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行天地  南宋浙东学派论
道行天地  南宋浙东学派论

道行天地 南宋浙东学派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22587
  • 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以南宋为断代的浙东学派研究专著,本书之所以以“道行天地”四字为题,是企图说明促使南宋浙东学派崛起的问题意识,正是朱熹在王霸义利之辩中的这样一段话:“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浙东学派认为,“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已然且必然常行于“天地之间”,常行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历史时空之中。因此问题的要害在于,人们如何发现“道”在天地之间、在历史时空之中的、具体的存在形式(次级真理)。这些具体的存在形式就是各种知识和智慧,可以措之实用,可以解决南宋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种危机。而在朱熹、陆九渊看来,“道”在天地之间、在历史中的存在形式是芜杂的、粗糙的,远离“道体”,但浙东学派试图证明,人类只能通过把握这些“道”的具体的存在形式拾级而上,才有可能逐渐逼近最高真理——“道”。而且只有承认了对“道”的具体存在形式的认识的正当性和重要性,才能够回归到《中庸》“合外内之道”的主轴:即成己与成物、内圣与外王是交相并进的,前者并不绝对地在功夫论顺序上优先于后者。于是,吕
《道行天地 南宋浙东学派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朱熹指认的“浙学”及其流衍 1

一 朱熹所指认的“浙学” 2

二 “互补”模式的出现 7

三 明代对南宋“浙学”的认识 8

四 《宋元学案》中的南宋“浙学” 11

第二节 “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南宋浙东学派认识史回顾 15

一 章学诚与“浙东学术”说 15

二 章学诚“浙东学术”说的发酵 19

三 1949—1989年:回归“对抗” 23

四 1989年至今:弥合南宋浙学与明清浙东学派的尝试 27

第三节 关于本书的写法 30

第一章 南宋儒学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背景 38

第一节 “二度抽离”与北宋思想遗产 38

一 道统的构建与一度抽离 40

二 南宋儒学对北宋新儒学的反思 47

三 吕祖谦、陈亮对“转向内在”的忧虑 54

第二节 “祖宗之法”与北宋政治遗产 59

一 “祖宗之法”与五代政治文化 60

二 南宋继承的“祖宗之法” 63

三 “祖宗之法”与士大夫政治 68

第三节 “乾淳学术”的形成:陈亮的视角 73

一 隆兴元年:“东南三先生”定交 74

二 乾道元年至五年:“乾淳学术”的准备期 75

三 乾道五年至七年:“乾淳学术”的第一个高潮期 77

第二章 薛季宣与乾道末年程学的分化 85

第一节 程学传统中的薛季宣 85

一 薛季宣的家庭与程学温州一系 86

二 薛季宣的师承 89

第二节 “性不可知”与片面的“道问学” 93

一 自明诚与自诚明 94

二 制度新学何以必要 102

第三节 评价薛季宣所引发的分歧 106

一 朱熹、张栻对薛季宣的疑虑 106

二 吕祖谦与《薛常州墓志铭》 110

第三章 吕祖谦的思想转型与浙东学派的形成 118

第一节 淳熙年间吕祖谦思想学术的转型 118

第二节 围绕《皇朝文鉴》的分歧 125

第三节 《大事记》与司马迁 139

一 韩信、公孙弘与张汤 141

二 司马迁与《史记》 144

第四章 仁智二元与王霸义利 154

第一节 分歧的根源:仁智二元与论功计获 154

一 “仁智二元论”与功利主义 156

二 “论功计获”的工夫论 162

第二节 王霸义利之辩的展开 166

一 王霸义利之辩的导火索 166

二 王霸义利之辩中朱熹、陈亮的主要观点 171

