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及政策研究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及政策研究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及政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广翠,赵中南,陈雪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6075214
  • 页数:3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本底调查与重点矿区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及政策进行研究。重点对煤、铁、铜、灰岩、石油和天然气六个典型矿种进行了恢复治理成本与补偿标准的测算。同时,利用本底调查数据对全国重点矿种恢复治理成本与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总结了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主要技术措施与模式,分析了中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矿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思路及建议。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及政策研究》目录

上篇 理论篇 3

第一章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

第一节 矿区生态恢复的概念与内涵 3

第二节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理论 3

一、恢复生态学理论 3

二、景观生态重建理论 5

三、生态演替理论 5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6

第二章 我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沿革 7

第一节 矿区生态恢复工作沿革 7

第二节 政策及法律沿革 8

一、节约资源、防止污染 8

二、征占用土地及收费 8

三、物质及生态补偿 9

四、内容及标准的确定 12

五、责任主体的确定 12

六、土地权属的确定 13

七、矿山生产行为的规定 14

八、恢复资金来源 14

第三节 技术沿革 15

第三章 我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现状 16

第一节 开发和利用现状 16

第二节 破坏现状 19

一、矿山开采占用和破坏林地情况 20

二、林木生长损失 22

三、生态损失 22

四、经济与社会影响 23

第三节 我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现状 24

一、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进展 24

二、当前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制度 27

三、当前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经济手段 29

四、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现状 34

五、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趋势预测 35

第四章 我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36

第一节 恢复治理边界和目标问题 36

一、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没有覆盖整个矿区 36

二、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目标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36

第二节 体制机制问题 37

一、有关法律对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要求低且操作性弱 37

二、生态环境管理重污染环境防治轻生态恢复 37

三、生态监测与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缺失 38

四、矿区生态保护的经济手段应用少 38

五、矿区植被保护政策的经济激励不够 39

六、管理主体职能越位缺位并存 40

第三节 林业缺位 40

一、林业法律法规滞后 40

二、实践中林业没有任务 41

三、矿区植被恢复的作用被忽视 41

四、从技术层面上看,矿区植被恢复的范围不确定 41

第四节 恢复治理任务繁重、投资不足 41

一、历史欠账多,恢复难度大 41

二、破坏压力大 42

三、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成本高、治理恢复资金严重短缺 45

第五章 国外矿区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 47

第一节 国外矿区生态恢复理论 47

一、生态恢复的基本概念 47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研究 48

第二节 国外矿区生态恢复的相关法律法规 50

第三节 国外矿区生态恢复的管理保障体制 51

一、专门的矿区生态环境管理的管理机构 51

二、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2

三、矿产资源开采环境许可证制度 52

四、矿山生态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53

五、矿区生态恢复的公众参与制度 54

第四节 国外矿区生态恢复的资金来源 54

一、矿区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 54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基金制度 55

