 文学与史学 95

一、《史记》 95

二、《汉书》 96

三、汉赋 96

四、汉乐府 97

第五节 科学与技术 98

一、《平准书》 98

二、《九章算术》 99

三、《熹平石经》 99

四、浑天仪和地动仪 100

五、蔡伦改进造纸术 101

六、张仲景和华佗 101

第六节 名胜古迹 102

一、万里长城 103

二、阿房宫 103

三、兵马俑 103

四、河南洛阳白马寺 104

第七节 文化交流 104

一、丝绸之路 105

二、佛教传入中国 106

三、张骞通西域 107

四、班超通西域 107

第八节 遗物风采 107

一、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108

二、匈奴鹰形金冠 109

三、长信宫灯 109

四、铜奔马 109

五、张掖太守虎符 109

六、铜胡人俑 11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概要 112

第一节 政治制度 112

一、曹操“求才三令” 113

二、均田制 113

第二节 魏晋玄学 114

一、王弼 115

二、阮籍 116

三、嵇康 116

四、郭象 117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文学 118

一、长足发展的诗歌 118

二、形态各异的散文 120

三、初具规模的小说 121

四、突破性发展的文学理论 123

第四节 异彩纷呈的书法、绘画与雕塑 124

一、光耀千古的书法 125

二、绘画艺术 128

三、雕塑艺术 131

第五节 辉煌灿烂的石窟艺术 132

一、云冈石窟 133

二、龙门石窟 133

三、敦煌莫高窟 133

四、麦积山石窟 133

第六节 领先的科学技术 134

一、祖冲之 134

二、《齐民要术》 135

三、指南车 135

四、翻车 135

五、《脉经》 136

六、《针灸甲乙经》 137

第七节 兴盛的宗教 137

一、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 138

二、迅速发展的佛教 141

第五章 隋唐文化概要 145

第一节 法律制度 145

一、《开皇律》 145

二、保闾制度和“大索貌阅” 146

三、三省六部制 146

四、唐律:《唐律疏议》 147

五、租庸调制 148

六、科举制度 148

七、两税法 149

第二节 帝国兴衰 149

一、三征高(句)丽 149

二、玄武门之变 150

三、贞观之治 151

四、武则天称帝 151

五、“开元盛世” 152

六、“安史之乱” 152

七、永贞革新 153

八、藩镇割据 154

第三节 宗教盛行 154

一、禅宗 155

二、会昌限佛 155

三、儒士排佛 156

第四节 科学技术 157

一、雕版印刷术 158

二、《大衍历》 158

三、《唐本草》 159

四、孙思邈和《千金方》 159

第五节 官修史书 160

一、刘知几及其史评专著《史通》 160

二、杜佑及其典章制度通史《通典》 160

三、《元和郡县图志》 161

四、《蛮书》 162

第六节 文化交流 163

一、文成公主和亲 165

二、日本遣唐使 165

三、鉴真东渡 166

四、玄奘取经 166

第七节 文学艺术 168

一、唐诗 168

二、散文 172

三、传奇 175

四、古文运动 176

五、绘画 177

六、雕塑 179

七、书法 182

八、音乐与舞蹈 184

第八节 遗迹风采 185

一、京杭大运河 185

二、赵州桥 185

三、长安与洛阳 186

四、唐三彩 187

五、开元通宝 187

六、唐乾陵 188

七、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189

八、大昭寺 189

九、车师古国都——交河故城 190

第六章 五代宋文化概要 192

第一节 政治文化 192

一、澶渊之盟 193

二、王安石变法 194

三、抗金英雄岳飞 195

第二节 哲学思想 195

一、周敦颐 196

二、程颐 198

三、程颢 198

四、朱熹 199

第三节 史学的巨大成就 199

一、宋代史学的两个方面 200

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01

三、《唐会要》 202

第四节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宋词 203

一、李煜 204

二、晏殊 204

三、苏轼 205

四、李清照 205

第五节 其他文学 206

一、陆游 206

二、曾巩 207

三、宋话本《碾玉观音》 207

第六节 绘画艺术 208

一、郭熙的《早春图》 209

二、马远的《梅石溪凫图》 209

三、夏圭的《云峰远眺图》 209

四、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209

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210

第七节 书法艺术 210

一、宋徽宗 211

二、蔡襄 211

三、苏轼 211

四、黄庭坚 212

五、米芾《蜀素帖》 212

第八节 窑瓷艺术 213

一、汝窑:莲花式温碗 213

二、官窑:贯耳瓶 213

三、哥窑:金丝铁线皿 213

四、钧窑:蚯蚓走泥纹瓷瓶 214

五、定窑 214

第九节 科学技术 214

一、三大发明的发展和创新 215

二、《梦溪笔谈》 215

三、医药学及其他科学技术 216

