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信任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信任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信任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琦,马华维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9350171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进行信任研究,对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组织互动有重要意义。随着三鹿奶粉、毒大米事件、地沟油事件等不断的发生,信任违背现象愈来愈得到大家的关注,国内有关信任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本书立足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信任进行分析。首先,本书对西方心理学界的信任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其次,本土化信任测量工具的建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测量学基础。最后,有关信任违背和修复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信任研究》目录

引言 1

信任的基本理论篇 1

第一章 组织中信任 3

第一节 组织中信任研究的核心问题 4

一、信任的定义与核心要素 4

二、信任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8

三、小结和展望 14

第二节 组织中信任研究视角的转变 15

一、组织中信任研究的个体理性选择视角 16

二、组织中信任研究的关系视角 18

三、研究展望 28

第三节 虚拟团队中的信任生命周期 30

一、引言 30

二、虚拟团队信任问题 31

三、虚拟团队中的信任生命周期 34

四、研究展望 43

第二章 组织间信任 44

第一节 组织间信任的前因与结果变量 45

一、组织间信任定义 45

二、组织间信任的前因变量 47

三、组织间信任的后果变量 55

四、结论与展望 59

第二节 不同视角下的组织间信任理论 61

一、组织背景下的信任研究 62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组织间信任 64

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组织间信任 69

第三章 人际信任 73

第一节 人际信任的核心问题 74

一、人际信任定义 74

二、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76

三、人际信任的机制研究 86

第二节 亲密关系中的信任 95

一、信任的本质 97

二、信任的功能之一:动机守门人 104

三、信任的功能之二:动机改变者 111

四、总结 115

第四章 信任修复 116

第一节 信任的违背和修复概述 118

一、信任违背的发生条件 118

二、信任修复的内容 120

三、信任修复的结果 121

四、信任修复的研究视角 123

第二节 信任修复的过程 124

一、信任修复的理论过程 124

二、信任修复的中介机制 129

第三节 信任修复的影响因素 131

一、违背类型 131

二、修复努力的主动性 133

三、信任方的人格特征 133

四、违背发生的时间 134

五、文化 135

第四节 对当前信任修复研究的述评 136

一、信任修复研究的理论框架 136

二、信任修复研究的实证方法 137

三、信任修复中的时间因素 137

四、社会情景和情绪因素对信任修复的影响 138

五、信任修复的分析水平 139

六、能力型违背、正直型违背v.s.善心违背 140

信任的实证研究篇Ⅰ——测量、前因和结果变量 143

第五章 组织中信任的测量 145

一、信任的测量与相关构念的关系模型 146

二、本研究概况 152

三、研究1:上级信任的测量 153

四、研究2:关系模型检验 158

五、讨论 167

六、结论 171

第六章 组织中的信任与被信任:基于员工的视角 172

一、问题提出 172

二、研究方法 174

三、研究结果 176

四、讨论与展望 178

第七章 教师上级信任、知识分享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180

一、引言 180

二、研究方法 184

三、研究结果 187

四、讨论 191

五、结论 194

第八章 社会比较信息对人际初始信任的影响 195

一、文献回顾 195

二、研究假设与思路 204

三、实验研究 210

四、研究结果 215

五、讨论 223

信任的实证研究篇Ⅱ——信任的修复篇 229

第九章 违背类型与修复策略对信任修复的影响 231

一、信任违背类型和信任修复策略 233

二、研究概况 235

三、研究结果 240

四、讨论 244

五、结论 248

第十章 内隐信念与道歉方式对信任修复效果的影响 248

一、修复策略与信任修复 248

二、内隐理论与信任修复 251

三、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253

四、研究方法 255

五、研究结果 260

六、讨论与展望 264

第十一章 第三方意见对信任修复的影响 269

一、研究假设 270

二、研究方法 271

三、研究结果 274

四、结论与展望 280

后记 2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