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肇始与分流  1917-1920的新文学
肇始与分流  1917-1920的新文学

肇始与分流 1917-1920的新文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玉琴著
  • 出 版 社:广州:花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6056350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当代作者创作的文学史专著,对1917~1920新文学发生期最初几年的理论肇始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疏理和研究。
《肇始与分流 1917-1920的新文学》目录
标签:肇始 新文学

写在前面的话 1

上编 3

第一章 导论 3

一 对文学史重写的再思考 3

二1917—1920:“重写”的学理基点 8

三 相关概念与写作方法的说明 17

第二章 《新青年》与新文学 22

第一节《新青年》:一份影响深远的刊物 22

一 依仗实力:从上海迁往北京 22

二 大权独握:一份“私人”刊物 26

第二节从“新青年”到“新人” 30

一“新青年”:何种范式的人 30

二“种”的退化与“人”的重塑 32

三“新人”:人性与兽性的合一 35

第三章 陈独秀文学思想的来源 38

第一节 法国启蒙思想与文学观念 38

一 面向法国:接受与传播 38

二 面向文学:准则的由来与形成 43

第二节“进化论”与文学史观 47

一 接受“进化”:过于偏至的理论武器 47

二 解读“革命”:迂回地切入文学本体 50

三 解读“文学”:思潮意义大于文本价值 53

四 解读“通俗”:弃“神”而重“人” 56

第四章 彷徨与抉择 59

第一节 奠基期的理论分歧与选择 59

一1917—1920:理论的发轫、探讨及初步形成 59

二“革命”大旗下的两大“改良”派系 61

三 学术还是政治:文学改良意见的分歧 63

四 阵营的分裂: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 66

第二节 国民文学与“国民性” 70

一 创作范式:国民文学 70

二 围绕“国民性”的两种创作 73

三 最后抉择:文学大众化 77

第三节从“人的文学”到“平民文学” 81

一“富贵的人”:一种反人道主义的划分 81

二 平民与人:一个假设的价值等同 88

第五章 反思与检讨 94

第一节“人”与“非人”:本体论上的一次认识失误 94

一 悖论:个人主义与群体本位主义 94

二“人”的发现:农民与工人 98

三 误读:文学价值与“阶层” 103

第二节 对前期理论的检讨 107

一 文学革命转向政治、文化革命 107

二 文学无目的性与贵族精神 111

三 整理国故与重提易卜生主义 116

下编 123

第六章 关于“新文学” 123

第一节 诞生与发展 123

一 考证“新文学”一词 123

二 新文学、新文学史的确立 128

三 现代文学取代新文学 130

第二节 演变及特征 133

一 由朦胧、含混到明晰、确立 133

二 偏离与回归“新文学” 135

三“新”的含混中共同使用的称谓 138

第七章 放弃与皈依 143

第一节 一个最为费解的文学“符号” 143

一 依附于狭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 143

二 现实主义的发生与传播 146

三 超越文学:国家权力的构成部分 150

第二节 从西欧到苏俄:对批判现实主义的追随 152

一 关注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 152

二《小说月报》、《新青年》介绍的作家、诗人 157

第三节 皈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63

一“两代”作家的碰撞 163

二 转向:茅盾与前期创造社 165

三 犹豫与接受:鲁迅与“革命文学” 169

四 认可“唯物史观”的内在契机 172

第八章 继承与错位 176

第一节 直线奔跑的现实主义 176

一 人生与人生观改造 176

二 进化论与正确的世界观 181

三 阶级论与现实主义 186

第二节 两套不同的话语:胡风与鲁迅 191

一 胡风:独尊世界“进步文艺”传统 191

二 鲁迅:从未独尊现实主义 196

第三节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再认识 199

一 评估:“左翼”的理论体系 199

二 理论文本:现代与反现代 203

第九章 鲁迅与易卜生 211

第一节《国民公敌》与“反庸众”思想 211

一 选择《国民公敌》 211

二“少数人”与“多数派” 214

三“独异”与“庸众” 217

四 平常人·国民性·其他 220

第二节《狂人日记》与《国民公敌》 224

一1906—1909:最喜欢的作家易卜生 224

二 故事、人物及结局 227

三 从欧洲的“勇士”到中国的“狂人” 231

第十章 鲁迅与尼采 237

第一节“狂人”与“超人”:两种不同的文化喻体 237

一“狂人”:新文学中的一个“原型” 237

二“超人”思想与鲁迅的小说 240

三“狂人”:中国化的“超人” 244

第二节“摩罗”精神:新文学的起点 248

一 魏连殳:另一个“狂人”形象 248

二 求缺不求圆的美学风格 251

参考文献 255

索引 2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