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智慧研发管理
智慧研发管理

智慧研发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宁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15346179
  • 页数:3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想从企业角度出发,搭建智慧研发管理模型,梳理相关关键要素,尝试分析、给出建议和措施,以助力于企业研发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练就内功,从传统“制造”中心演变成为“智造”中心,研发能为企业注入强劲的“原动力”。期望研发创新这只“蝴蝶”,扇动翅膀,最后演变成一股强大的“给力”中国产业升级的“龙卷风”。
《智慧研发管理》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 智慧研发——中国企业在转型时期的突破之路 4

第1章 研发是机遇,质量是挑战 4

1.1下一场战役:产品开发 4

1.1.1要“蓝海”,不要“红海”:苹果公司“苹”什么拿大头? 4

1.1.2 “6+1”困境的焦点 7

1.2新产品开发面临的挑战 9

1.2.1开发的产品是否满足客户需求? 9

1.2.2早期故障率高,别拿“浴盆曲线”说事 11

1.2.3打破质量“恶性循环圈”,开启成功之门 12

1.2.4华为的成功对我们化解研发管理挑战的启示 14

1.3智慧研发管理:下一个核心竞争力 16

1.3.1智慧研发管理是“矛盾”:既是盾,更是矛 16

1.3.2研发管理关注面的演进 19

1.3.3换个角度看品牌:研发和质量是企业品牌的左右脸 21

第2章 智慧研发管理整体介绍 24

2.1智慧研发管理提出的背景 24

2.2智慧研发管理的含义 29

2.3智慧研发管理的主要内容 30

2.3.1价值流程:保证做正确的事情 32

2.3.2高效组织:业务模式和人员的完美融合 35

2.3.3工具与技术:正确、高效地做事情 39

2.3.4价值流程、工具与技术、高效组织完美组合,构筑“线、点、面”三位一体 42

2.4智慧研发管理的特征 46

第二部分 价值流程 52

第3章 市场驱动,关注外部和内部需求 52

3.1“头小尾大”:开发前期投入少,后期工作量多,整体效率不高 52

3.2设计魅力 54

3.2.1设计:战略引擎 54

3.2.2需求:设计魅力之源泉 56

3.2.3插入“设计供应链”,并构建“设计生态链” 57

3.3需求“拉”力作用 58

3.3.1需求,有求必应 59

3.3.2“闭着眼睛”开发产品 60

3.3.3直奔“解决方案”的需求 61

3.4在开发前期明确定义产品 62

3.4.1挖掘客户深层次需求 63

3.4.2质量属性需求定义 64

3.5需求需要端到端的管理 66

3.6以市场为导向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决策 68

第4章 技术和产品开发分离,并高度重视系统工程设计 70

4.1通过产品重整实现产品整体效益最大化 70

4.2技术和产品开发相分离,构筑稳健产品平台 72

4.2.1技术“内生力” 72

4.2.2平台化 73

4.2.3严格执行通用模块高复用率原则 79

4.3高度重视系统工程 82

4.3.1为什么需要系统设计? 82

4.3.2用系统工程倡导系统的整体性 84

4.3.3系统设计三部曲 86

4.3.4缺乏专业的系统工程师怎么办? 90

4.3.5系统设计必须满足业务投资目标 92

第5章 严密的产品测试和验证制度 94

5.1没有产品测试和验证就开发不出高质量的产品 96

5.1.1产品测试和验证的全流程 96

5.1.2测试和验证的项目管理总体过程 98

5.1.3测试和验证的主要分类:开发测试/测试部测试/制造验证/服务验证 99

5.1.4测试和验证的阶段性形态和要求:BBFV/SDV/SIT/SVT/BETA 99

5.2产品测试和验证的保障体系 102

5.2.1测试和验证的资源投入保障 102

5.2.2业务建设和平台能力建设 104

5.2.3测试和验证的重要原则 107

5.2.4测试管理保障建设 109

第6章 建立过程和结果度量体系,衡量和提升现有水平 112

6.1从过程和结果出发,瞄准与标杆的差距建立度量体系,衡量和提升现有水平 113

6.1.1业务度量是总纲领和源头 114

6.1.2变革进展指标——瞄准与业界标杆的差距 117

6.1.3过程度量和产品质量是支撑基础 119

6.2研发中的质量度量 120

6.2.1质量计划形成质量策略和目标共识 121

6.2.2质量保证和控制活动是达到质量目标的根本保证 123

6.2.3质量改进将好的经验固化下来,实现更好的管理 125

6.3利用简单、可视化的沟通进行协调 127

6.3.1打破“烟囱”——跨领域度量数据整合 127

6.3.2用投资评审和技术评审来贯穿对过程和结果的度量和协调 128

第三部分 高效组织——是战略实施、业务模式持续成功的保障力量 134

第7章 建立全员过程负责的质量文化制度 134

7.1形成追求卓越、锐意进取的质量文化氛围 134

7.1.1以客户为导向,为客户带来更大的利益 135

7.1.2对结果负责和过程规范 136

7.1.3质量意识教育培养 137

7.1.4思想大辩论:干一行,爱一行VS爱一行,干一行 139

7.1.5全员导师制 140

7.2润物细无声 141

7.2.1视问题为机会 141

7.2.2现场现物工程 142

7.2.3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 144

7.2.4从“呼唤英雄”到“建立职业化管理体系”——华为如何破解依赖“英雄式人物”和流程制度执行不力困境 145

