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明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117018658
  • 页数:393 页
图书介绍:
《生物化学》目录

第一章 营养素 1

第一节 概论 1

第二节 蛋白质 3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3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 3

三、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估 4

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7

第三节 脂类 9

一、必需脂肪酸的功能及其来源 9

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0

第四节 糖类 11

第五节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11

第二章 糖的化学 13

第一节 糖的分类 13

一、单糖 13

二、低聚糖 13

三、多糖 13

第二节 单糖 13

一、化学结构 13

二、单糖的主要化学性质 17

第三节 低聚糖 20

一、麦芽糖 20

二、乳糖 20

三、蔗糖 21

第四节 多糖 22

一、同多糖 22

二、杂多糖 24

第三章 脂类化学 27

第一节 脂肪和脂肪酸的结构及性质 27

一、脂肪的结构 27

二、脂肪的性质 27

三、脂肪酸(Fatty acid)的结构 28

第二节 类脂的结构 29

一、磷脂类(Phospholipid) 30

二、糖脂类 33

三、类固醇(steroides) 34

第三节 脂类的提取分离和分析 40

一、脂类的提取和分离 40

二、脂类的分析 40

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 43

第一节 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组成 43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43

二、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43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49

一、肽键和肽 49

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50

三、蛋白质构象源于肽链结构 51

四、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52

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54

六、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4

七、维系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 55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6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6

二、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57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58

一、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 58

二、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59

三、蛋白质的沉淀 59

四、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60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类 60

一、单纯蛋白质 60

二、结构蛋白质 61

第六节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 61

一、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62

二、蛋白质纯度的鉴定 65

第五章 核酸的化学 67

第一节 单核苷酸 67

一、戊糖 67

二、嘧啶碱 67

三、嘌呤碱 68

四、核苷酸 69

第二节 DNA分子结构 71

一、DNA的碱基组成 71

二、DNA的一级结构—核苷酸排列顺序 71

三、DNA的空间结构—二级结构 72

四、DNA的三级结构 72

第三节 RNA的分子结构 73

一、RNA的类型 73

二、RNA的一级结构 74

三、RNA的空间结构 74

第四节 体内存在的重要游离核苷酸 75

第六章 酶—生物催化剂 78

第一节 酶的概念 78

一、酶的化学本质 78

二、酶的催化特点 79

三、酶的命名与分类 80

第二节 酶的组成与结构 81

一、酶的分子组成 81

二、酶的分子结构 83

第三节 酶催化作用的机理 85

一、ES复合物的生成降低了活化能 85

二、酶催化专一性的机理 86

第四节 酶原、同工酶与变构酶 87

一、酶原的激活 87

二、同工酶 88

三、变构酶 90

第五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概念 91

一、温度与最适温度 91

二、pH的影响与最适pH 91

三、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92

四、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93

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94

六、酶的抑制剂 94

第六节 酶的临床应用 97

一、酶的活力测定 97

二、酶在临床治疗上的作用 98

三、酶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98

四、酶与中医药 99

第七章 维生素和辅酶 102

第一节 概论 102

一、维生素的特点 102

二、维生素的分类 102

三、过多症和缺乏症 103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和辅酶 103

一、维生素C 103

二、B族维生素和辅酶 105

第三节 脂溶性维生素 110

一、维生素A 110

二、维生素D 112

三、维生素E 113

四、维生素K 114

第四节 维生素与中医药 114

第八章 糖代谢 118

第一节 血糖 118

一、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18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118

