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百玲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119765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著作,特别是相关笔记的研究,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观,在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现实论述了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目录
标签:交往 研究

导论: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晚年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观 1

一、缘起 1

二、现状 3

三、问题 7

四、方法与意义 10

第一章 “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中的交往思想 14

第一节 交往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动力之一——《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14

一、古代社会历史分期中的交往尺度 16

二、生存的技术:生产方式与交往手段的相互作用 19

三、家庭内部依附型的交往:家庭形式与亲属制度的变迁 20

四、独立型交往主体的萌芽:个体身份的确立与财产观念的发展 24

五、交往的社会化与社会组织的初步形成 28

六、交往的制度化与政治组织的形成 30

第二节 法律是文明社会交往的强制规范——《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33

一、古代法律关系形成的社会基础 34

二、古代法律关系演进的社会动力 40

三、古代法律关系确立的社会后果 41

第三节 原始状态下人的交往关系——《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44

一、批判拉伯克在原始婚姻家庭关系上的错误看法,指出原始家庭成员的交往关系和地位 45

二、批判拉伯克在宗教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提出宗教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46

第四节 殖民交往对传统地域交往的两重性作用——《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50

一、美洲红种人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 52

二、英属东印度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 60

三、阿尔及利亚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 70

第二章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的交往思想 75

第一节 交往思想是“跨越论”的理论前提 75

一、外部交往与内部交往促进俄国社会的现代化 77

二、“跨越论”的重要前提是与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充分交往 79

第二节 交往是实现俄国社会跨越发展的途径 83

一、交往活动打破农业公社孤立性,为“跨越”提供了必要条件 83

二、俄国革命引起的内部与外部交往是实现“跨越”的现实条件 86

第三章 《历史学笔记》中的交往思想 89

第一节 交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89

一、《历史学笔记》的主要内容 89

二、《历史学笔记》与马克思的研究计划 91

第二节 两大新的交往形式:国际战争与国际贸易 94

一、交往主体的历史变迁 94

二、交往形态的扩展 97

第三节 由交往而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 102

一、交往与古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102

二、交往与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103

三、交往与世界历史的生成 105

第四章 恩格斯晚年的交往思想 108

第一节 劳动实践与语言交往是人类和文化起源的两大动力——《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交往观 108

一、劳动是人类交往的前提 108

二、语言的产生表明了人类交往的迫切性 111

三、社会的形成体现了人类交往的固定化 114

第二节 劳动与交往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两个基本动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交往观 117

一、交往与家庭的起源 119

二、交往与私有制的起源 125

三、交往与国家的起源 128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交往观的基本要点 134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的历史沿革 134

一、早期交往思想 135

二、中期交往理论 16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中期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166

一、“交往”范畴 166

二、主要内容 168

三、交往的发展阶段 172

第三节 交往主体的历史演变 177

一、人类群体意识与依附型交往主体 178

二、个体的自我确认与独立型交往主体 180

三、社会化的复杂交往主体 181

第四节 交往形态的历史发展 183

一、人类社会早期原始自发的交往 183

二、文明时代的交往形态 186

第五节 交往规范的形成与变迁 191

一、原始自发调节的交往规范 191

二、文明社会法律规范的强制调节 192

第六节 交往的历史作用 194

一、交往活动与历史发展 194

二、交往活动与人的发展 202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的当代价值——与当代思潮的比较研究 208

第一节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之比较 208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209

二、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理论的传承与关联 215

三、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差异 219

第二节 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之比较 227

一、雅斯贝尔斯的交往三形态论与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之异同 228

二、交往的最终目标:“生存”共同体与马克思真正的人的联合体 235

三、“交往”在二者理论中的地位 239

第三节 网络交往理论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 241

一、网络交往产生的历史与物质技术基础 242

二、网络交往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44

三、网络交往对马克思交往观的多重发展 247

四、网络交往异化及其克服 252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的当代意义——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25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和谐交往 256

一、和谐交往的内涵 256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和谐维度 262

第二节 和谐交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270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270

二、如何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72

第三节 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世界 275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及内涵 275

二、建构和谐世界的主要途径 277

结语 282

参考文献 2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