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居游之间  游牧、采猎、渔捞三型游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
居游之间  游牧、采猎、渔捞三型游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

居游之间 游牧、采猎、渔捞三型游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俊敏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2645173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着重研究了中国游牧、采猎、渔捞三型游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即内蒙古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变迁与草原生态重塑、兴安岭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采猎文化变迁与森林生态重塑、太湖汉族的渔捞文化变迁与湖泊生态重塑的相互影响,特别对游文化转向“居游之间”、处于“进退之际”的矛盾状态和变迁机制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互赖共生、衰荣与共的关系,挖掘和展示中国各区域-族群丰富深厚的传统生态文明资源,破除国人的“单面线性进化论”和“现代化进步观”信仰,为化解文化和生态双重危机,重建中华民族和人类生态文明提供借鉴。
《居游之间 游牧、采猎、渔捞三型游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目录

导论:游与居,进与退 1

一、居游之辨 1

二、从游与居的角度考察文化的独特意义 4

三、关于中国的居游两系文化 6

四、关于汉族的游文化 10

五、居游之间 13

六、进退之际 20

七、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的核心机制 21

参考文献 27

第一篇 蒙古游牧文化变迁与草原生态重塑 33

题记 33

牧区社区的形成和特点 35

一、牧区社区的概念 35

1.牧区与社区 35

2.牧区社区与农村社区 36

3.牧区社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 39

二、牧区社区的结构 40

1.牧区社区的结构特点 40

2.关于浩特 41

3.关于牧民邻居 42

三、牧区社区的功能 43

1.家庭小区 43

2.嘎查卫星区 45

3.苏木中心区 47

4.外围区的辅助作用 48

四、牧区社区的成因 48

1.草原生态和草原畜牧经济 49

2.人口的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49

3.盟旗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 51

4.家庭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和小牧家庭经济 51

五、对牧区居住方式演变的补充讨论 52

牧民家庭及其经济 54

一、家庭小区:地缘上扩大的家庭 54

二、牧民家庭经济:牧区经济社会史的新生事物 55

三、牧民家庭经济的形态:以牧为主的复合型生态经济 58

1.以草立业 58

2.以畜为本 59

3.以林护牧 60

4.以水保牧 60

5.以农养牧 61

6.家庭生态牧业与牧业生态 62

四、两性分工和雇工:家庭劳动力的转移与短缺 63

1.两性分工的特点 63

2.家庭劳动力的转移与短缺 65

3.雇工成为普遍现象 65

青年牧民的生育观念 67

一、生育的性别观念:男女一样 67

1.妇女在“两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7

2.子女都可以养老送终 68

3.子女都可以传宗接代 69

4.子女教育一视同仁 70

二、生育的数量观念:男女双子 71

1.没有多子生育观念 71

2.不愿意接受独子生育观念 72

3.持有男女双子生育理想 73

三、生育的质量观念:重视教育 74

锡林郭勒盟生态移民项目个案研究 76

欣康扶贫开发移民村 78

一、建村伊始 78

二、十年沧桑 80

三、两点讨论 86

1.“出来”与“回去” 86

2.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89

巴音乌拉生态移民村 93

一、游牧终结,草场沙化 94

二、生态移民,两次搬迁 98

三、“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 102

四、草场恢复与再利用 105

五、未搬迁的嘎查和牧民 108

六、草场征用纠纷 111

七、养牛专业合作社——巴音牧场 114

八、定牧与游牧、圈养与放养的辩证 117

九、养牛业污染与有机肥料厂 120

十、玛这个人 122

草原生态重塑与畜牧生产方式转变的大生态观 126

一、完全赞成的观点 127

二、不完全赞成的观点 128

1.指导政府决策的草地生态“科学”还不够科学 128

2.通过减畜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和遏制生态恶化 131

3.牧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132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135

