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长三角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目标现状路径
长三角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目标现状路径

长三角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目标现状路径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根兴,陈辉等编著
  • 出 版 社: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5000690
  • 页数:2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日新月异的长三角为研究背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国内环境,围绕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的需要,将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作为全书研究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长三角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长三角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评估与分析,创新政策的协调与完善,企业间创新联动机制建立与完善,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投融资体制和创新成果市场化风险控制机制,创新的人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区域性协调机制,以及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实现途径等。
《长三角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目标现状路径》目录

长三角自主创新——在技术之外的难题(代前言) 1

第一章 区域创新理论体系研究 1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内涵 1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背景及成立前提条件 1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分类 3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6

(四)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及运行机制 8

(五)政府和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11

(六)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研究展望 12

二、区域创新能力理论 13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13

(二)区域创新能力构成与研究模型 16

(三)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8

(四)区域创新能力测评研究 23

(五)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32

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33

(一)美国(硅谷)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33

(二)印度班加罗尔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35

(三)加拿大(安大略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37

(四)日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38

(五)欧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39

第二章 长三角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评估与分析 42

一、长三角创新环境能力 43

(一)基础设施 43

(二)市场需求 44

(三)劳动者素质 45

(四)金融环境 46

(五)创业水平 46

二、长三角知识创造能力 47

(一)研究开发投入 48

(二)研究开发产出 48

(三)过程管理水平 48

三、长三角知识获取能力 49

(一)科技合作 49

(二)技术转移 50

(三)外商直接投资(FDI) 50

四、长三角企业创新能力 51

(一)研究开发能力 51

(二)设计能力 51

(三)生产制造能力 51

(四)创新产出能力 52

五、长三角创新的经济效益 53

(一)宏观经济状况 53

(二)产业结构优化度 53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 54

(四)居民收入水平 54

(五)就业水平 54

六、长三角自主创新总体水平的国内比较 55

(一)各区域创新能力排序 55

(二)区域创新能力排序情况简述 57

(三)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因素分析 59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69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69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选择依据 69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 72

(三)区域创新活动关系互动 74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75

(一)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 75

(二)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76

三、以创新政策的协调为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 77

(一)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协调的要求 77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政策协调的目标 79

(三)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协调的建议 81

四、以重点技术联动开发为主要的内容 83

(一)重点技术的联动开发是形成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载体 83

(二)长三角区域联动开发的重点技术内容 84

(三)推进长三角区域重点技术联动的建议 88

五、以建立高度共享的资源平台为基本框架 89

(一)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平台建设目标 89

(二)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资源共享的途径思考 90

六、以形成发达的创新配套市场为关键目标 93

(一)进一步完善区域人才市场 93

(二)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94

(三)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技术市场联动发展 96

第四章 长三角自主创新政策概览 99

一、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自主创新政策概要 99

(一)战略目标 99

(二)主攻方向 101

(三)创新体系建设 102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苏州市、杭州市自主创新政策概要 106

(一)浦东新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的决定 106

(二)苏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政策意见 107

(三)杭州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 111

三、上海市闵行区、苏州市相城区、杭州市萧山区自主创新政策概要 112

(一)上海市闵行区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实施意见 112

(二)苏州市相城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政策意见 115

(三)杭州市萧山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 117

第五章 长三角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机制的完善 122

一、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对长三角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影响 122

(一)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资源及整合共享机制 122

(二)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建设长三角自主创新体系的必由之路 128

二、长三角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难点分析 132

(一)长三角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存在的问题 132

(二)长三角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难点问题 135

三、完善长三角创新资源共享的条件与途径 138

(一)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制度保障条件 138

(二)进一步培育与发展中介机构,为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创造条件 140

(三)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推动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 143

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创新的人才机制 147

一、长三角人才建设为区域创新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147

(一)长三角科技人才资源集中 147

(二)长三角集聚大量的海外人才 148

(三)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 148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中人才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50

(一)长三角人才自由流动存在的障碍 150

(二)激励人才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障碍 153

(三)高技能人才的缺乏成为人才结构失衡突出问题 154

三、完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人才机制对策建议 156

(一)构建长三角有效的国际化人才集聚机制 157

(二)构建长三角人才资源配置和共享机制 159

(三)注重人才能力建设,构建长三角教育培训开发体系 163

(四)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强化市场配置 169

(五)完善人才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171

第七章 长三角区域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和创新成果市场化风险控制机制 173

一、对当前长三角区域创新的投融资体制评价 173

(一)长三角区域创新亟待投融资体系的完善 173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投融资现状分析 174

(三)长三角区域创新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180

二、对当前长三角创新成果市场化风险控制机制的评价 186

(一)长三角地方政府开始关注创新成果市场化风险控制 187

(二)创新成果市场化的风险仍然主要由企业承担 187

三、完善与优化创新投融资体制的途径 189

(一)形成合理有效的投融资体系 189

(二)加强投融资服务机构合作 193

(三)降低创新成果市场化风险 194

第八章 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协调机制 198

一、知识产权制度是区域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性条件 198

(一)知识产权制度是自主创新的有效保障机制 198

(二)知识产权制度是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 199

(三)知识产权制度是自主创新的导向机制 200

二、知识产权区域协调机制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保障 200

(一)行政整体性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客观要求 200

(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区域协调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任务 201

(三)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机制将激发区域创新活动积极性 202

三、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 203

(一)长三角各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现状 203

(二)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04

四、长三角知识产权区域协调的难点问题 208

(一)协调的组织机构及作用 209

(二)知识产权制度对接的难点 210

(三)知识产权协同执法的问题 211

五、制定与实施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212

(一)制定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背景 212

(二)制定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意义 214

(三)制定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215

六、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制度的衔接 216

(一)以实现制度实施的每个环节对接为突破重点 217

(二)以组织机制推动制度的对接 217

七、完善长三角知识产权市场体系 218

(一)加快知识产权市场法规和政策环境建设 218

(二)完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机制 219

(三)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220

(四)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市场融合 221

第九章 自主创新政策的实践演绎 223

一、高新企业的孵化器与加速器 223

(一)厦门火炬高新区孵化科技成果 223

(二)“瞪羚企业加速器”新探索下的“西安模式” 224

二、风险投资的成功典型 227

(一)无锡市政府成为风投与尚德公司的发展 227

(二)上海杨浦区:以金融创新服务创新企业 230

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创新实践 232

(一)青岛开发区: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 232

(二)西安高新区实现龙头辐射周边不断扩散的区域带动力 233

(三)昆山经济开发区创新产业载体健全产业体系 235

(四)广州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可获资助 236

参考文献 240

后记 2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