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瑞,李秋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7211697
  • 页数:8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15章,第1~7章汇集自《黄帝内经》以降至明清时代对消渴病的论述,首载消渴病源流考,次则分别记述历代先贤医家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方证论治、食治、针灸治疗、导引和禁忌等;第8~15章汇集当代中医学家和中西医结合学家防治糖尿病2000余份文章之不蔓不枝的简略文摘。本书为学者架梯,登高望远,遵循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教惑,对糖尿病防治得心应手,圆机活法地实践于临证中,为达中医药学攻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而作出贡献。
《消渴病古今证治荟萃》目录

导论 1

一、前半部分 2

(一)消渴病源流考 2

(二)病因病机 2

(三)方证论治 3

(四)饮食治疗、针灸治疗、导引和禁忌 4

二、后半部分 4

(一)病因病机 5

(二)证治和方药 5

(三)临证经验和验案 6

(四)中医药治疗研究 6

(五)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 6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 7

(七)中医药治疗老年糖尿病 7

(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与相关疾病 7

第一章 消渴病源流考 9

小引 9

一、概述 11

二、关于糖尿病病名的来源和定义 12

三、关于糖尿病诊断和尿甜的记载 14

四、关于糖尿病发病原因的记载 18

(一)精神神经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19

(二)生活环境和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 19

(三)酒色与糖尿病的关系 21

(四)久服丹药与糖尿病的关系 21

五、关于糖尿病症状的记载 23

六、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记载 25

(一)皮肤并发症(皮肤感染) 25

(二)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 26

(三)眼科并发症 26

(四)泌尿系并发症 27

(五)糖尿病性下肢坏疽 27

(六)其他并发症 28

七、关于糖尿病证治的记载 28

(一)精神疗法 29

(二)饮食疗法 29

(三)体育疗法 30

(四)针灸疗法 31

(五)药物疗法 31

八、中国历代用中药治疗糖尿病病案摘要 49

(一)唐·孙思邈《千金方》记载 49

(二)宋·苏东坡《苏东坡文集》记载 49

(三)宋·朱端章《卫生家宝》记载 49

(四)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记载 50

(五)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记载 50

(六)明·楼英《医学纲目》记载 51

(七)明·薛己《薛己医案》记载 51

(八)明·江瓘《名医类案》记载 52

(九)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记载 52

(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52

(十一)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记载 52

(十二)八味丸治消渴 53

(十三)缫丝汤治消渴 53

(十四)治消渴病秘方 53

九、关于消渴病预后预防和患者教育的记载 54

(一)预后 54

(二)预防 54

(三)患者教育 56

十、其他文献中有关消渴病的记载 56

十一、结语 58

第二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病因病机 60

一、《素问》 60

(一)通评虚实论 60

(二)气厥论 60

(三)刺热 60

(四)阴阳别论 60

(五)风论 61

(六)奇病论 61

(七)至真要大论 61

(八)气交变大论 61

二、《灵枢》 61

(一)五变 61

(二)本脏 62

(三)师传 62

(四)邪气脏腑病形 62

(五)五味论 62

三、《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63

(一)消渴篇 63

(二)血痺篇 63

(三)肺痿篇 63

(四)痰饮篇 63

(五)水气篇 63

(六)黄疸篇 64

(七)惊悸篇 64

(八)呕吐篇 64

四、《脉诀·脉忌》晋·王叔和 65

五、《小品方》晋·陈延之 65

六、《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隋·巢元方 65

(一)渴利后损候 65

(二)内消候 65

(三)强中候 65

七、《古今录验方·消渴论》隋唐·甄权 65

八、《千金方·消渴》唐·孙思邈 67

九、《食医心鉴》唐·昝殷 68

十、《太平圣惠方·三消论》宋·王怀隐 68

十一、《神巧万全方·三消方论》宋·刘元宾 69

十二、《活人书·伤寒渴证》宋·朱肱 70

十三、《圣济总录·三消统论》宋徽宗赵佶 敕编 70

十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 71

