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中药学专论  供中药学专业用
临床中药学专论  供中药学专业用

临床中药学专论 供中药学专业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冰主编;姚映芷,李学林,王丽霞,李国辉,任艳玲副主编;王丽霞,张冰,包·照日格图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7180740
  • 页数:257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系教育部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策划编写的全国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我国第一套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规划教材。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药品的合理使用、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源性疾病、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治疗进展等。本教材结合临床,注重实用。
《临床中药学专论 供中药学专业用》目录

第一篇 药学服务 2

第一章 药学服务的形成 2

第一节 药学服务的基本概念 2

一、药学服务的定义 2

二、药学服务与医院药学、临床药学的关系 3

第二节 药学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3

一、国外药学服务的起源与发展 3

二、国内药学服务的现状 5

三、药学服务的发展方向 6

第二章 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 8

第一节 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 8

第二节 药学服务的功能 9

第三章 药学服务的内容与实施 11

第一节 药师的工作职责 11

第二节 药学服务的分类与内容 11

一、药学服务的分类 11

二、药学服务的内容 11

三、中药药学服务的内容与特点 12

第三节 药学服务的实施 13

一、药学服务的实施步骤 13

二、美国ASHP药学服务标准方法指南 13

第四节 影响药学服务实施的因素 15

一、国家医疗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 15

二、药学人才及相应的药学教育体制 16

三、药学服务观念的理解与执行 16

第二篇 中医药临床概论 18

第一章 中医基本生理病理观 18

第一节 中医学基本理论 18

一、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18

二、阴阳五行 20

第二节 中医生理观 25

一、脏腑 25

二、精、气、血、津液 33

三、经络 37

四、体质 39

第三节 中医病理观 41

一、病因 41

二、发病 45

三、病机 45

第二章 中医诊断手段与方法 48

第一节 诊法 48

一、望诊 48

二、闻诊 52

三、问诊 53

四、切诊 56

第二节 辨证 57

一、八纲辨证 58

二、脏腑辨证 59

三、气血津液辨证 60

四、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62

第三章 中药基础理论 63

第一节 中药基本性能 63

一、四气 63

二、五味 64

三、升降浮沉 66

四、归经 67

五、毒性 68

第二节 中药用药禁忌 69

一、配伍禁忌 69

二、妊娠用药禁忌 70

三、服药食忌 71

四、证候禁忌 71

第三篇 中药治疗学 74

第一章 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 74

第一节 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 74

一、标本先后 74

二、扶正祛邪 75

三、调整阴阳 75

四、正治反治 76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76

第二节 常用中药治法 77

第二章 中药治疗中的配伍与处方 78

第一节 中药的七情配伍 78

第二节 君臣佐使组方原则 78

第三节 中药治疗中的基本组方变化 79

一、药味加减变化 79

二、药量增减变化 79

三、剂型更换变化 79

第四节 中成药的配伍应用 79

一、中成药之间的配伍 80

二、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应用 80

三、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 80

四、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 81

第五节 中药处方的类型与特点 81

一、中药处方的概念 81

二、中药处方的类型 81

三、处方的意义 82

四、中药处方的特点 82

第三章 中药在特殊人群中的合理使用 85

第一节 儿童的中药合理使用 85

一、儿童发育阶段的划分 85

二、儿童中药治法特点 86

三、儿童的合理用药及注意事项 87

四、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 88

第二节 老年人的中药合理使用 89

一、老年人的生理及药动学特点 89

二、老年人的治疗特点 90

三、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及注意事项 91

第三节 妊娠期妇女的中药合理使用 93

一、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93

二、药物经胎盘的转运与代谢 93

三、妊娠期中药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 94

第四节 中药在其他特殊人群中的使用注意 95

第四章 中药治疗中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96

第一节 中药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96

一、药效学评价 96

二、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96

第二节 中药治疗中的安全性评价 100

一、中药治疗中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 100

二、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 100

三、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04

四、药物安全性评价与有效性的关系 106

第三节 中药治疗中的经济学评价 106

一、药物经济学的概念 106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作用 107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程序及方法 107