第五节 国外矿区生态恢复的经济手段 56

一、矿区生态恢复的税收政策 56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市场激励机制 56

第六节 国外矿区生态恢复的技术 57

一、矿区生态恢复树种选择 57

二、矿区废弃地水土保持技术研究 57

三、矿区废弃地的基质改良 58

四、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 58

中篇 技术篇 63

第六章 森林植被和生态恢复技术与措施 63

第一节 主要原则 63

一、地域性原则 63

二、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63

三、坚持常规治理与技术创新结合原则 63

四、风险最小、效益最大原则 64

第二节 生态系统恢复类型 64

一、生产性生态系统 65

二、防护性生态系统 65

三、园艺性生态系统 65

第三节 主要技术与措施 65

一、植被恢复 66

二、基质改良措施 67

三、工程措施 68

四、污染物治理 69

五、综合治理 69

第四节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概述 70

一、露天采矿场植被恢复 70

二、排土场(废石场)植被恢复 73

三、尾矿场植被恢复 75

四、矸石山的植被恢复 76

五、塌陷区植被恢复 77

第七章 矿区植被恢复模式分类体系及命名 78

第一节 矿区植被恢复模式分类 78

一、矿区气候条件 78

二、废弃地类型(含亚类) 78

三、主要措施 79

第二节 矿区植被恢复模式命名 79

第八章 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基本模式 80

一、干旱地区露天采场封育植被恢复 80

二、干旱地区废石场封育植被恢复 81

三、半干旱地区露天采场植被恢复 82

四、半干旱地区露天采场水保治理植被恢复 85

五、半干旱地区采空区充填植被恢复 87

六、半干旱地区采空区综合治理植被恢复 89

七、半干旱地区土质缓边坡植生三维网绿化 91

八、半干旱地区土质缓陡边坡生态多孔混凝土绿化 93

九、半干旱地区石质缓边坡客土植生带绿化 94

十、半干旱地区石质缓边坡纤维绿化 97

十一、半干旱地区石质陡边坡客土喷播绿化 98

十二、半干旱地区边坡坡脚绿化 102

十三、半干旱地区土质排土场植被恢复 104

十四、半干旱地区土质排土场覆土植被恢复 106

十五、半干旱地区砂砾质排土场沙棘恢复 108

十六、半干旱地区土石混合排土场植被恢复 110

十七、半干旱地区废石场植被恢复 111

十八、半干旱地区矸石山植被恢复 113

十九、半干旱地区金属尾矿植被恢复模式 115

二十、半干旱地区非金属尾矿植被恢复模式 116

第九章 暖湿地区矿区植被恢复基本模式 118

一、暖湿地区露天采场植被恢复 118

二、暖湿地区露天采场综合治理生态恢复 120

三、暖湿地区采空区人造土层充填植被恢复 123

四、暖湿地区采空区剥离物充填植被恢复 126

五、暖湿地区土质缓边坡框格客土绿化 127

六、暖湿地区土质陡边坡现场喷筑混凝土自由框格绿化 128

七、暖湿地区土质陡边坡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 130

八、暖湿地区石质缓边坡湿式喷播绿化 134

九、暖湿地区石质缓陡边坡挂网绿化 135

十、暖湿地区石质缓陡边坡凿岩植生袋与围堰造坑植树绿化 137

十一、暖湿地区石质陡边坡连体植生袋绿化 139

十二、暖湿地区石质陡边坡厚层基材绿化 140

十三、暖湿地区石质陡边坡藤蔓植物攀爬绿化 142

十四、暖湿地区土质排土场植被恢复 143

十五、暖湿地区土石混合排土场植被恢复 145

十六、暖湿地区矿区废石场植被恢复 147

十七、暖湿地区金属尾矿植被恢复 148

十八、暖湿地区非金属尾矿植被恢复 150

第十章 青蒙黑吉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模式 153

一、青海砂金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53

二、内蒙古乌海市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55

三、内蒙古鄂尔多斯露天煤矿废弃地综合治理植被恢复 157

四、黑龙江鸡西非金属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60

五、黑龙江大兴安岭砂金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63

六、黑龙江鹤岗北岭露天煤矿排矸区植被恢复 164

七、吉林海沟金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65

八、吉林长春市净月潭公园采石矿废弃采场植被恢复 166

九、辽宁鞍山铁矿废弃地综合治理植被恢复 168

十、辽宁阜新露天煤矿矸石山植被恢复 171

十一、辽宁抚顺西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景观植被恢复 173

十二、辽宁调兵山煤矿沉陷区植被恢复 175

十三、辽宁大连瓦房店金刚石矿废渣场植被恢复 177

第十一章 晋冀鲁豫矿区植被恢复典型模式 178

一、冀东迁安铁矿废弃地综合治理植被恢复 178

二、河北迁安马兰庄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80

三、太原市迎泽区非金属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82

四、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 183

五、山西孝义铝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85

六、山东招远露天金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86

七、山东兖州煤矿矸石山植被恢复 188

八、鲁中南非金属矿沉陷区植被恢复 190

九、豫西铝土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91

十、河南安阳县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194

十一、河南新乡白垩土矿废弃地综合开发恢复生态 195

十二、河南新乡凤凰山灰岩矿废弃地改建公园与绿化 197

第十二章 湘鄂苏皖矿区植被恢复典型模式 201

一、湖南安化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01

二、湖南重金属矿尾污染土壤改良植被恢复 202

三、鄂东南铜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03

四、江苏南京幕府山白云石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05

五、江苏徐州市煤矿沉陷区综合治理 206

六、皖北煤矿地表塌陷区植被恢复 208

七、皖南铜陵市凤凰山铜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10

第十三章 闽浙赣粤琼矿区植被恢复典型模式 212

一、福州市非金属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12

二、闽北高岭土矿尾矿砂植被恢复 213

三、福建上杭紫金山露天金矿矿渣边坡治理与植被恢复 214

四、福建东南沿海花岗岩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18

五、浙江宁波采露天石场废弃地植被恢复 221

六、江西德兴露天铜矿尾矿库植被恢复 222

七、江西永平露天铜矿排土场植被恢复 224

