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旱区农业
中国旱区农业

中国旱区农业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立祥,王龙昌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4558658
  • 页数:6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中国旱区农业的划分、各干旱地区的特点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不同干旱地区治理策略。
《中国旱区农业》目录

上篇 中国旱区农业概况 3

第一章 中国旱区与旱区农业概述 3

第一节 旱区与旱区农业的基本概念 3

一、干旱的概念与分类 3

二、旱区的概念 7

三、旱区农业的概念 8

第二节 中国旱区农业类型分区 10

一、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 10

二、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 12

第三节 中国旱区农业类型分区方案 13

一、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方案 14

二、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方案 17

第四节 中国旱区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23

一、旱区种植业的地位和作用 23

二、旱区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 26

三、旱区林果业的地位和作用 27

四、旱区特色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27

参考文献 28

第二章 中国旱区农业气候资源 29

第一节 辐射资源 29

一、辐射资源的区域分布 29

二、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30

第二节 热量资源 32

一、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 32

二、热量资源的季节分配 35

三、热量资源的年际变化 38

第三节 水分资源 44

一、降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44

二、降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46

三、降水资源的年际变化 50

参考文献 56

第三章 中国各类型旱区气候特征及干旱规律 57

第一节 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特征及干旱规律 58

一、内蒙古高原干旱 58

二、黄土高原干旱 59

三、新疆内陆干旱 59

四、青藏高原干旱 60

第二节 半湿润易旱地区气候特征及干旱规律 61

一、东北地区干旱 61

二、华北地区干旱 61

第三节 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气候特征及干旱规律 62

一、长江流域地区干旱 62

二、华南地区干旱 64

三、西南地区干旱 65

第四节 全球变化背景下各类型干旱区气候的可能变化 66

一、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66

二、未来农业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的可能变化 68

三、发展中的农业干旱及应对 70

参考文献 71

第四章 中国旱区土地和土壤资源 72

第一节 中国旱区土地资源 72

一、旱区土地资源类型与分布特点 72

二、旱区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评价 73

三、旱区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 79

第二节 中国旱区土壤资源 80

一、旱区土壤分布 80

二、旱区主要土壤的性状特征及其评价 82

第三节 中国旱区土地资源利用 85

一、中国旱区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85

二、中国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措施 87

参考文献 89

第五章 中国旱区水资源 90

第一节 中国旱区水资源基本特点 91

一、大气降水资源 91

二、地表水资源 94

三、地下水资源 95

四、水资源总量 96

第二节 中国旱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97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98

二、旱区农业面临的主要水问题 99

第三节 中国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01

一、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 102

二、加强水资源利用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科学配水 102

三、充分利用降水资源 103

四、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水源环境 103

五、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水种植制度 103

六、杜绝水环境污染,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104

参考文献 104

第六章 中国旱区农业生物资源 105

第一节 农作物资源 105

一、中国旱区农作物种质资源 105

二、中国旱区农作物生产概况 106

三、中国旱区主要农作物资源 108

第二节 森林资源 110

一、中国旱区主要林区森林资源 111

二、中国旱区森林资源特点及评价 114

第三节 草地资源 116

一、旱区主要草地资源类型 116

二、旱区草地资源评价 119

第四节 农业动物资源 120

一、旱区主要农业动物资源 120

二、旱区农业动物资源流失与保护 122

第五节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124

一、中国旱区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问题 124

二、中国旱区农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124

参考文献 126

第七章 中国旱区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127

第一节 旱区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现状及国家大政方针 127

一、旱区农业发展状况 127

二、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28

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31

第二节 旱区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生产条件改善 134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 134