第五章 各科疾病的中药治疗特点 112

第一节 内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112

一、感冒 112

二、咳嗽 113

三、心悸 114

四、胸痹 115

五、不寐 115

六、胃痛 116

七、呕吐 117

八、泄泻 118

九、胁痛 119

十、黄疸 120

十一、头痛 121

十二、眩晕 122

十三、中风 123

十四、水肿 124

十五、淋证 125

十六、阳痿 126

十七、遗精 126

十八、郁证 127

十九、血证 128

二十、消渴 130

二十一、痹证 131

第二节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131

一、月经不调 132

二、崩漏 133

三、闭经 134

四、痛经 135

五、绝经前后诸证 136

六、带下病 136

七、不孕症 137

八、滑胎(胎动不安) 138

九、阴挺 138

第三节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139

一、风痧 139

二、疳证 140

三、水痘 141

四、丹痧 141

五、痄腮 142

六、虫证 143

第四节 皮外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144

一、湿疹 145

二、白疕 146

三、瘾疹 147

四、痤疮 148

五、牛皮癣 149

六、痈疖 149

第五节 五官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 150

一、针眼 151

二、暴发火眼 151

三、青盲 152

四、耳鸣、耳聋 153

五、鼻渊 154

六、牙痛 154

七、口疮 155

第四篇 中药药物警戒 158

第一章 药物警戒的基本知识 158

第一节 药物警戒的概念 158

一、药物警戒的定义 158

二、药物警戒的发展 158

三、药物警戒的内容 159

四、药物警戒的目的和实现途径 160

第二节 药物警戒的常用方法 160

一、药物警戒信号的收集方法 160

二、药物警戒信息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161

第三节 中医药理论中的药物警戒思想 162

一、毒性分级思想 163

二、中毒解救思想 163

三、用药警戒思想 163

第四节 中药药物警戒的特点与案例 164

一、品种混淆 164

二、毒性药材使用不当 165

三、煎煮不当 165

四、中药饮片掺伪 165

五、中药药物警戒案例 165

第二章 中药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 16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67

一、药品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含义 167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 167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案例 170

一、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及表现 170

二、中药引起的肝损害 171

三、中药引起的肾损害 171

四、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172

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173

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173

七、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173

八、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174

九、中药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174

十、中药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 174

十一、中西药复方引起的不良反应 174

第三节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175

一、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情况 175

二、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基本知识 177

第五篇 药物交流与沟通 180

第一章 药学信息 180

第一节 药学信息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180

一、药学信息的定义 180

二、药学信息的类型 180

三、药学信息的特点 182

四、药学信息服务的对象 183

第二节 药学信息的来源及获取方法 184

一、药学信息的来源 184

二、信息的获取方法 189

第三节 药学信息的管理及应用 191

一、药学信息的科学管理 191

二、药学信息的实际应用 191

第二章 用药咨询与用药教育 194

第一节 用药咨询 194

一、开展用药咨询的准备 194

二、用药咨询的对象与内容 194

三、用药咨询解答要点 195

第二节 用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195

一、用药教育的内容 195

二、用药教育的形式 200

第三章 药学沟通技巧 201

第一节 药学沟通对象与技巧 201

一、药师与医生的沟通 201

二、药师与护士的沟通 202

三、药师与患者的沟通 203

四、药师与特定患者群的沟通技巧 205

第二节 药学沟通的注意事项 205

一、药学沟通常用的语言 205

二、药学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207

第六篇 中药循证药学 210

第一章 循证药学概述 210

第一节 循证药学的概念 210

第二节 循证药学的应用 211

一、临床合理用药 211

二、基本药物遴选 211

三、中药新药的临床准入 211

四、药品上市后循证再评价 212

第三节 循证药学工作的主要步骤 212

一、确定循证药学问题 212

二、寻找最佳证据 212

三、证据的评估 213

四、证据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评价 213

第四节 循证药学与循证医学的联系与区别 213

第二章 循证药学中的证据检索与评价 214

第一节 循证药学证据资源与检索 214

一、证据的来源及证据资源的分类 214

二、选择证据资源的标准 215

三、常用证据资源 215

四、循证药学证据的检索 215

第二节 药物临床治疗研究证据评价 216

一、证据的分类 216

二、证据的分级 216

三、证据评价的基本要素 218

四、证据评价的主要内容 218

第三章 循证药学的系统评价 220

第一节 系统评价概述 220

一、系统评价的概念 220

二、系统评价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220

第二节 系统评价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21

一、立题与制订评价计划书 221

二、检索与选择文献 221

三、评价偏倚风险 221

四、收集信息数据 222

五、分析资料和报告结果 222

六、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22

七、更新系统评价 223

第三节 Meta分析 223

一、Meta分析概述 223

二、Meta分析的方法 223

三、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 225

四、数据分析的结果表达 225

五、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分析 225

六、Revman软件及其应用简介 227

第四节 系统评价的实例 229

文献一 229

文献二 230

文献三 230

第四章 中药循证药学研究与实践的探索 232

第一节 开展中药循证药学实践的必要性 232

第二节 中药循证药学的特点、现状与对策 233

一、中药循证药学的研究特点 233

二、中药循证药学的实践现状 233

三、对策 234

第七篇 中药新药研究与上市后再评价 236

第一章 中药新药研究 236

第一节 中药新药研究概述 236

一、中药新药研发的历史演变 236

二、中药新药的注册分类 237

三、中药新药研究的内容 237

四、中药新药注册申报资料及要求 239

五、中药新药的申报、审批程序 239

六、中药新药的监测期 239

第二节 中药新药的系统研究方法 239

一、新药研发选题 239

二、处方筛选 240

三、剂型选择 240

四、制备工艺研究 240

五、质量标准研究 240

六、质量稳定性研究 241

七、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 241

八、临床研究 242

第二章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 244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概述 244

一、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概念 244

二、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与现状 245

三、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特点 246

第二节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47

一、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内容 247

二、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方法 248

三、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248

四、中药上市后有效性再评价 249

五、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 251

六、中西药合用的评价 252

七、中药上市后非临床再评价 252

参考文献 2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