八、江西英岗岭煤矿废弃地综合治理植被恢复 225

九、江西寻乌河岭稀土矿尾砂综合治理植被恢复 227

十、广州采石场废弃地植被恢复 229

十一、广东茂名炼油矿废渣场植被恢复 233

十二、广东韶关铅锌冶炼厂裸露废弃地植被恢复 234

十三、海南西北部滨海采砂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36

第十四章 川贵滇藏桂矿区植被恢复典型模式 238

一、四川杨家村露天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38

二、川西梓潼宫石灰岩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39

三、贵州清镇烟灯坡重晶石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40

四、云南亚热带高原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41

五、滇北高山峡谷硫黄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43

六、云南亚热带高原大红山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45

七、西藏金属露天矿废弃地治理与生态恢复 246

八、广西露天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48

九、广西锰矿废弃地植被恢复 250

十、桂西岩溶堆积型铝土矿采空区植被恢复 251

下篇 政策篇 257

第十五章 完善我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管理制度 257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257

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理论 257

二、环境的管理理论 257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政策手段及其比较 258

一、强制手段 258

二、经济手段 259

三、信息手段 259

四、自愿手段 259

第三节 完善我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管理制度 260

一、完善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有关法律 260

二、强化矿区生态影响评价管理 261

三、建立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方案计划制度 261

四、执行矿山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监督与验收管理制度 261

五、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应用 262

六、重视对小型矿开采的生态管理 262

七、保障矿区恢复植被的产权 263

第十六章 建立健全我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补偿机制 264

第一节 建立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64

一、是建立矿区企业生态保护经济激励机制的内在要求 264

二、是落实由历史欠账形成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实践需要 265

三、是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65

第二节 建立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的作用 266

一、有利于建立矿产资源开采的生态责任机制 266

二、有助于推动矿产资源的环境友好型开采 267

三、有益于加快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步伐 267

第三节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267

一、生态环境价值论及其实现途径 268

二、生态环境外部性的内化与制度变迁 268

三、公共物品理论与公共财政理论 269

四、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及保护 270

第四节 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经济手段 270

一、政府税费制度 271

二、押金制度 271

三、政府补贴制度 271

四、市场交易制度 272

第五节 建立生态补偿的政策法规依据 272

一、明确了矿区恢复生态的责任 272

二、探索建立矿区生态补偿制度 273

三、明晰了矿区生态恢复责任机制 273

四、建立扶持资源性城市经济转型长效机制 273

第六节 我国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 274

一、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的总体框架 274

二、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保证金 274

三、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补偿基金 276

四、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专项资金 277

五、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社会投资 278

第十七章 我国矿区生态破坏经济损失测算 279

第一节 测算理论 279

一、测算目的 279

二、测算思路 279

三、数据来源 279

四、测算对象与内容 284

五、测算的基准期 284

六、实物量测算 284

七、价值量测算 284

第二节 测算方法 284

第三节 全国重点矿种测算结果 286

第四节 小结 296

第十八章 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成本及补偿标准测算 297

第一节 测算理论 297

一、测算目的 297

二、测算思路 297

三、数据来源 297

四、测算的基准期 324

五、实物量测算 324

第二节 测算方法 324

第三节 重点矿种生态恢复成本测算结果 325

第四节 重点矿种植被保护及生态恢复补偿标准测算结果 325

第五节 小结 335

第十九章 典型矿种生态恢复成本与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的探索 336

一、测算目的 336

二、几个术语界定 336

三、测算思路与原则 337

四、测算范围 337

五、测算对象与内容 338

六、测算基准期 338

七、测算依据 338

八、技术要求 339

九、实物量测算 339

十、现有森林代价的价值评估 342

十一、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成本测算 343

十二、价值量核算 345

十三、补偿标准测算 346

参考文献 348

附录1:鸡西煤矿调研报告 354

附录2:大孤山铁矿研究报告 362

附录3:凤凰山铜矿研究报告 370

附录4:凤凰山灰岩矿研究报告 378

附录5:安塞油矿研究报告 385

附录6:安塞气矿研究报告 3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