二、农用化学物质投入 136

三、农田水利建设 137

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137

第三节 旱区农村教育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139

一、旱区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 139

二、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改善 141

三、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与推广 142

第四节 我国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与技术途径 142

一、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142

二、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途径 144

参考文献 146

第八章 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概况 147

第一节 中国旱区农业的特点 147

一、旱区农业的优势 147

二、旱区农业的主要问题 149

第二节 旱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51

一、旱区农业科技的传统经验 151

二、国外旱区现代农业技术的经验 154

三、中国旱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现状与成就 157

第三节 旱区农业技术发展展望 162

一、旱区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建立 162

二、旱区农业的设施化 162

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旱区农业中的应用 163

四、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 164

五、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165

参考文献 165

中篇 中国旱区农业综论 169

第九章 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 169

第一节 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测算 169

一、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概况 169

二、水分生产潜力的田区研究 170

三、作物的高产记录值 172

四、水分生产潜力的概算模式 173

第二节 旱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产潜力 178

一、冬小麦的生产潜力 178

二、春小麦的生产潜力 179

三、旱区主要作物水分生产潜力的比较 180

第三节 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 181

一、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制约因素 182

二、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主要途径 184

三、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前景 187

参考文献 190

第十章 旱区农田水分管理 191

第一节 旱区农田水分管理的基本原理 191

一、最大限度增加土壤贮水 191

二、减少土壤水分的非目标性输出 192

三、非耕地径流的富集叠加 192

四、生物节水 193

五、结构和产业节水 193

六、作物对适度缺水的反应 194

第二节 旱区农田水分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 194

一、旱地农田微集水种植高效用水技术 194

二、化学抗旱节水技术 201

三、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技术 202

四、节水型农作制度 202

五、节水灌溉技术 203

第三节 集水补灌区非耕地径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 206

一、非耕地径流补灌的关键技术 206

二、非耕地径流补灌效益分析 210

参考文献 212

第十一章 旱区农田土壤管理 213

第一节 旱区农田土壤管理目标 213

一、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213

二、建立和开发“土壤水库” 213

三、改善农田土壤质量 214

第二节 旱区农田土壤耕作体系与发展 214

一、旱区的传统耕作技术 214

二、可持续的旱区土壤管理模式——保护性耕作 218

第三节 旱区农田土壤培肥与施肥 221

一、旱区农田土壤培肥的基本原则 221

二、旱地长期施肥的水分和产量效益 224

第四节 提高旱区土地生产力的关键技术 227

一、旱地土壤结构改良技术 227

二、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 229

三、水肥协同调控技术 231

四、农田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232

参考文献 233

第十二章 旱区作物生产系统管理 235

第一节 旱区小麦生产管理 235

一、旱区小麦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 235

二、旱区小麦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 236

第二节 旱区玉米生产管理 241

一、旱区玉米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 241

二、旱区玉米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 243

第三节 旱区豆类生产管理 245

一、旱区豆类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 246

二、旱区豆类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 247

第四节 旱区薯类作物生产管理 249

一、薯类作物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 249

二、薯类作物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 250

第五节 旱区牧草生产管理 252

一、牧草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 252

二、牧草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 253

参考文献 254

第十三章 旱区种植制度与种植体制 256

第一节 旱区作物生态适应性 256

一、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256

二、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257

三、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257

四、旱区作物结构变化 258

第二节 旱区种植模式 259

一、旱区种植模式类型 259

二、南方旱地种植制度现状 260

三、北方旱地种植制度现状 261

四、旱区节水高效种植模式 262

第三节 旱区种植体制 267

一、旱区种植体制的类型及其水分利用特征 267

二、旱区节水高效种植体制 269

参考文献 272

