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西文学观解析
中西文学观解析

中西文学观解析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桂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29319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既涉及中国自古至今一些文学观、审美观的考察,也涉及西方自古至今一些文学观、审美观的分析。具体说来,既包括刘勰、钟嵘、梁启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努斯、黑格尔、詹姆逊、伊格尔顿等人文学观的研究,也包括对文学性质、文学审美倾向、文学研究对象范围、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问题的分析、考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研究的角度、问题等是没有止境的,是常新的、发展的。本书是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进程中形成的对文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方式、思考深度等均有自己的纹张印记。希望对文学研究界构成意义。本书在透视文学观、审美观的主旨下,将古今中西的一些相关问题集合在一起加以论析,视野是开阔的、主旨是鲜明的、结构方式是独特的、观点及表达是富有个性特征的。本书是秉持不依傍别人、不袭用别人、不慕虚名、不逐实利,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等原则写就的。这样的书应该对文学研究者、文学热爱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中西文学观解析》目录
标签:解析 文学

自序 1

第一编 中国古代文学观考察 3

一 《文心雕龙》中的核心文学观 3

(一)“文之为德也,大矣” 6

(二)好作品的构造 7

(三)好作家的特质 14

(四)好评论家的表现 31

二 钟嵘的诗歌美学思想 36

(一)情、气、才:诗人的审美素质 38

(二)“风力”、“丹彩”:诗歌的审美特征 49

(三)“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歌的审美效应 61

三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理论 62

(一)审美体验的主要心理条件 63

(二)审美体验的浑融状态 69

(三)灵感到来时的审美体验状态 76

(四)审美体验的超时空特点 82

第二编 西方古代文学观分析 93

一 柏拉图的文学观 93

(一)在“镜子”的含义上否定艺术:“模仿说” 93

(二)片面的深刻:“迷狂说” 96

(三)针对特定接受者:文学功能观 99

(四)从培养保卫者出发的价值取向:文学评价标准 103

二 亚里士多德的文学观 107

(一)在“创造”的含义上肯定艺术:“模仿说” 108

(二)突出艺术规律的文学批评价值体系 112

(三)比较的方法与语境:悲剧、史诗优劣论 118

三 贺拉斯文学观中的新因素 122

(一)“寓教于乐”原则的提出 124

(二)审美范畴的辨析 126

(三)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论述 127

(四)天才与功夫关系的阐明 130

(五)生活与心灵关系的触及 132

(六)“磨刀石”之喻:关于批评的作用 133

四 《论崇高》中的“崇高”分析 136

(一)“崇高”的含义 138

(二)“崇高”的来源 140

(三)“崇高”的根源 143

第三编 梁启超文学观掠影 149

一 梁启超崇高美学思想初探 149

(一)极言变与动之必要和效应 149

(二)呼唤英雄、豪杰、大丈夫应时而出 150

(三)崇高美意象与趋向崇高之路 153

二 梁启超与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157

(一)使小说成为“文学之最上乘” 161

(二)为新诗确立标准 167

(三)亲笔实践,使新文体深入人心 175

第四编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观探脉 183

一 “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争论概述 183

(一)20世纪中国文学是否具有现代性 183

(二)如何理解“现代性” 184

二 美学研究中的还原倾向质疑 187

(一)“美的规律”先于、外于人而存在吗? 188

(二)有必要为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寻找先天基础吗? 192

(三)美感等同于生理快感吗?动物真有美感吗? 194

三 接受美学的中国化及其意义 199

(一)激活古代文论,为其现代转型提供可行之路 203

(二)相互阐发,使马克思主义文论焕发新生机 204

(三)文学研究新视角、新思路的形成 206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变化的表现 211

(一)优游于日常与闲适 213

(二)迷恋于时尚与流行 219

(三)满足于代偿与抚慰 225

(四)沉醉于感官刺激与欲望释放 229

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特性分析 234

(一)追新与怀旧 235

(二)个性与盲从 238

(三)中产趣味与市民口味 241

(四)多情与无情 246

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的诸因素 249

(一)市场经济 250

(二)消费主义 251

(三)大众文化 253

(四)创伤体验 254

(五)现实境遇 258

(六)文学功能观 262

七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分析 264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265

(二)特定时期现象与古已有之现象 268

(三)普遍现象与局部现象 271

(四)事实存在与理想存在 273

(五)事实存在与话题存在 275

八 生态文学及其意义 280

(一)生态文学的诞生及含义 281

(二)生态文学与文学研究 284

(三)生态文学与文化发展 286

(四)生态文学与人类生存 289

九 生态批评中的概念混乱问题 292

(一)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 293

(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艺学 297

(三)生态批评与文艺生态学 300

(四)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研究 303

第五编 文学批评研究 309

一 文学批评问题的地域性观照 309

(一)从参与文坛话题的能力看 311

(二)从视角、方法、思想资源、理论武器的丰富与否看 311

(三)从批评从业者的存在方式看 313

(四)从批评从业者的发展机会看 314

二 文学批评观念的维度 315

(一)批评的独立性 315

(二)批评的批判性 318

(三)批评的学理性 319

(四)批评的可传播性 321

三 文学批评方法的意义 322

(一)批评方法意识 322

(二)批评方法的丰富、更新 324

(三)批评方法的活用 325

四 詹姆逊的“辩证批评” 327

(一)密码与破译 330

(二)从抽象文化事实到具体语境 332

(三)以考察关系的判断替代真或美的绝对 334

(四)“晦涩”的文风是战斗的武器 336

(五)超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 338

主要参考文献 342

后记 3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