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瑞莲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69995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专著。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录

上篇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探讨 3

第一章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3

一 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3

(一)“区域” 3

(二)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区域” 6

二 区域公共问题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 9

(一)区域公共问题的意涵及其相关范畴 10

(二)区域公共问题的凸显及其渊源 11

(三)政府治理形态的结构转型 17

三 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路向 23

(一)国外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 24

(二)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路向 30

第二章 区域公共产品及其供给 40

一 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特点与类型 40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其类型 40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特点与分类 45

(三)影响区域公共产品界定和分类的其他因素 50

二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52

(一)区域公共管理中的行动者 53

(二)区域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 57

(三)国际层面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62

(四)国内层面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 67

三 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73

(一)区域公共产品需求的“政治市场” 73

(二)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81

第三章 区域发展中的政府间竞争 93

一 区域政府间竞争概述 93

(一)区域政府间竞争 93

(二)影响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主要因素 96

(三)政府间竞争的三种理论模型 99

二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动态分析 103

(一)创新、模仿与科勒门问题 104

(二)一个被忽略的维度:创新策略的模仿成本 105

(三)竞争的三种形态及其演绎 107

(四)案例:地方的招商引资大战 108

三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三种形态 110

(一)对抗的竞争 110

(二)差异化竞争 114

(三)合作的竞争 118

第四章 区域发展中的政府间关系协调 125

一 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涵义 125

(一)“政府间关系”概念的提出 125

(二)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与争论 128

(三)国内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模式与方法 130

(四)研究国内政府间关系的意义 132

二 传统体制下的政府间关系 135

(一)传统体制下的政府间纵向关系 135

(二)传统体制下的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138

三 体制转轨中政府间关系出现的问题 140

(一)我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发展及其问题 140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及其问题 145

四 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对策思路 151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 151

(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 155

第五章 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162

一 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三种“非经济因素”解释 162

(一)问题的提出:寻找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非经济因素”解释 162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三种“非经济因素”解释 164

(三)简要评述 170

二 发展权的失衡与区域不平衡发展 170

(一)产权的地方化及其政治效应 171

(二)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集合:理论源流与概念解释 173

(三)地方发展权的失衡: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一个理论假设 176

二 发展权失衡的解释逻辑 177

(一)“追赶型现代化”与地方政府发展权失衡的一个解释逻辑 177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发展型地方主义”的兴起 179

(三)压力型体制与产权的地方化 183

四 发展权失衡的表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考察 189

(一)问题的提出:地方财政权利的区域分化 189

(二)地方财政权利区域分化的表征 190

(三)制度供给失衡与地方财政权利的区域分化 193

第六章 流域网络治理机制 200

一 网络治理机制在流域公共治理中的适用 200

(一)科层制治理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201

(二)市场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202

(三)网络治理机制的特点及优势 204

二 发达国家的流域网络治理机制 209

(一)建立符合流域特性的水污染治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209

(二)构建流域综合开发机制,实行流域水污染的有效防治 210

(三)采取多种激励性经济手段,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的伙伴治理 211

(四)为污水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的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推进公私伙伴治理 211

(五)注重流域治理的科学论证与公众参与,形成了社会共同治理机制 212

三 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的现状 213

(一)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存在明显的行政分割和权责利不清 213

(二)以管制手段为主的相对单一治理手段,造成体制性失效 215

(三)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215

(四)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制度性安排不完善 216

四 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引入及基本框架 216

(一)引入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现实意义 216

(二)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 219

下篇 区域公共管理实践范例 225

第七章 欧盟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 225

一 多层次、网络状治理的区域协调体系 225

(一)纵向上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 225

(二)横向网络上的区域协调组织 227

二 多样化的区域协调模式 228

(一)问题区域治理模式 228

(二)创新区域模式 229

(三)跨境合作模式 229

(四)流域治理模式 231

三 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手段 232

(一)完备的法制手段 232

(二)精细的经济手段 233

(三)规范的行政手段 235

四 启示与建议 236

(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基础 237

(二)探索新的区域划分框架和多元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237

(三)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区域协调手段 238

(四)慎重处理好行政区划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38

第八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240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展 240

(一)建立动因 240

(二)建设目标 244

(三)初步进展 245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的区域公共治理要求 247

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49

(一)政府合作方面的问题 249

(二)民间合作方面 252

四 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公共治理的对策 254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254

(二)推动民间力量参与,发挥非政府合作机制的作用 256

第九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实践 261

一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和进程 261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背景 261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263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机制和特点 266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 266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270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 272

三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274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274

(二)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277

第十章 英国区域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启示 286

一 英国产业政策的变化轨迹 286

(一)20世纪以来英国产业政策的变迁 286

(二)英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289

二 英国区域政策变迁的依据分析 291

(一)工业化阶段Ⅰ:区域和产业的“双重集聚”时期 292

(二)工业化阶段Ⅱ:区域和产业的“双重扩散” 293

(三)“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和产业的“双重再集聚” 294

三 英国区域政策变迁走向启示 295

(一)区域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不同步的区域扩散和产业扩散 295

(二)关于区域政策的差异化 297

(三)关于内生的区域增长机制 298

第十一章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进程与展望 301

一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 301

(一)区域内各城市良好的经济地位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性平台 302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该地区经济的国际化紧密联系 304

(三)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与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群)的建设紧密结合 305

二 长三角区域合作现状 306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意识基本形成 307

(二)区域内地方领导人高层会议定期召开已形成制度 307

(三)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政府合作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307

三 长三角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08

(一)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310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 310

(三)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分工 311

(四)整体竞争能力削弱,亟待产业结构调整 311

四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展望 313

(一)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建设 314

(二)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制协调 316

(三)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价体系 317

(四)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318

(五)建立长三角自由贸易区 319

第十二章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 322

一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背景 322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宏观背景 322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历史基础 323

二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 325

(一)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安排 326

(二)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主要方式 328

三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创新 331

(一)合作理念的创新: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 331

(二)合作模式的创新:从各自为政到联合治理 332

(三)合作机制的创新:从科层制到网络制 332

(四)合作规范的创新:从人治到法治 333

(五)合作政策的创新:从内部政策到区域公共政策 334

第十三章 广东促进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实践探索 337

一 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337

(一)“十五”以来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现状 337

(二)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8

(三)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滞后的成因分析 338

二 “十五”期间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政策评估 339

(一)发展的政策成效 339

(二)发展的主要经验 340

(三)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340

三 国内外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经验和启示 342

(一)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 342

(二)国内发达省份的主要举措 343

(三)几点启示 343

四 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344

(一)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344

(二)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345

(三)值得研讨的几个政策问题 351

后记 35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