第十四章 旱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 273

第一节 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 273

一、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73

二、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276

三、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 279

第二节 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原理与机制 280

一、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原理 281

二、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282

第三节 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 282

一、旱区农业的环境调控 283

二、旱区农业的系统结构调控 286

三、旱区农业的资源利用调控 288

四、旱区农业的效益调控 288

五、旱区农业的社会间接调控 291

参考文献 292

第十五章 旱区林果业与农林复合模式 293

第一节 旱区林果业的地位和作用 293

一、发展林业是防止旱区土地退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293

二、林业在旱区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94

三、特色经济林将成为旱区的经济支柱 294

四、农林复合系统在旱区生态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295

第二节 旱区林果业的布局与发展现状 295

一、我国旱区经济林资源概况 295

二、我国旱区林果业布局 296

三、旱区林果业发展概况 298

第三节 旱区农林复合制度及其模式 302

一、农林复合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302

二、农林复合系统建设的原则 302

三、旱区农林复合系统的优势 303

四、旱区主要农林复合模式 304

第四节 旱区林果业发展对策 310

一、加强规划研究 310

二、遵循生态学原理,优化设计模式 311

三、优先保障粮食生产 311

四、加强技术创新 311

五、加强林果业生产管理,更新观念 311

六、加强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品牌意识 311

七、加强科技培训,做好示范和推广 311

参考文献 312

第十六章 旱区草业生产 313

第一节 旱区草业的功能与地位 314

一、旱区草业是多功能、多层次、多效益、综合开发利用的现代化产业 314

二、草业的基础性地位 315

第二节 旱区草业发展现状 316

一、旱区草地资源概况 316

二、旱区草地利用现状 317

三、中国旱区草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322

第三节 发展旱区草业的战略思路 323

一、旱区草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323

二、旱区草业发展对策 327

参考文献 329

第十七章 旱区畜牧业 330

第一节 旱区——我国畜牧业重要生产基地 331

一、我国旱区畜牧业发展的意义 331

二、我国旱区畜牧业发展的成就 331

第二节 富有旱区特色的优势畜牧业 333

一、东北平原区 333

二、蒙新区 333

三、黄土高原区 335

四、青藏高原区 335

五、黄淮海平原区 336

六、南方季节性旱区 337

第三节 强劲发展的旱区品牌畜牧业 339

一、旱区乳制品加工业 339

二、旱区肉类加工业 340

三、旱区饲料加工业 340

四、旱区毛纺加工业 340

第四节 旱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341

一、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宏观管理 341

二、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 341

三、明确目标任务,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341

四、改善畜牧业基础条件,发展生态畜牧业 342

五、优化畜群结构,加强品种改良力度 342

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经营的综合效益 343

参考文献 343

第十八章 旱区农业结构体系及调整 344

第一节 旱区农业结构基本格局辨析 345

一、旱区农业结构概况 345

二、旱区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45

第二节 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346

一、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理 346

二、旱区农业结构的基本定位 348

三、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348

第三节 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模式 350

一、干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351

二、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353

三、半干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354

四、半湿润偏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356

五、半湿润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357

六、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358

第四节 旱区特色农业及其开发 361

一、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及必要性 361

二、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62

三、旱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362

四、加快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365

参考文献 366

第十九章 旱区农业气象灾害及对策 367

第一节 降水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 367

一、干旱灾害 367

二、涝灾 372

三、冰雹 373

第二节 温度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 375

一、低温冷害 375

二、冻害 376

三、霜冻 378

四、高温热害 380

第三节 风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 381

一、大风 381

二、台风 382

三、风沙和沙漠化 383

四、干热风 384

第四节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385

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85

二、提高植物的抗灾能力 386

三、调整农业结构 388

参考文献 389