7.3干部要担负起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传承 149

7.3.1价值观和文化引领战略实现 149

7.3.2干部要“身先士卒” 150

第8章 优秀的研发队伍是研发质量保证的基石 152

8.1研发各角色“难念的经” 152

8.1.1研发工程师:成长不容易,易犯“幼稚病” 152

8.1.2系统工程师:分工明细,导致系统级技术专家越来越匮乏 154

8.1.3项目经理:号称小总经理,要求太高:“既当爹,又当娘” 155

8.1.4测试工程师:为什么有失落感? 156

8.2将对人的要求与培养融入研发业务模式中 157

8.2.1人才培养的困惑——“官本位”,大脑小脑并行用 157

8.2.2人才培养的困惑——“上不接战略、下不接业务”的人才培养 158

8.2.3任职资格将对人的要求融入到研发业务模式中 159

8.2.4“上接战略、中接标杆和下接业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163

8.3基于智慧研发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 164

8.3.1入职培训 165

8.3.2导师制 165

8.3.3在岗历练 166

8.3.4求助渠道(内部数据库、内部论坛) 167

8.3.5针对性阅读 167

8.3.6批评和自我批评 168

第9章 通过能力中心建设来支撑研发功能的整合和提升 170

9.1集成产品开发模式(IPD)为何难以落地? 171

9.2能力中心和业务模式匹配 173

9.2.1业务模式对能力中心提出要求 173

9.2.2能力中心是支撑业务模式的基石 174

9.2.3研发能力中心:专深的技术水平 177

9.2.4能力建设的经济模式 179

9.3能力中心建设常见的几种途径 182

9.3.1能力规划实现型 184

9.3.2能力沉淀积累型 184

9.3.3能力环境机会型 185

第10章 让团队实现自我管理 186

10.1从负价值创造者到独立承包商 186

10.1.1负价值的创造者:“checker-checking-checker” 186

10.1.2在不明确的状态下生存 190

10.1.3“随需而变”的团队 191

10.1.4打造“重量级”团队管理模式:不向官僚主义妥协 191

10.1.5开发团队实现自我管理 193

10.1.6功能代表要充分发挥“平衡”作用 195

10.2在结构化过程中加入关键检查点 195

10.2.1投资决策评审,让产品投资尽在高层掌握之中 196

10.2.2技术评审,最有效和最省力的质量控制方式之一 198

10.3技术评审的关键成功要素 205

10.3.1良好的组织者 206

10.3.2相关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 207

10.3.3规范的过程组织 209

10.3.4配套的检查清单 212

第四部分 工具与技术子系统——避免沦为工具的“工具” 218

第11章 智慧研发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模型 218

11.1智慧研发管理的工具与技术模型的整体介绍 218

11.1.1“一个中心”: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 219

11.1.2“两条主线”:QFD线,FMEA线 220

11.1.3“多种工具灵活使用”:工具高效嵌入各个环节 225

11.1.4企业应如何导入、建立工具与技术体系 231

11.2市场驱动的设计 232

11.2.1 $APPEALS工具支撑市场需求管理 232

11.2.2 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235

11.3工程设计 237

11.3.1为什么要进行工程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综合各方需求是关键 237

11.3.2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37

11.3.3工程设计贯穿产品开发全流程 239

第12章 用产品数据管理积累研发能力和固化质量管控 240

12.1被“忽略”的产品数据管理 240

12.2产品数据管理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242

12.2.1研发过程交付件 243

12.2.2部件数量对研发质量的“杠杆效应” 248

12.2.3部件项目模板错误导致业务运作混乱 252

12.2.4变更管理:让更改更加有序 259

12.3研发管理信息化大有所为 262

第13章 分而治之,让缺陷无处藏身 264

13.1分而治之是提供数据积累的基础 264

13.1.1缺陷分析,分而治之 264

13.1.2颗粒化业务过程 268

13.1.3精准定位问题,聚焦重点问题解决 269

13.2“分而治之”的内容介绍 270

13.2.1问题引入活动(问题来源活动) 270

13.2.2产品所处阶段 271

13.2.3问题发现活动 272

13.2.4结果影响 274

13.2.5缺陷严重程度 275

13.2.6问题根源对象 276

13.2.7缺陷类型 277

13.3“分而治之”是为了“治之” 278

第14章 利用严格的标准化和固化以往经验减少研发产出变异 282

14.1研发产出波动异常大 282

14.2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系统化 285

14.3标准化的形态 286

14.3.1设计标准化 288

14.3.2流程标准化 295

14.3.3工程方法标准化 299

14.4标准化的建立、执行和度量 300

缩略语解释 3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