(一)消渴叙论 71

(二)三消脉证 71

(三)料简 71

十五、《简易方论·消渴》宋·黎民寿 72

十六、《仁斋直指方·消渴论》宋·杨士瀛 72

十七、《严氏济生方·消渴论治》宋·严用和 73

十八、《伤寒明理论·伤寒渴证》金·成无己 74

十九、《河间六书》金·刘完素 75

(一)消渴 75

(二)三消论 76

二十、《宣明论方·燥门消渴论》金·刘完素 83

二十一、《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金·张从正 84

二十二、《治病百法·消渴》金·邵氏刊本(邵柏崖) 87

二十三、《活法机要·消渴证》金·张洁古 87

二十四、《东垣十书》金·李杲 原撰元·罗天益编 88

(一)消渴论 88

(二)辨内外伤 89

(三)治法 89

二十五、《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89

(一)辨六经渴 89

(二)主胜客则逆 90

二十六、《丹溪心法·消渴证治》元·朱震亨 90

二十七、《澹寮方·消渴》元·释继洪 91

二十八、《医方集成·消渴》元·孙允贤 93

二十九、《永类铃方·杂病消渴》元·李仲南 李永贤 94

三十、《玉机微义·消渴》明·徐用诚 撰 刘纯 续增 95

(一)诸经论消渴脉证所因 95

(二)论消渴为三焦受病 95

(三)论消中三证之异 96

(四)论三消之疾燥热胜阴 96

(五)论治消渴大法 97

三十一、《证治要诀·消渴》明·戴思恭 97

三十二、《医学纲目·消渴》明·楼英 99

三十三、《医学入门·消渴》明·李梴 99

三十四、《医贯·消渴论》明·赵献可 101

三十五、《景岳全书》明·张介宾 103

(一)论证 103

(二)论治 104

三十六、《医门法律》清·喻昌 106

(一)消渴论 106

(二)续论 107

(三)律五条 110

三十七、《石室秘录·消渴证治》清·陈士铎 111

三十八、《拔萃方·消渴证》清·恬素氏 112

第三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方证论治 113

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汉·张仲景 113

二、《肘后方·治消渴小便多太数方》晋·葛洪 114

三、《小品方·疗消渴方》晋·陈延之 117

四、《古今录验方·消渴论及疗之方》隋唐·甄权 118

五、《千金方·消渴》唐·孙思邈 121

六、《千金月令》唐·孙思邈 129

七、《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 130

(一)治消渴诸方 130

(二)治消中诸方 135

(三)治消肾诸方 137

(四)治消肾小便白浊诸方 141

(五)治消渴烦躁诸方 142

(六)治消渴口舌干燥诸方 145

(七)治消渴饮水过度诸方 147

(八)治消渴饮水腹胀诸方 149

(九)治热渴诸方 151

(十)治暴渴诸方 153

(十一)治渴利成痈疽诸方 155

(十二)治渴利后发疮诸方 156

(十三)治消渴后成水病诸方 158

(十四)治大渴后虚乏诸方 159

八、《琐碎录·消渴》宋·温革 161

九、《神巧万全方》宋·刘元宾 161

十、《圣济总录》宋徽宗赵佶 敕编 162

(一)消渴 162

(二)消渴烦躁 169

(三)消渴口舌干燥 172

(四)消渴腹胀 175

(五)消渴后虚乏 177

(六)消渴小便白浊 179

十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三消治法》宋·陈言 180

十二、《是斋百一选方·消渴》宋·王璆 185

十三、《简易方》宋·王硕 186

十四、《仁斋直指方·消渴证治》宋·杨士瀛 189

十五、《朱氏集验方·消渴》宋·朱佐 192

十六、《严氏济生方·消渴》宋·严用和 193

十七、《管见大全良方·消渴证治》宋·陈自明 194

十八、《宣明论方·消渴》金·刘完素 195

十九、《儒门事亲·刘河间先生三消论》金·张从正 196

二十、《东垣试效方·消渴》金·李杲 198

二十一、《兰室秘藏·消渴》金·李杲 201

二十二、《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202

(一)消渴治法 202

(二)辨六经渴并治法 203

(三)胆瘅治验 203

二十三、《金匮钩玄·消渴》元·朱震亨 204

二十四、《澹寮方·消渴》元·释继洪 204

二十五、《医方大成·消渴》元·孙允贤 205

二十六、《永类铃方·杂病消渴》元·李仲南 李永贤 206

二十七、《世医得效方·消渴》元·危亦林 207

(一)肺消 207

(二)脾消 208

(三)肾消 209

(四)其他消渴 211

二十八、《澹轩方·消渴》元·作者不详 215

二十九、《医林方》元·作者不详 216

三十、《袖珍方·消渴》明·王永辅 216

三十一、《玉机微义·消渴》明·徐用诚 撰 刘纯 续增 217

(一)治热之剂 217

(二)治燥之剂 218

(三)清气之剂 219

(四)滋阴之剂 219

(五)清气滋阴之剂 220

(六)杂方 221

三十二、《卫生易简方·消渴》明·胡濙 221

三十三、《普济方·消渴门》明·朱橚等 222

(一)辨六经渴病并治 222

(二)消渴 232

(三)消中 243

(四)消肾 248

(五)消渴烦躁 253

(六)肺消 257

(七)膈消 257

(八)消渴口舌干燥 259

(九)虚热渴 263

(十)胃热渴 267

(十一)暴渴 268

(十二)久渴 270

(十三)消渴饮水过度 272

(十四)消渴饮水腹胀 277

(十五)渴利 278

(十六)消肾小便白浊 281

(十七)消渴后成水病 286

(十八)消渴后虚乏 287

(十九)渴利后成痈疽 289

(二十)渴利后发疮 291

三十四、《拔粹方·消渴》清·恬素氏 292

三十五、《经验良方·消渴》清·沈翔亭 293