第二十章 旱区粮食生产与我国粮食安全 390

第一节 近半个世纪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390

一、成效显著 390

二、保障有力 392

三、任重道远 394

第二节 我国旱区粮食生产潜力 395

一、生产潜力的层次及内涵 395

二、我国旱区的粮食生产力 396

第三节 旱区——我国粮食主产区 400

一、旱区的粮食占全国的份额不断攀升 400

二、旱区较高的粮食自给水平和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 403

三、旱区改变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格局 406

第四节 旱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07

一、干旱趋势与我国水危机 407

二、“北粮南运”“南水北调”与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辨识 408

三、旱区粮食水分生产力开发的技术途径 409

参考文献 411

第二十一章 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413

第一节 我国旱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及治理成效 414

一、恶化中的我国旱区生态环境 414

二、近半个世纪治理的成效 417

第二节 我国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重点 421

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内涵 421

二、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类型 422

三、旱区环境生态恢复工程 423

四、湿地保护 424

五、沃土培育 425

第三节 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策略和技术 426

一、恢复退化农业生态环境的战略对策 426

二、旱区退化农业生态环境恢复技术 427

参考文献 429

下篇 中国旱区农业区域发展 433

第二十二章 西北内陆干旱绿洲灌溉农业区 433

第一节 西北内陆干旱区绿洲主要类型、分布及规模 433

一、主要类型 434

二、绿洲分布 434

三、西北地区的农业绿洲规模 435

第二节 特有的生态环境——绿洲形成的条件 435

一、闭锁的区位,干旱的环境条件 435

二、稀缺的降水,稳定的水源条件 435

三、内陆的气候,丰足的光、热条件 436

四、平坦的地貌,宜农的土壤 437

五、独特的结构,绝好的系统 437

第三节 西北内陆干旱绿洲农业区自然资源及特征 437

一、远不足绿洲需要的降水资源 437

二、固态水库——绿洲赖以存在的冰川融水资源 437

三、优势凸显的绿洲光热资源 438

四、广袤的土地资源和相宜的绿洲农耕土壤 438

五、生物种群多样性与众多的特色农业产品资源 439

第四节 西北内陆干旱绿洲农业区的特色产业 440

一、突飞猛进的棉产业 440

二、传统优势的瓜果业 441

三、极富市场竞争力的啤酒花 443

四、趋利避害的甜菜种植业 444

五、方兴未艾的绿洲制种业 444

第五节 西北内陆干旱绿洲区的农作技术 445

一、“早、密、矮、膜”田间种植技术 445

二、高效节水技术 445

三、设施农业技术 446

四、多熟种植技术 447

五、精确农业技术 447

第六节 西北内陆干旱区农业绿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447

一、西北内陆干旱区农业绿洲发展中的环境障碍 448

二、确立与水资源存在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绿洲发展的“水”途径 449

参考文献 451

第二十三章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 452

第一节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生态环境特征 453

一、干旱少雨的气候资源 453

二、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 454

三、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 455

四、多种灾害交错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456

五、土壤瘠薄,耕作粗放,产量低下 456

第二节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57

一、旱作农业在黄土高原的优势和重要性 457

二、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 458

三、黄土高原农业发展障碍因素 458

第三节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开发策略 460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 460

二、坚持农林草牧综合发展,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生产结构 462

三、推行集约高效旱作农业技术 463

四、积极发展节水灌溉与集水农业 464

五、强化特色农产品开发与农业产业化 467

参考文献 469

第二十四章 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旱作农业区 470

第一节 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旱作农业区概况 471

一、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旱作农业区资源特征 471

二、内蒙古高原旱区农林牧业发展概况 472

第二节 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旱作农业区的特色农业 474

一、独具特色的辣椒产业 475

二、阴山丘陵旱地的生态农业 475

三、风沙旱作区的杂粮产业 478

四、河套绿洲的优质瓜果产业 479

五、土默特平原的规模化乳业 480

六、西辽河流域的玉米产业 481

七、内蒙古东北的大豆产业 481

第三节 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481

一、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82

二、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区农业发展对策 483

参考文献 486

第二十五章 东北旱作农业区 487

第一节 东北旱作农业区的主要资源特征 488

一、东北旱作农业区的土地资源 488

二、东北旱作农业区的气候资源 488

三、东北旱作农业区的水资源 489

第二节 东北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90

一、旱作农业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和潜力 490

二、东北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 491

三、东北旱作农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492

第三节 东北旱作农业区的开发策略 494

一、加强“两个建设” 494

二、调整“三个结构” 496

三、发展“三个模式” 499

参考文献 502

第二十六章 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 503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概况 504