第三节 吕祖俭与枉尺直寻 187

第四节 王霸义利之辩的意义 198

一 真理的阶段性和分类 198

二 “道”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203

三 动机与效果的价值判断 206

四 心与迹 209

第五章 永嘉学派的崛起和朱熹的批判 210

第一节 绍熙二年:永嘉学派与朱子学的首次“相遇” 210

一 绍熙二年陈傅良、叶适与朱熹的通信 210

二 动机与效果 219

三 “打成一片,定是不可” 220

第二节 绍熙五年:朱熹、陈傅良的庙制之争 224

一 争论的由来和过程 227

二 朱熹的意见 230

三 陈傅良的《僖祖太祖庙议》 231

四 朱熹对陈傅良《僖祖太祖庙议》的批评 234

第三节 庆元年间:朱熹对永嘉制度新学最后的批判 236

一 朱、陈之间的分歧 239

二 朱、陈分歧的哲学背景 244

第六章 叶适:总结与创新 250

第一节 “心体”的解构 253

第二节 内外交相成的工夫论 268

一 对思孟学派经典的全面清理 268

二 叶适的认识论和工夫论 277

第三节 从“物极”到“皇极” 284

一 皇极与建皇极 284

二 物极 287

三 从“物极”到“皇极” 290

四 叶适“皇极物极”论的理论特点与贡献 293

第四节 叶适思想的价值和遗憾 296

一 对王霸义利之辩的回应 296

二 对陈傅良“制度新学”的总结 303

三 叶适思想的缺陷 305

第七章 求索中兴之路 311

第一节 南宋“士学”的改造 311

一 儒学:“未熟之五谷” 312

二 陈亮对南宋“士学”问题的思考 315

三 叶适的“吏士合一” 318

第二节 举步维艰的兵制改革 321

第三节 走出“郡县”与“封建”的悖论 332

一 过度郡县化:宋代积弱的原因 332

二 “郡县自治”与“稍复藩镇” 334

三 历史的回响 339

第四节 推进“共治”的探索 341

一 关于君臣关系 343

二 《周礼说》的意义 349

第八章 政治实践 353

第一节 围绕“恢复”理想的呼吁与抗争 353

一 陈亮的《中兴五论》 354

二 《淳熙四上孝宗皇帝书》 360

三 永嘉学派的“和战”主张 364

第二节 地方行政实践:以薛季宣与陈傅良为个案 367

一 薛季宣的州县生涯 368

二 陈傅良的地方行政生涯 373

第三节 从过宫到禅让:以皇位为对象的中枢政治运作 378

第四节 道学集团中的浙东学派 391

一 陈亮、叶适论淳熙道学集团 391

二 庆元党禁的爆发和叶适的反思 396

第九章 传播与异化 407

第一节 科举:浙东学派的传播策略 407

一 吕祖谦与“永嘉文体”的出现 407

二 陈傅良:永嘉学派科举的集大成者 411

三 “永嘉文体”的生命力 415

第二节 永嘉学派的活动方式——以陈傅良门人为中心 421

一 书院建设 423

二 协助著述 424

三 陪同游学 425

四 学术论辩 427

第三节 叶适门人的分化 428

一 吴子良:“学胜于文” 431

二 陈耆卿:从词章到义理之学 433

三 车若水:与水心之文决裂 434

四 舒岳祥:告别永嘉文统 435

第四节 朱子学对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的整合 436

一 陈振孙对浙东学者的评价 437

二 《读书分年日程》对制度新学的吸收 446

第十章 结论 450

第一节 二元论对二元论 451

一 徒法一徒善、成己一成物:孟子、《中庸》的二元论 454

二 道器一元论与认识的二元论 458

三 终极真理与次级真理 459

四 “法守”与制度新学 462

第二节 一元论对二元论 463

一 心与性关系的一元论 464

二 道与器关系的一元论 468

三 此“一元”非彼“一元” 471

第三节 南宋浙东学派的思想史定位:“前前近代思潮”? 477

一 扭转“二度抽离”的尝试 477

二 “前近代思潮”视阈中的浙东学派之一:社会政治观点的比较 478

三 “前近代思潮”视阈中的浙东学派之二:哲学思想的转型 482

附录 本书相关要事年表 488

主要参考文献 497

后记 5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