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分工、集聚与增长
分工、集聚与增长

分工、集聚与增长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琦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00060684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对分工、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分工、集聚与增长》目录

第一章 分工与集聚 1

第一节 分工与专业化的演进 1

一、劳动分工与技术专业化 2

二、地域分工与地方专业化 6

三、产业内分工与产品专业化 11

四、价值链分工与垂直专业化 15

第二节 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集聚 18

一、分工与集聚理论史上的共同困境 18

二、集聚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 21

三、分工与集聚的纽带——报酬递增与外部性 24

第三节 集聚与分工利益的实现 27

一、分工与市场范围 27

二、集聚是分工利益的空间实现 29

三、集聚与分工的相互促进 33

第四节 分工与集聚的实践:论资源空间配置观 36

一、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理念 36

二、中国地域分工与资源空间配置的历史溯源 39

三、生产要素为什么向沿海地区集聚? 43

四、资源空间配置的科学发展观 48

第二章 外部性与集聚 53

第一节 金融外部性与集聚 53

一、要素流动效应 54

二、垂直关联效应 57

三、资本创造效应 59

第二节 技术外部性与集聚 61

一、两种技术外部性 61

二、技术外部性与集聚的互动 63

三、理论难点与最新进展 65

第三节 小结 70

第三章 知识溢出与集聚 73

第一节 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 73

一、知识生产函数 73

二、知识溢出及其分类 75

第二节 知识溢出的机制 77

一、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 78

二、熟练劳动力流动与知识溢出 79

三、企业家决策与知识溢出 82

四、进一步的研究:大学的知识溢出 85

五、一个经验检验 87

第三节 知识溢出的测度 89

一、技术流量法 89

二、成本函数法 91

三、生产函数法 92

四、用专利引用数作为替代变量 94

第四节 知识关联:学习的地理 96

一、知识生产地在哪里? 97

二、知识转移与学习型区域 99

三、知识积累与外部效应 106

第五节 知识异质性和集聚理论的微观基础 110

一、水平知识差异、创新与集聚规模 111

二、垂直知识差异、创新与集聚层级 119

三、集聚和创新的经验证据 122

第四章 贸易、本地市场效应与集聚 127

第一节 HME的基本理论模型 128

一、理论背景 128

二、基本框架 130

第二节 HME的理论发展 132

一、放宽假设条件的HME理论 133

二、HME与贸易成本 139

三、多国经济模型和HME理论 143

四、本地市场效应的福利含义 145

第三节 本地市场效应的实证检验 147

一、检验经典的本地市场效应 148

二、检验修正的本地市场效应 150

第五章 集聚与增长 158

第一节 增长中的地理因素 158

一、地理影响增长 158

二、增长影响地理 161

三、集聚与增长相伴随 163

第二节 要素流动模型 165

一、资本要素流动 166

二、劳动要素流动 175

第三节 垂直关联模型 183

一、直接垂直关联 184

二、间接垂直关联 192

第四节 国外经验证据 199

一、美国的经验证据 199

二、欧洲的经验证据 204

第五节 中国的经验证据(1985—2005年) 207

一、集聚与增长的统计描述 208

二、集聚与增长的计量检验 214

三、主要结论 221

四、几点启示 223

附录 227

第六章 集聚与收入不平等 229

第一节 空间工资结构的理论考察 230

一、CP模型中的工资结构 230

二、工资结构的扩展考察 235

第二节 空间收入差异的经验考察 241

一、空间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 241

二、经验证据 245

第三节 基本结论 253

第七章 集聚与经济政策 256

第一节 集聚的政策含义与社会意愿解 256

一、空间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256

二、最优集聚理论 263

第二节 空间经济政策 272

一、贸易政策 273

二、区域基础设施政策 283

三、财政政策 287

第三节 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 293

一、文献回顾 294

二、理论模型 297

三、数值模拟 309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对中国“市管县”行政体制的思考 314

附录A 321

附录B 322

附录C 324

第八章 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及其国际比较 326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的分工状况 327

一、区域分工指数 327

二、区位基尼系数 340

三、各省市地方化优势产业及其变化 342

第二节 国际比较 344

一、美国的经验 345

二、中美区域分工的比较分析 350

第三节 两大经济圈的内部分工 356

一、中国省际合作——泛珠三角内部分工 356

二、中国城际合作——长三角内部分工 363

三、区域合作与分工层级 373

附录 389

参考文献 399

后记 4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