一、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资源特点及优势 504

二、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的生产结构 505

三、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的农业发展模式 506

第二节 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存在的问题 508

一、水、土资源短缺,质量下降 508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 509

三、农业灾害频繁 509

四、环境污染严重 509

五、粮食安全危机依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较缓 510

第三节 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的发展途径 510

一、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510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512

三、推广利用集约高效农业先进技术 515

参考文献 518

第二十七章 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 519

第一节 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农业资源特点 519

一、青藏高原基本概况 519

二、青藏高原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520

三、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分布状况 522

第二节 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农业发展现状与难点 525

一、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农业发展现状 525

二、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525

第三节 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可持续发展 527

一、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 527

二、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建立高寒地区高效农业技术体系 527

三、充分利用光能资源,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 528

四、农林牧相结合,注重高原环境保护 530

参考文献 531

第二十八章 川东丘陵山地及秦巴山区旱作农业区 532

第一节 川东丘陵山地及秦巴山区农业资源特点 533

一、农业自然资源 533

二、农业社会资源 534

第二节 川东丘陵山地及秦巴山区旱作农业现状与问题 535

一、旱作农业分区及生产现状 535

二、旱作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37

第三节 川东丘陵山地及秦巴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540

一、退耕还林与坡改梯并举,实施工程治理 540

二、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立体农业与特色农业,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 542

三、加强旱农种植技术的开发应用,确保抗旱减灾 544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走现代化农业之路 546

参考文献 546

第二十九章 西南岩溶(喀斯特)旱作农业区 548

第一节 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的资源环境特点 548

一、西南岩溶(喀斯特)地貌的现状及成因 548

二、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的农业资源特点 550

第二节 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及特点 552

一、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溯 552

二、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的传统经验 552

三、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554

四、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 555

第三节 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发展战略及技术 556

一、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发展战略 556

二、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旱农技术 561

参考文献 563

第三十章 长江中游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区 564

第一节 长江中游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区农业资源特点 565

一、农业自然资源 565

二、农业社会资源特点 566

第二节 长江中游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发展现状与难点 567

一、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568

二、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569

第三节 长江中游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 571

一、发展旱作农业的政策措施 571

二、发展旱作农业的科技措施 572

三、发展旱作农业的产业措施 574

参考文献 575

第三十一章 东南丘陵旱作农业区 576

第一节 东南丘陵旱作农业区资源与优势 577

一、气候条件优越 577

二、农业资源丰富 577

三、经济基础较好,生产水平相对较高 579

第二节 东南丘陵区旱作农业的地位与发展 579

一、地位与作用 579

二、历史与演变 582

第三节 东南丘陵区旱作农业的类型、模式与关键技术 586

一、类型与模式 586

二、关键技术 589

第四节 东南丘陵区旱作农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591

一、旱作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91

二、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593

参考文献 596

第三十二章 岭南旱作农业区 597

第一节 岭南旱作农业区资源特点 597

一、自然资源 597

二、社会经济条件 601

第二节 岭南旱作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601

一、岭南旱作区农业发展现状 602

二、岭南地区干旱气候特征 604

三、岭南旱作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605

第三节 岭南旱作区农业发展对策 606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岭南旱作农业重要性认识 606

二、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高效益作物比例 606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 607

四、增加投入,提高旱作农业生产力 608

参考文献 610

第三十三章 台湾旱作农业区 611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多样的农产品 612

一、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 612

二、极富特色的农产品 614

第二节 台湾的农业开发与现代农业发展 616

一、台湾战后农业发展历程 617

二、台湾的农业现状 618

三、台湾的现代农业 619

第三节 台湾的旱区与旱地农业技术 622

一、台湾的旱区分布 622

二、台湾旱地农业技术 623

第四节 台湾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及路径选择 625

一、台湾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25

二、台湾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626

参考文献 6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