三十六、《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消渴》清·陈梦雷等 293

(一)治疗消渴方证论 293

(二)单方 301

三十七、《经验秘方》清·作者不详 307

三十八、《急救仙方》清·作者不详 307

三十九、《大全本草》年代作者不详 308

四十、《助道方·治肾虚消渴病》年代作者不详 310

第四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饮食治疗 311

一、《肘后方》晋·葛洪 311

二、《小品方》晋·陈延之 312

三、《古今录验方》隋唐·甄权 312

四、《海上仙方》唐·孙思邈 313

五、《千金方》唐·孙思邈 313

六、《食医心鉴》唐·昝殷 313

七、《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 314

八、《圣济总录》宋徽宗赵佶 敕编 316

九、《寿亲养老新书》宋·陈直 317

十、《仁斋直指方》宋·杨士瀛 317

十一、《普济方》明·朱橚等 318

十二、《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陈梦雷等 323

十三、《必用全书》年代作者不详 326

第五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针灸治疗 328

一、《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 328

二、《肘后方》晋·葛洪 328

三、《小品方》晋·陈延之 328

四、《千金方》唐·孙思邈 329

五、《袖珍方》明·王永辅 330

六、《医学纲目》明·楼英 330

第六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导引 331

一、《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 331

二、《保生要录》宋·蒲虔贯 331

第七章 历代医家论消渴病禁忌 333

一、《小品方》晋·陈延之 333

二、《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 333

三、《千金方》唐·孙思邈 333

四、《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 333

五、《大全本草》年代作者不详 334

六、《备预百要方》年代作者不详 334

第八章 当代医者论糖尿病病因病机 335

第九章 当代医者论糖尿病证治和方药 347

第十章 当代医者治疗糖尿病经验和验案 462

第十一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 470

一、概述 470

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与特色 471

(一)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 471

(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特色 474

三、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476

四、糖尿病的中医诊疗 478

(一)定义 478

(二)临床表现 479

(三)处理原则 479

五、单味中药对血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488

(一)实验动物研究 488

(二)降血糖活性成分研究 491

(三)机制研究 492

六、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494

七、中药的副作用及其禁忌证 499

八、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500

第十二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实验研究 501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512

第十四章 中医药治疗老年糖尿病 528

第十五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及相关疾病 539

一、周围神经病变 539

二、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眼疾 593

三、肾病变 614

四、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 688

五、心血管病变 718

六、高血压及低血压 726

七、脑血管病变及相关脑病 728

八、胃肠病变 741

九、肝胆病变 759

十、泌尿系病变 762

十一、性功能病变 767

十二、皮肤病变及泌汗异常 770

十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 775

十四、糖尿病伴耳聋 776

十五、糖尿病伴骨病变 777

十六、糖尿病伴不宁肢综合征 779

十七、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 780

十八、糖尿病合并甲亢 785

十九、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 786

二十、糖尿病酮症 787

二十一、口服降糖药失效 790

二十二、糖尿病黎明现象 793

二十三、糖耐量异常及代谢综合征 794

跋 800

参考文献 8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