第二节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120

一、糖原的合成 120

二、糖原的分解 122

第三节 糖酵解与糖异生作用 123

一、糖酵解 123

二、糖异生作用 127

第四节 糖的有氧氧化 128

一、反应过程 128

二、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130

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 131

一、简要反应过程 131

二、生理意义 131

第六节 糖代谢紊乱 132

一、高血糖及糖尿 132

二、低血糖 132

三、糖耐量试验 132

四、糖代糖紊乱与消渴病 133

第九章 生物氧化 135

第一节 概述 135

一、生物氧化的重要意义 135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135

三、生物氧化的方式 135

第二节 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 137

一、线粒体内生物氧化 137

二、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137

三、三羧酸循环中H20的生成一呼吸链 143

第三节 能量的生成和转变、储存 149

一、高能化合物和高能磷酸化合物 149

二、ATP的生成方式 151

三、能量的转移和储存 151

第四节 体内其它的氧化酶类 153

一、微粒体内氧化酶系 153

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 153

三、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154

第五节 中草药对生物氧化的影响 154

一、某些中草药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154

二、中草药抑制生物氧化酶系的作用 154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56

第一节 脂类消化吸收的特点 156

一、脂类的消化 156

二、脂类的吸收 157

三、脂类消化吸收的特点 157

第二节 血脂 158

一、血脂的成分和含量 158

二、血浆脂蛋白(lipoprotein) 158

第三节 甘油三酯的中间代谢 164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164

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168

第四节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 171

一、前列腺素、血栓素及白三烯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71

二、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的生物合成 173

三、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的生物学效应 175

第五节 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 175

一、磷脂的代谢 175

二、胆固醇代谢 177

第六节 脂类代谢紊乱 179

一、高脂血症(Hyperl ipidemia) 179

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181

三、脂肪肝 182

四、肥胖 182

第十一章 氨基酸代谢 184

第一节 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概况 184

一、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184

二、血液氨基酸的动态平衡 184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85

一、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85

二、α—酮酸的代谢 189

三、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191

第三节 氨的代谢 192

一、体内氨的来源和去路 193

二、尿素的生成 193

三、谷氨酰胺的合成与分解 195

第四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96

一、一碳单位的代谢 196

二、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198

三、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200

第五节 氨基酸代谢紊乱与肝性脑病 201

一、氨中毒学说 202

二、假神经递质学说 202

三、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203

第六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03

一、糖与脂类的代谢联系 203

二、蛋白质与糖类的代谢联系 204

三、脂类与蛋白质的代谢联系 204

第十二章 核苷酸代谢及DNA复制 206

第一节 嘌呤核苷酸代谢 207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07

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210

第二节 嘧啶核苷酸代谢 212

一、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212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 213

第三节 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215

一、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215

二、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216

第四节 DNA复制及其他 217

一、复制方式 217

二、参予复制的酶类及蛋白质因子 218

三、复制过程 220

四、DNA的损伤与修复 222

五、基因工程的意义 222

第十三章 RNA转录与蛋白质物质合成 225

第一节 RNA转录 226

一、参与RNA转录的主要物质 226

二、转录过程 227

第二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 228

一、参与蛋白质合成的3种核糖核酸 228

二、蛋白质的物合成过程 231

第三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节 236

一、原核细胞转录水平的调节一操纵子学说 236

二、真核细胞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调节 238

第四节 核酸、蛋白质合成与中西医药学的关系 239

一、分子病 239

二、抗生素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39

三、干扰素抗病素感染 240

四、中药对核酸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40

第十四章 激素 242

第一节 概述 242

一、激素与内分泌的概念 242

二、激素的分类 242

三、激素的生物合成、释放、转运、失活和更新 242

四、激素的作用及其特点 245

第二节 主要激素的化学与生理功能 247

一、甲状腺素 247

二、甲状旁腺激素 249

三、降钙素 249

四、胰岛素 250

五、胰高血糖素 250

六、儿茶酚胺类激素 251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 253

八、性激素 255

九、脑下垂体激素 257

十、下丘脑激素 260

十一、消化道激素 261

十二、其它活性物质 262

第三节 激素的作用机理 263

一、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的激素作用机理 264

二、作用于细胞内受体的激素作用机理 265

第十五章 代谢调节 268

第一节 细胞水平的调节 268

一、酶活性的调节 269

二、酶含量的调节 273

第二节 细胞间激素及递质的调节作用 273

第三节 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275

一、饥饿状态下的整体调节 275

二、运动状态下的整体调节 276

第四节 中医药与代谢调节 276

第十六章 活血化瘀的生化 279

第一节 血液凝固 279

一、凝血因子 280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80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 281

