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研究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研究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家有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218088969
  • 页数:6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客观地研究和评价孙中山对国家建设所作的理论建构和建设思想方面的重大贡献,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优秀著作。该书1999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曾获中国优秀图书奖等多项奖,现增订后重新出版。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研究》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 4

一、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前途 4

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

孙中山对世情的了解 23

在中国“只有革命化,才能近代化” 45

二、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回顾 58

孙中山对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的评论 59

孙中山对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的批评 69

孙中山对清末“新政”的态度 77

第二章 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理论架构 87

一、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产生 87

比较国内外不同环境,产生改良祖国的愿望 87

欧美、日本近代化发展的启迪 99

香港、澳门社会发展对孙中山的影响 128

二、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 138

《上李鸿章书》与改革中国的初步设想 138

“振兴中华”与中国的富强 146

“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与中国近代化建设思想的形成 152

三、孙中山近代化国家建设思想的理论架构 160

政体演变与民众的调适 160

民主政治与社会的转型 168

在共和体制下的经济重构 175

人的素质与社会的文明发展 181

第三章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家建设的模式 188

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 188

物质层面的变革——洋务新政 188

“自强求富”的建设方针 194

“中体西用”的文化建设模式 208

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 212

文化层面的变革——“启蒙与新民” 212

由上而下的体制内渐进革新 220

君主立宪与社会改良 226

三、慈禧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新政”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 234

清末“新政”的国内外环境 234

“新政”期间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 240

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影响 246

四、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近代化国家建设模式 252

社会变革必先变心——转换思想 252

“以革命开民智”——启蒙与救亡 260

改变政制与改变社会——“双改变”模式 268

告别皇帝与告别君主专制统治 276

第四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政治的转型 281

一、政治民主化思想 281

政治民主化思想的核心 281

革命的程序与政权建设 287

权能区分学说的实质 298

中央与地方政权机制 305

地方自治学说 314

二、政党政治思想 322

政党政治思想的演变 322

政党的模式与职能 331

政党改组与政党联盟 342

三、民主法制思想 34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与政治制度的转型 348

人权思想的确立 355

“五权宪法”的实质 368

国权与民权并重 377

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 384

第五章 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 392

一、农业近代化建设思想 392

提倡科学种田——“治本于农” 392

整治水道河渠——“人事补天工” 399

实现农业机械化——“耕耨有器” 405

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发展与富裕 408

二、工业近代化建设思想 427

发展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 427

发展“关键及根本工业”与“本部工业” 434

三、振兴商业的建设思想 442

转变“农本商末”观念 442

推行“国政与商政并兴”政策 446

“节制资本”与商业发展的误区 451

四、重视服务行业的发展思想 459

发展中国饮食业 460

从学医与行医看孙中山开设医院行善救人的思想 464

福利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幸福 470

第六章 孙中山与中国的国防建设 476

一、没有军就没有权 476

依靠会党发不了家 476

依靠军阀吃够苦头 481

二、学习苏俄 政治建军 488

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建 488

国民党军的建立 493

东征的胜利与革命武装的发展 496

三、振兴海军 注重海防 498

“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498

海军与海权 502

海军与港口的建设 505

四、不能没有航空业和空军 507

第七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向 510

一、在传统与近代之间选择 510

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510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调和主张 518

文化的出路——融合与互补 523

二、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合一 528

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建设同步 528

人文精神与科学相互促进 535

三、人才的造就 541

“学问为立国根本” 541

教育与社会的进步 548

造就立志做大事的人民公仆 553

第八章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560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560

从封建帝制到共和政治的变革 560

民族国家的构建 568

中华民族自觉实体的形成 586

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与统一意识的认同 600

反抗侵略与维护国家主权观念的树立 607

二、城市的建设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612

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设想 612

城市功能结构的变迁 621

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促进 626

三、改造国民性与社会的转型 631

提高国民素质,树立社会新风 631

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建设,实现“天下为公” 638

建设高度文明的大同理想社会 644

主要参考文献 650

后记 6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