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古书属读研究
古书属读研究

古书属读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仁甫著;徐湘霖校订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01095401
  • 页数:214 页
图书介绍:徐仁甫先生(一九〇二——一九八八)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古典文献专家。《古书属读研究》是作者的遗稿,分“误读现象”三卷八十三条,“误读原因”二卷五十五条,“正读方法”二卷五十六条。
《古书属读研究》目录

卷一误读现象(上) 1

一 一词误分 1

二 两词误合 2

三 一句误读为两句 2

四 两句误读为一句 4

五 一章误读为两章 4

六 两章误读为一章 5

七 一首误读为两首 6

八 两首误读为一首 7

九 前章之末误为后章之首 7

十 后章之首误为前章之末 8

十一前卷之末误为后卷之首 8

十二 后篇之首误为前篇之末 9

十三 一事误为二事 9

十四 二事误为一事 10

十五 误此事为彼事 11

十六 误此言为彼言 12

十七 误指人言为自言 13

十八 误自言为指人言 13

十九 误专指为泛言 14

二十 误泛言为专指 15

二十一误正言为反诘 15

二十二 误反诘为正言 16

二十三 误记言为记事 17

二十四 误记事为记言 17

二十五 误引语为申加 18

二十六 误申加为引语 20

二十七 误答句为问句 22

二十八 误问句为答句 22

二十九 本是问答误为有答无问 23

三十 本非问答误为问答 24

卷二 误读现象(中) 25

一误断词组 25

二 误连词组 25

三 误并列为偏正 26

四 误偏正为并列 27

五 误断并列关系 28

六 误连并列关系 28

七 误断主谓 29

八 误连主谓 30

九 误断动宾 30

十 误连动宾 31

十一误读主语为宾语 32

十二 误读宾语为主语 33

十三 误断兼语 34

十四 误连兼语 35

十五 误读补语为状语 35

十六 误读状语为补语 37

十七 误读宾语为修饰语 38

十八 误读修饰语为宾语 38

十九 误读并列句为连贯句 39

二十 误读连贯句为并列句 40

二十一误顶针为重言 41

二十二 误重言为顶针 41

二十三 误主动为被动 42

二十四 误被动为主动 42

二十五 误顺陈为倒装 43

二十六 误倒装为顺陈 43

二十七 误陈述为感叹 44

二十八 误感叹为反诘 44

二十九 误奇散为偶俪 44

三十 误并承为单承 45

三十一结上误为冒下 46

三十二 冒下误为结上 47

卷三 误读现象(下) 51

一误读人名 51

二 误读地名 52

三 误读书名 53

四 误读篇名 54

五 误读实词 55

六 误读虚词 57

七 误读代词 58

八 误读“夫”字 58

九 误读“矣”字 61

十 误读“也”字 62

十一误读“焉”字 63

十二 误读“然”字 63

十三 误读“故”字 65

十四 误读“与”字 65

十五 误读“安”字 67

十六 误读“云”字 67

十七 误读“者”字 68

十八 误读“之”字 68

十九 误读“不”字 69

二十 原文通顺误读反不通顺 70

二十一原文整齐误读反不整齐 71

卷四 误读原因(上) 73

一不识古字而误读 73

二 不识古义而误读 74

三 不识古语而误读 75

四 不识古制而误读 76

五 不识古音而误读 78

六 不识通假而误读 79

七 不识避讳而误读 80

八 不识语助而误读 80

九 不识复词连用而误读 81

十 不识复词复句自相为训而误读 82

十一不识一言即重言而误读 82

十二 不识顶针而误读 83

十三 不识以人代言而误读 83

十四 不识以地位代人物而误读 84

十五 不识自为问答而误读 85

十六 不识一问一答而误读 85

十七 不识领下而误读 86

十八 不识总结而误读 87

十九 不识遥接而误读 87

二十 不识间接而误读 88

二十一不识文有节略而误读 90

二十二 不识一人之词重加“曰”字而误读 91

二十三 不识两人对话省“曰”而误读 92

二十四 不识记言省“曰”而误读 93

二十五 不识反言省“乎”而误读 94

二十六 不识省文而误读 95

二十七 不识倒文而误读 96

二十八 不识衍文而误读 97

二十九不识脱文而误读 99

三十 不识讹文而误读 101

三十一不识误倒而误读 104

卷五 误读原因(下) 107

一不知代词活用而误读 107

二 不知基数作序数用而误读 108

三 不知连动而误读 109

四 不知使动而误读 109

五 不知兼语而误读 110

六 不知体词作谓语而误读 110

七 不知句子形式作宾语而误读 111

八 不知外位成分而误读 111

九 不知定语与中心词有同一性而误读 113

十 不知中心词可省略而误读 114

十一不知介宾结构省“于”而误读 114

十二 不知介宾结构省“之”而误读 115

十三 不知连贯句省主语而误读 116

十四 不知否定而误读 118

十五 不知反诘而误读 120

十六 不知层递而误读 120

十七 不知进层而误读 121

十八 不知让步而误读 121

十九 不知感叹而误读 122

二十 不知呼告而误读 124

二十一不知一词两属而误读 124

二十二 不知一词一读而误读 125

二十三 误解实词而误读 125

二十四 误解虚词而误读 126

卷六 正读方法(上) 129

一 一词一读 129

二 一词重读 130

三 一词两属自为一读 131

四 数词数读(存目) 132

五 一句分读 132

六 两句连读 133

七 数句连读 135

八 一章分读 137

九 数章合读 139

十 数篇合读 140

十一 经记分读 140

十二 正文入注宜连读 141

十三 注入正文勿连读 142

十四 字形相似掉读 144

十五 字音相近通读 151

十六 四声转变读 155

十七 互文互读 159

十八 重词作“=”勿顺读例 159

十九 重句全读 160

二十 倒文顺读 161

二十一 省文添读 162

二十二 脱文补读 164

二十三 衍文删读 165

二十四 误文正读 166

二十五 疑文参读 168

二十六 阙文阙读 169

卷七 正读方法(下) 171

一用词例以定读 171

二 用句例以定读 173

三 用句法以定读 175

四 用文法以定读 177

五 用记法以定读 178

六 用修辞以定读 180

七 用书体以定读 180

八 用协韵以定读 182

九 用思想以定读 183

十 用事实以定读 184

十一 据上下文以定读 186

十二 据本书以定读 187

十三 据他书以定读 189

十四 据模拟以定读 190

十五 据引文以定属读 190

十六 据引文以定篇章 192

十七 据引文以定错简 193

十八 据引文以明韵读 194

十九 穿凿之读不可信 195

二十 附会之读不可信 195

二十一 牵强之读不可信 196

二十二 立异之读不可信 198

二十三 好奇之读不可信 199

二十四 改字之读勿轻从 201

二十五 添字之读勿轻从 202

二十六 衍字之读勿轻从 202

二十七 乙字之读勿轻从 204

二十八 重字之读勿轻从 205

二十九 两读皆通究孰为是 206

三十 数读皆通择善而从 208

三十一 正读解决纠纷 210

三十二 正读发明大义 211

校订后记&徐湘霖 2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