引言: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135

一、市场经济、服务业、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137

二、生态退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140

三、分散居住、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141

四、教育市场化和全球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143

参考文献 144

第二篇 兴安岭采猎文化变迁与森林生态重塑 149

题记 149

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演进 151

一、民族史与国家史的关系 151

二、鄂伦春族与国家关系的演进 155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 158

生产关系的变迁及其效应 163

一、鄂伦春族生产关系的变迁和特点 163

二、不同时期合作经济的异同 164

1.地域“乌力楞”和“安嘎” 164

2.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 165

3.新经济联合体 166

三、“直接过渡”优劣得失再评价 167

四、鄂伦春族至今何以未能发展出普遍的个体经济 168

1.自主能力和独立精神暂时丧失 169

2.对新的经济类型还不熟悉 169

3.家庭细胞被严重损害 169

五、合作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无先进与落后之分 170

经济类型的变迁及其效应 172

一、鄂伦春族经济类型和生产方针的演变及其启示 172

二、弃猎转产之后的问题 175

三、经济类型之间的关系与单线历史进化论 178

居住方式的变迁及其效应 181

一、居住方式与经济类型的关系 181

二、定居是文化丛、而不是文化因子或文化模式的改变 183

三、从分散定居到集中定居,再到城镇化 184

商品交换及其生态经济限制 187

一、商品交换与经济类型的关系 187

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 189

三、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190

重说采猎经济 194

一、采猎经济本来是最适合森林生态系统的复合经济 194

二、采猎经济也是综合经济而非单一经济 196

1.采集 197

2.捕鱼 197

3.手工制作 198

4.多种经营和多种经济类型 199

三、采猎经济能否成为现代经济,成为现代经济又怎样 200

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经济 204

一、民族经济是否还存在 204

二、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经济 205

三、特色经济与市场和生态的关系 207

鄂温克族猎民的生计变迁与环境变化 208

一、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态移民调查 208

1.鄂温克族历史渊源和敖鲁古雅猎民乡简况 208

2.驯鹿及驯鹿业发展情况 209

3.生态移民的原因和发展构想 210

4.生态移民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212

二、吉登嘎查鄂温克族猎民村弃猎转牧调查 212

三、鄂伦春族猎民与鄂温克族猎民弃猎转产的初步比较 214

1.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 214

2.民族交往和文化接触 215

3.民族政策 215

参考文献 216

第三篇 太湖渔捞文化变迁与湖泊生态重塑 219

题记 219

生态压力下的太湖渔业与渔民生计变迁 221

一、太湖水产资源及其保护 221

二、太湖捕捞渔业的发展 224

1.渔民和渔船 225

2.渔具和渔法 226

3.产量、产值和收入 227

三、太湖的人工放流增殖 227

四、太湖养殖渔业的发展 229

1.网围养鱼的发展 230

2.网围养蟹的发展 230

五、网围养殖渔业的问题及其与太湖水环境恶化的关系 232

1.网围养殖存在的问题 232

2.网围养殖对太湖水环境恶化应负的责任 233

六、网围养殖大整治与渔民生计再转型 236

结语:渔民同时作为“生态民” 239

湖村渔家 241

一、研究背景和个案简介 241

1.研究背景 241

2.湖村概况 242

二、捕鱼为生,船屋为家 243

三、从渔家船学到流动学馆 246

四、生产关系变革,居住方式改变 248

1.生产关系变革 248

2.连家船改造,围湖造田,岸上定居 249

五、从内塘养殖到外湖养殖 253

六、船岸双居,水陆两栖 256

1.居住方式的嬗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 256

2.第二次陆上定居 259

七、水陆两栖式居住模式的成因 260

八、生计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 263

1.社会性影响:渔帮关系和渔农关系 263

2.生态性影响:环境卫生和饮用水 264

九、湖区退渔还湖,围养整治,村民上访 265

十、围养整治及东太湖综合整治的效应 271

十一、设想中的生态养鱼模式 277

十二、垦区退垦还湖,整村搬迁,村民再次上访 280

十三、渔捞文化的特殊性与法律政策的普遍性 287

1.渔民是否“无地”,无地是否就无所谓“失地” 288

2.无房户渔民是否“无房”,无房是否也就“无基” 289

十四、过快的社会文化变迁的效应和机制 292

结语:重居轻业,居而不安;优先生态,永续发展 293

参考文献 2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