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杰编著
  • 出 版 社: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63209867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心理学入门下一篇:宗教研究 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长期对立的根源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2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13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17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17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概念 1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8

三、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20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0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21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1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3

四、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24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5

一、空间、时间的客观性 25

二、空间、时间特性的相对性 26

三、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27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8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8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30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3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33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3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5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38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38

二、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9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 40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42

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42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43

三、发挥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 44

第四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 47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47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47

二、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49

三、事物联系的系统性 51

第二节 世界的辩证发展 54

一、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性 54

二、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 56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57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58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5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9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61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63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3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63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4

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66

第二节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7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8

二、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69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0

一、矛盾的普遍性 71

二、矛盾的特殊性 71

三、矛盾问题的精髓 73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77

第一节 质、量、度 77

一、质 77

二、量 78

三、度 79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80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1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82

三、量变和质变的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83

第三节 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85

一、量变引起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86

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86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89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89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89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90

三、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92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92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93

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4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6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96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98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01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101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01

二、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102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103

第二节 形式和内容 103

一、形式和内容的含义 103

二、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104

三、坚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105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05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06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07

三、因果联系原理的意义 109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09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0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10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的意义 112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1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1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14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原理的意义 114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16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116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 116

二、科学的可知论 117

三、能动的反映论 118

四、主体和客体 119

第二节 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21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21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23

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2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25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25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27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28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131

一、归纳和演绎 131

二、分析和综合 132

三、抽象和具体 132

四、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 133

第十章 真理 135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35

一、真理的客观性 135

二、真理的具体性 136

三、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批判 136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137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37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38

三、真理在克服谬误中发展 141

第三节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42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3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4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145

第四节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146

一、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146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7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50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5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50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 151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154

一、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根本变革 154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56

第三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58

一、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58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59

第四节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163

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163

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165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67

第一节 生产力 167

一、生产力及其构成 167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70

三、生产力的物质性 172

第二节 生产关系 172

一、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172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175

三、科学管理与生产关系 177

第三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78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78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80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意义 182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84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84

一、经济基础 184

二、上层建筑 186

三、社会形态 187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90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190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93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193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194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194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96

三、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199

第十四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0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0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01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04

三、阶级分析方法 207

第二节 国家 208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09

二、国家的职能 210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11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12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12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13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14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215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16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17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219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22

第一节 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222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22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24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225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26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226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27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230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30

二、道德 231

三、艺术 232

四、宗教 233

五、科学 235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37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37

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237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239

三、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作用的差别 241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43

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的作用 243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44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246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 250

一、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250

二、坚持群众路线 252

第十七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254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 254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254

二、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55

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56

第二节 人类的解放 259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 259

二、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262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64

第三节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265

一、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265

二、人的价值 267

三、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70

主要参考书目 27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