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知识产权  反观、妄议与臆测
知识产权  反观、妄议与臆测

知识产权 反观、妄议与臆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广良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024372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中国30多年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制度建设、教育、宣传、研究等多方位研究论文的汇编,反映了作者在知识产权领域多年来的主要学术观点。本书由绪论加上另外三编组成,三编的题目分别是:第一编,动态观察—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知识产权保护;第二编,多维度预期—知识产权保护与我们的明天;第三编,深度思考—对几个术语及相关制度的探析。
上一篇:民政调查员手册下一篇:中国法制史
《知识产权 反观、妄议与臆测》目录

绪论 知识产权究竟是什么 1

一、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与解释 2

(一)权威专家关于“知识产权”概念的不同表述 2

(二)国际组织及文献的界定 6

二、概念背后的历史背景 11

(一)自我感觉一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 12

(二)制度影响一从“侵权者乐园”到“投机者乐园” 14

(三)政府部门角色一从“地方保护”到“搭台唱戏” 17

(四)社会公众认知一从“事不关己”到“人人买单” 21

三、对相关内容的简单梳理 23

(一)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 23

(二)商标法保护的商业标识 30

(三)版权法保护的文学艺术作品 34

(四)其他知识产权及类知识产权问题 36

第一编 动态观察——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知识产权保护 39

第一章 知识产权规范体系的建设 40

一、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的缘起与发展 40

(一)首次中外知识产权谈判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雏形 41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成型 44

(三)经济实力的增强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 45

(四)法律的“游戏规则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异化” 48

二、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基本脉络 50

(一)清朝末年的知识产权立法概况 50

(二)国民政府时期知识产权法概况 50

(三)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知识产权立法 51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产权立法概况 52

第二章 知识产权执法体系的建设 55

一、对中国现行知识产权执法体系的基本描述 55

(一)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的现状 55

(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及其划分 56

(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的现状 57

二、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59

(一)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59

(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 60

(三)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衔接、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 61

三、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制度的发展方向 63

(一)行政执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64

(二)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70

第三章 知识产权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建设 77

一、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学历学位教育 77

(一)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概况 77

(二)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几种模式 80

(三)外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 82

(四)关于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观察与评价 84

二、政府部门主导的知识产权教育与培训 87

(一)对相关情况的简单描述 88

(二)概括性的分析与评价 89

(三)几点建议 90

第四章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 93

一、维权援助中心成立的背景及现状 93

(一)维权援助中心成立的背景 93

(二)维权援助机制建设的目标与现状 96

二、维权援助中心的体制 98

(一)维权援助中心的性质 98

(二)维权援助中心的规模 98

(三)维权援助中心建设的布局 99

(四)维权援助中心设立的条件和程序 99

(五)维权援助中心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 100

三、维权援助的形式及其实现 106

(一)维权援助中心的基本职能 106

(二)维权援助中心开展业务的手段和设施 107

(三)维权援助的获得 109

四、12312举报投诉服务中心 117

(一)设立背景 117

(二)12312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的职能 118

(三)12312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的规模与发展前景 119

(四)12312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与相关机构的关系 120

第五章 知识产权战略 122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战略 122

二、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出台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28

(一)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出台的背景 128

(二)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状况 129

(三)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32

三、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5

(一)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状况 135

(二)对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评价 139

第二编:多维度预期——知识产权保护与我们的明天 147

第一章 知识产权与人权 148

一、私权神圣不可侵犯V社会公平 148

二、尊重权利V个人自由 151

三、个人垄断V知识成果共享 152

四、权利保护V生命健康 154

五、鼓励创新V保存传统 157

第二章 知识产权与全球化 160

一、什么是全球化 160

(一)关于“全球化”概念的几种解释与界定 160

(二)对全球化概念的简单评述 163

(三)中国学者笔下的全球化 165

(四)全球化究竟是什么——法学的视角 168

二、全球化的标志性内容 172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 173

(二)全球信息化 180

(三)各国所面临的“问题”的泛国际化 182

三、全球化对法律的影响 184

(一)法律思想、法学理论的全球化 184

(二)法律基本原则与规则的全球化 186

(三)立法动机与立法技术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187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189

(一)19世纪后期知识产权保护出现的“全球化”趋势 189

(二)知识产权问题与国际经济、政治问题的相互影响 190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受到挑战 194

第三章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未来走向 197

一、法律规范与制度的本土化 197

(一)本土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197

(二)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198

(三)本土化的基础 201

二、创新驱动发展 203

(一)什么是“创新” 203

(二)创新可能带来的影响 206

三、对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未来走向的一些臆测 211

(一)著作权保护力度会越来越大 211

(二)商标保护将从标记走向商誉,从行政管理走向消费者保护 213

(三)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的非专利化 215

(四)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去行政化 216

四、可持续发展、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 219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219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变化 220

(三)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225

(四)关于立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思考 227

(五)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33

第三编:深度思考——对几个关键术语及相关制度的探析 235

第一章 版权法上的几个基本问题 236

一、“作品”及其可保护性 236

(一)什么是作品 236

(二)与作品相关的几个概念 238

(三)Idea, expression, authorship及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42

(四)作品中可受保护的要素 249

二、“精神权利”与“人身权” 252

(一)有关的概念 252

(二)精神权利的意义 254

(三)精神权利的内容 256

(四)民法上的“人身权” 267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及ISP的责任 280

(一)《伯尔尼公约》与《罗马公约》关于“传播权”的规定 280

(二)WCT与WPPT关于“传播权”的规定 281

(三)中国著作权法体系之下的“传播”权 284

(四)对几个概念的深层解析 286

第二章 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几个问题 290

一、未注册商标的保护 290

(一)现行中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 291

(二)从概念入手考察商标注册的意义 292

(三)关于商标注册法律意义的设想与建议 299

二、驰名商标及其保护 300

(一)什么是驰名商标 300

(二)中国驰名商标保护的现状 302

(三)中国驰名商标制度异化的症结 303

(四)解决之道与可能的发展方向 307

三、“不正当竞争”及其制约 317

(一)什么是竞争 317

(二)什么是不正当竞争 318

(三)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几种典型做法 320

(四)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26

四、“商业秘密”及其保护 338

(一)什么是商业秘密 338

(二)商业秘密的保护 342

第三章 与知识产权保护诸领域相关的问题 352

一、“合理使用”与“权利限制” 352

(一)概述 352

(二)著作权法上的“权利限制”与“合理使用” 354

(三)商标权保护的“例外”和“合理使用” 365

(四)专利权的“权利限制” 369

二、“填平原则”与“惩罚性赔偿” 374

(一)对概念的基本解读 374

(二)中国现行法律中的“惩罚性赔偿”规定 375

(三)“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 376

三、“权利穷竭”与“平行进口” 378

(一)什么是“权利穷竭(exhaustion of rights)” 378

(二)“权利穷竭”用尽的到底是什么权利 380

(三)平行进口与灰色市场(Parallel Import and Gray Market) 382

四、“对物诉讼”制度的构建 386

(一)什么是“对物程序” 386

(二)“对物程序”在哪些情况下适用 387

(三)现行法律制度之下事实上存在的“对物程序” 389

(四)构建并适用“对物程序”应注意哪些问题 393

五、保护性裁判及其执行 394

(一)总体设想 394

(二)保护性裁判的先例 397

(三)保护性裁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97

(四)保护性裁判的执行 399

(五)保护性裁判的延伸 3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