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蒋星煜文集  第8卷  文坛艺林备忘录
蒋星煜文集  第8卷  文坛艺林备忘录

蒋星煜文集 第8卷 文坛艺林备忘录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星煜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208116214
  • 页数:796 页
图书介绍:
《蒋星煜文集 第8卷 文坛艺林备忘录》目录

与陈望道的往来 1

陈望道的两本书 6

胡适在中国公学 9

胡适与傅斯年 16

胡适何以研究《水经注》 24

胡适二三事——与胡适的有关回忆 28

孙伏园与鲁迅恩怨真相 34

我的良师孙伏园 42

老同盟会员“西曼诺夫” 44

传奇人物黄芝冈 47

高产而贫困一生的张恨水 57

我与茅盾的交往 65

在“陪都”重庆的老舍 72

王进珊与《申报》文艺副刊 78

顾毓琇的《摸鱼儿·秋声》及其文学创作 83

冯雪峰因“戏改”遭批评 87

钱歌川的旧诗、书法和篆刻 90

钱歌川的上海情结 94

关于顾仲彝 97

文采风流秦瘦鸥 100

关于吴晗给我的信 108

编辑家李俊民 113

潘景郑与其《著砚楼读书记》 115

名士风度的散曲大家卢冀野 118

张若谷和《马相伯年谱》 127

陈伯吹轶事 129

痛悼吴强 131

关于《李自成》的半次座谈会 136

高植·高地·高地植——倏忽消逝的托尔斯泰翻译专家 145

唐弢与鲁迅之间 152

在我记忆中的唐弢 156

一位被忘却的诗人 158

也忆王西彦先生 162

君子坦荡荡的徐中玉 168

怀郁风 忆苗子 173

站在文化斗争前沿的范泉 176

海外红学家周策纵 184

同乡菡子 193

王道乾翻译《情人》 196

冯其庸的三封信 198

日本小说翻译家金中 205

郭豫适与红学 207

葛晓音讲唐诗驰誉美国 209

波多野太郎的古文与印章 213

荷兰汉学家伊维德与中国戏曲 216

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散记 221

“东北作家”与“抗战文艺” 225

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群 233

“孤岛”时期创刊《文苑月刊》始末 242

忆抗战时重庆各报的文艺副刊 246

忆华东文化部的作家、艺术家 249

史伍、萧斧与《新文艺》月刊 253

宜兴储家三支笔——储安平·储玉坤·储大泓 258

魏克明诗斥“四人帮” 267

澳门女作家笔端的澳门女性——读汤梅笑的感受 275

澳洲华人作家印象 280

陈毅市长与上海戏曲 287

潘汉年的戏曲评论 294

“反胡风”、“反右”与徐平羽 296

徐平羽与淮剧 304

罗竹风与历史小说、历史戏剧 308

陈沂与戏剧 315

历经风雨考验的李太成 321

曹禺岳丈也是剧作家 329

深深怀念史东山——一个大导演猝死之谜 331

陶金与张春桥的恩师阎哲吾 334

舞台上最负盛名的繁漪——赵慧深 341

瞿白音与《创新独白》事件 350

“棚友”黄佐临轶事 361

“写意戏剧观”的历史背景——纪念黄佐临百年华诞 370

杜宣剧作的情节与结构 381

蒋柯夫观看十六场《江姐》 386

张石流与中国儿童剧 388

戏剧沙龙夜曲 393

李婴宁为蒲松龄造像——浅谈《寒灯夜话》的风格和立意 398

困惑、忧伤后的轻松——赵耀民创作心态探索 403

任二北的学风 409

谭正璧和他的戏曲史著作 413

赵景深二三事 417

深切怀念赵景深 424

从北新书局到赵景深故居 428

赵景深与戏剧理论著作评奖 433

我们陶醉在鲜花丛中——深切追念赵景深教授 437

赵景深晚年与王季思的关系 439

我与王季思的交往 444

记吴晓铃 450

台湾戏曲家魏子云 456

徐朔方的幽默感 462

忆祝肇年 467

曾永义与台湾戏曲 470

悼念昆剧演出史专家陆萼庭 474

台湾戏曲史论女教授们及其著作 481

阎敏学的《西安市戏剧志》与《中国秦腔》 491

谈《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描写 500

周信芳与经典名剧《秦香莲》 504

周信芳与华东戏曲研究院 514

周信芳主演的三部电影 523

编演《海瑞上疏》的经过 526

周信芳晚年的编剧 536

我所知道的周信芳 541

周信芳对京剧的贡献 546

麒派的形成与影响 550

中国京剧史上的“南麒北马”说 560

忆昆剧泰斗俞振飞 564

俞振飞的书卷气与书法艺术 568

俞振飞及其《太白醉写》 575

俞振飞与《贩马记》 585

俞振飞的《贩马记》情结 592

俞振飞与周信芳的合作与友谊 599

北昆名旦洪雪飞 603

计镇华的表演艺术 609

《张洵澎舞台艺术四十周年》专刊序 615

潇洒是尹桂芳的主旋律 618

傅全香梦圆《人比黄花瘦》 623

戚雅仙的哭腔与本色表演 629

黄沙与金采风 632

黄沙的导演艺术 635

吕瑞英塑造的红娘形象 642

越剧编剧吴兆芬 646

筱昌顺与华东戏曲会演 652

马金凤的上海情结 656

吴宗锡与评弹艺术——读《听书谈艺录》与《评弹谈综》 660

评弹高峰时期的回忆和论证 668

口技大师孙泰的奇遇 672

程十发和他的画 675

陪程十发“拉洋片”记 680

从金石篆刻走向雕塑的王大进 682

戴敦邦及其人物画 687

为朱屺瞻塑像的王志强 693

汤兆基与牡丹 700

钱汉东“作家学者化”的脚印——《寻访中华名窑》序 704

刀美兰嬉《水》 707

阿拉伯世界的风情画 711

《画皮》的双人舞 713

杨晓敏的伤逝 717

谈舞剧《倾国倾城》 721

为《张曙传》补遗重大事件 728

多才多艺的许如辉 733

《十五贯》改编演出的深远影响 738

渊源于《情恨狂澜》的甬剧《半把剪刀》 747

京剧《贞观盛事》观赏札记 750

京剧《沙家浜》的来龙去脉 753

初创建时的鲁迅纪念馆 760

中国古典文学读书班琐忆 764

文艺医院的医师和病人 767

淮北土改工作的最前线 772

进入土改第二仗 778

在皖北听农民说方言 786

后记 793

《蒋星煜文集》后记 7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