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克强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10039891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基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对于我国如何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新的科技发展目标、调整现有的支行机制,从而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创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和研究。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目录

第一章 创新概述一、创新及其价值 11

(一)创新及其分类 11

(二)创新的价值 14

二、技术创新 16

(一)技术创新及其分类 16

(二)技术创新的模式 19

(三)技术创新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20

三、市场创新 23

(一)市场创新及其分类 23

(二)我国企业的市场创新现状分析 26

四、制度创新 29

(一)制度及其创新 29

(二)中西制度创新理论之比较 31

(三)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 33

(四)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运作 37

第二章 自主创新系统一、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45

(一)加强自主创新是对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  46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47

(三)加强自主创新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49

(四)自主创新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50

二、自主创新关键在“自主”,核心在“创新” 52

(一)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52

(二)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 55

三、自主创新的主体 58

(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59

(二)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61

(三)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61

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方针 62

(一)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64

(二)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68

(三)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71

(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73

第三章 国家创新体系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阐释 78

(一)“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78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81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 83

二、中西国家创新体系之比较 86

(一)美国:最完善健全的国家创新体系 86

(二)日本:技术立国的典范 87

(三)韩国:政府主导的国家创新体系 89

(四)印度:以点带面的国家创新体系 90

(五)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91

三、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构 92

(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法论意义 92

(二)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 94

(三)合理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97

第四章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一、历史回顾: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历程 108

(一)中国创新系统(上):1949年—1977年 108

(二)中国创新系统(下):1978年—现在 116

二、艰苦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实践之路 127

(一)“三大工程”: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里程碑 127

(二)实例剖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成功范例 131

第五章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现状分析一、创新机制缺乏活力 139

(一)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确立 139

(二)创新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撑,创新乏力 141

(三)创新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还很薄弱 143

(四)技术创新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149

二、创新主体角色模糊 153

(一)创新主体的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水平低 153

(二)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脱节 154

(三)高等院校的创新作用未能彰显 156

(四)科技体制改革需要新的思路 157

三、创新环境不够宽松 158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迟缓 158

(二)人事制度改革不深入 163

(三)风险投资基金尚未建立起来 165

四、创新体系尚待完善 168

(一)科技与经济两方面相互脱节 168

(二)创新项目不能向市场转化 170

(三)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强 172

(四)国际科技合作有待深化 174

(五)国家创新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175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路径选择一、培育企业成为技术自主创新主体 178

(一)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利益的主体 179

(二)加快产学研相结合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市场的主体 179

(三)推进技术创新工程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的主体 181

(四)强化国家财政、税收和信贷金融政策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风险投资的主体 183

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88

(一)发展教育: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188

(二)锐意改革: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191

(三)搭建平台:培育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 194

(四)创新思维:激发创新人才的知识潜能 196

三、转变政府职能 创造良好环境 203

(一)协调服务:做到分工合理,步调一致,政策统一 204

(二)明确关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确立企业创新地位  205

(三)积极推进: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206

(四)融洽气氛:创造国际科技与交流的良好环境,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210

四、发展创新网络 211

(一)实施工程: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发展和完善 211

(二)完善网络:加强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 214

(三)健全服务: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使他们发挥更大作用  217

参考文献 220

后记 2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