第七章 元代文化概要 218

第一节 政治文化思想 219

一、奴婢 220

二、三史 220

三、许衡《语录》 221

四、《大元一统志序》 221

五、《原序》 222

六、元代的行政制度 222

第二节 元曲 223

一、关汉卿与《一枝花·不伏老》 224

二、马致远与《汉宫秋》 225

三、白朴与《天净沙·秋》 227

四、郑光祖与《蟾宫曲·梦中作》 228

五、王实甫与《西厢记》 228

六、睢景臣与《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29

第三节 绘画艺术 230

一、山水画 230

二、花鸟画 231

三、人物画 232

四、壁画 233

第四节 服饰 234

一、贵族便服1 235

二、贵族便服2 235

三、织金锦袍与半袖 236

四、贵族妇女服饰 236

五、汉族妇女服饰实物 236

六、铠甲及戎服 237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 237

一、《农桑辑要》及《农桑辑要序》 238

二、《农书》及《农书序》 238

三、金属活字、转轮排字法和套色印刷术 239

四、黄道婆及其贡献 239

第六节 青花瓷器 240

一、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240

二、景德镇窑青花盘 241

三、釉里红转把杯 241

四、釉里红刻兔纹玉壶春瓶 241

第七节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42

一、《马可·波罗行纪》 243

二、通惠河 244

三、海运 244

四、站赤 245

五、《拔都他游记》 246

第八章 明代文化概要 248

第一节 政治与制度 248

一、明太祖朱元璋 249

二、《大明律》 249

三、厂卫机构 250

四、胡惟庸案与《皇明祖训》(选文) 250

五、迁都北京 251

六、东林党 251

七、张居正改革 252

第二节 教育与考试 253

一、民间教育 253

二、官办学校 253

三、书院教育 254

四、考试制度 254

五、“八股文”与分卷制度 255

第三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 256

一、郑和下西洋 257

二、利玛窦传教 258

三、戚继光抗倭 259

四、援朝战争 259

第四节 文学与艺术 260

一、文学与戏曲 260

二、音乐与舞蹈 266

三、绘画 267

四、书法 269

五、雕塑 270

第五节 科学与技术 271

一、《永乐大典》 272

二、《本草纲目》 272

三、《农政全书》 273

四、《徐霞客游记》 273

五、西方天文学的传入与《崇祯历书》 274

六、《天工开物》 275

七、资本主义萌芽 276

第九章 清代文化概要 278

第一节 兴衰成败 278

一、清朝建立 278

二、清军入关 279

三、八旗制度 279

四、绿营 279

五、扬州十日 280

六、嘉定三屠 280

七、鸦片战争 280

八、清帝退位 281

第二节 外交政策 281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281

二、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82

三、平定三藩 282

四、多伦会盟 282

五、大小和卓叛乱 283

第三节 政治经济 283

一、南书房 283

二、军机处 283

三、《大清律例》 284

四、摊丁入庙 284

五、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284

六、怀柔政策 285

七、闭关锁国 285

八、总理衙门 285

九、洋务运动 286

十、公车上书 286

十一、戊戌变法 286

第四节 学派著作 287

一、文字狱 287

二、《古今图书集成》 287

三、《四库全书》 287

四、乾嘉学派 288

五、《天演论》 288

六、《海国图志》 289

七、曾国藩《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289

八、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289

第五节 文学戏剧 290

一、诗词 290

二、散文 293

三、小说 295

四、戏剧 299

五、徽班进京和京剧形成 302

第六节 科学技术 303

一、《医宗金鉴》 303

二、王清任《医林改错》 304

三、王锡阐《晓庵新法》 304

四、梅文鼎 305

五、明安图《割圆密率捷法》四卷 305

六、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306

七、《奇器图说》 306

八、南怀仁 307

第七节 艺术珍品 308

一、朱耷《瓶菊图》 308

二、郑燮《竹石图》轴 309

三、清乾隆唐窑白地墨彩诗文笔筒 309

四、乾隆剔红枫叶秋虫图盒 310

五、苍龙教子带钩 310

六、内壶画 310

七、杨柳青年画 311

八、天津泥人张 311

九、清康熙“松花江石桃式砚” 311

第八节 遗迹风貌 312

一、圆明园 312

二、京师同文馆 312

三、苏公塔 314

四、棠樾牌坊群 314

五、河北承德外八庙 315

六、雍和宫 316

附:《中华史纲要》 3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