一、纤维蛋白溶解机理 281

第三节 血小板功能 282

一、血小板的功能 282

二、前列环素—血栓素体系 282

第四节 影响血凝—纤溶系统的中药 284

一、抗凝血药、溶栓药 284

二、止血药 284

三、活血化瘀中药的生化药理作用 285

第十七章 神经递质 288

第一节 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功能和代谢 289

一、乙酰胆碱 289

二、儿茶酚胺类 291

三、5—羟色胺 293

四、组胺 294

五、γ-氨基丁酸 295

六、神经肽 296

第二节 中药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298

一、中药对乙酰胆碱的影响 298

二、中药对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298

三、中药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298

第十八章 肝脏的功能与胆色素代谢 300

第一节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00

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300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300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301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301

五、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302

第二节 胆汁酸代谢 302

一、胆汁 302

二、胆汁酸的代谢 303

第三节 胆色素代谢 305

一、胆红素的化学 305

二、胆红素的来源、生成与转变 306

三、胆红素在肝细胞中及其在肠内的转变 309

四、胆红素代谢异常与中医药 312

第四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314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 314

二、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 315

三、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315

第五节 肝功能检查原则 315

第六节 中药的保肝作用 316

第十九章 药物的转运与代谢转化 319

第一节 生物膜结构与药物转运 319

一、生物膜概念 319

二、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319

三、药物转运 324

第二节 药物代谢 326

一、药物代谢反应进行的部位 327

二、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327

三、催化药物转化的酶系 332

第三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334

一、药物代谢酶的诱导 334

二、药物代谢酶的抑制 335

三、药物代谢的双相作用 335

四、年龄、性别、种属等因素的影响 335

第四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338

一、清除外来异物 338

二、改变药物的活性或毒性 338

三、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 338

四、药代研究在新药设计中的作用 338

第二十章 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 340

第一节 体液的含量、分布及交流 340

一、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组成 340

二、体液的交流 342

第二节 水代谢 343

一、水的生理功能 343

二、水的摄入、排出及动态平衡 343

第三节 钠、钾、氯代谢 345

一、钠、氯的代谢 345

二、钾的代谢 345

三、钠泵 346

第四节 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347

一、抗利尿激素 347

二、醛固酮 348

第五节 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和纠正药物 349

一、脱水 349

二、水肿 349

三、低血钾和高血钾 350

第六节 钙、磷、镁的代谢 350

一、钙、磷代谢 350

二、镁的代谢 353

第七节 微量元素 354

一、微量元素的分类 354

二、微量元素代谢及功用 354

第八节 酸碱平衡 356

一、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 357

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357

三、判断酸碱平衡状态的常用生化指标 363

第二十一章 养生与抗衰老生化 366

第一节 衰老的机理 366

一、遗传程序学说 366

二、差错灾难论 367

三、自由基学说 367

四、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 367

五、交联学说 368

六、自身免疫学说 368

七、阴阳失调说 368

八、脏腑虚衰说 369

九、精、气、神亏耗说 371

第二节 衰老时机体的部分生化变化 371

一、细胞的衰老 371

二、代谢的变化 373

第三节 中医传统的防老抗衰术—养生 375

一、顺利四时护养阴阳 375

二、益阳补阴调整阴阳 375

三、怡畅神志和养阴阳 375

四、药补养生法 379

五、起居调摄法 379

六、运动养生法 379

第四节 延缓衰老的中药与方剂的现代研究 380

一、寿命试验研究 380

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380

三、改善内分泌系统的研究 380

四、改善免疫系统的研究 381

五、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381

六、对脑功能的影响 381

七、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382

附录 384

一、常用生化名词简称或缩写表 384

二、临床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3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