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文化强国论
文化强国论

文化强国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英,夏俊杰,刘小敏主编;戢斗勇,李国兴,刘小龙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6150416
  • 页数:7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范英等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钱学森语)大型丛书的第45部,和这套丛书一样,都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对国家在社会文化转型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套丛书均有及时的反映;现在要建设文化强国,也很需要有较系统化、理论化的著作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方面起点作用,以推进文化强国的开展。这就是组织本书写作的目的。其学术价值主要是填补文化强国方面暂无系统化、理论化构建的空白。它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主要是强调了十五大提出的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那个文化的“文化观”。
《文化强国论》目录

《文化强国颂·50首》 1

一、开篇论 6

第一章 文化强国的外在趋向 6

第一节 强国崛起的世界经验 6

第二节 文化强国的指标表征 11

第三节 软硬实力的互补协奏 16

第二章 文化强国的内在自觉 22

第一节 振兴中华的文化启蒙 22

第二节 文化建设的艰难探索 27

第三节 时代变革的文化呼唤 31

第三章 文化强国的决策自信 37

第一节 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 37

第二节 文化产业与文化改革 42

第三节 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47

第四章 文化强国的知行求索 52

第一节 文化强国的中国特色 52

第二节 文化强国的路径选择 55

第三节 中华儿女的文化使命 59

二、互为论 65

第五章 强化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为 65

第一节 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基本界定 65

第二节 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为关系 70

第三节 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互为原则 75

第六章 强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互为 81

第一节 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基本界定 81

第二节 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互为关系 86

第三节 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互为原则 90

第七章 强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为 96

第一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基本界定 96

第二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为关系 100

第三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为原则 104

第八章 强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为 110

第一节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基本界定 110

第二节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为关系 114

第三节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为原则 119

第九章 强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互为 124

第一节 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基本界定 124

第二节 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互为关系 129

第三节 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互为原则 134

第十章 强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为 139

第一节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基本界定 139

第二节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为关系 143

第三节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为原则 148

第十一章 强化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互为 153

第一节 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基本界定 153

第二节 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互为关系 159

第三节 个体文化与合作文化的互为原则 164

第十二章 强化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互为 170

第一节 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基本界定 170

第二节 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互为关系 174

第三节 开放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互为原则 179

第十三章 强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为 184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基本界定 184

第二节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为关系 189

第三节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为原则 193

第十四章 强化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为 198

第一节 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基本界定 198

第二节 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为关系 203

第三节 人本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为原则 207

三、核心论 214

第十五章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1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强国灵魂的理论依据 21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强国灵魂的当代表征 21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强国灵魂的实现路径 222

第十六章 强化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 228

第一节 共同理想是文化强国的旗帜 228

第二节 强化共同理想是现实的挑战 233

第三节 对共同理想强化路径的思考 237

第十七章 强化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 243

第一节 民族精神是文化强国的精髓 243

第二节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47

第三节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提升路径 251

第十八章 强化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 256

第一节 时代精神是文化强国的动力 256

第二节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260

第三节 要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264

第十九章 强化泾渭分明的荣辱观念 270

第一节 知荣明耻是文化强国的基石 2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蕴意义 275

第三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路径 279

第二十章 强化文化服务的“二为”方向 284

第一节 “二为”方向的形成发展 284

第二节 “二为”方向的主要内容 289

第三节 “二为”方向的时代价值 294

第二十一章 强化文化繁荣的“双百”方针 300

第一节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由来 300

第二节 “双百”方针的精神实质和意义 307

第三节 “双百”方针的发展和历史启示 313

第二十二章 强化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 321

第一节 社会科学是文化强国的助推器 321

第二节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 325

第三节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路径 330

第二十三章 强化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引 336

第一节 新闻传媒舆论导引的重要功能 336

第二节 新闻传媒舆论导引的党性原则 340

第三节 新闻传媒舆论导引的强化路径 345

第二十四章 强化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 351

第一节 文艺创作为文化强国注入活力 351

第二节 网络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新课题 355

第三节 文艺创作与网络文化的主导性 358

四、机制论 364

第二十五章 强化党委领导工作机制 364

第一节 强化文化强国实施的政治责任 364

第二节 强化文化强国实施的组织建设 368

第三节 强化文化强国实施的社会动力 372

第二十六章 强化政府治理服务机制 378

第一节 强化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 378

第二节 强化个体参与向公众参与的演进 382

第三节 强化行政垄断向长效共享的飞跃 386

第二十七章 强化主体自律约束机制 391

第一节 强化行业协会的自律约束 391

第二节 强化行业道德的自律约束 395

第三节 强化自尊自爱的价值效应 399

第二十八章 强化社会他律监督机制 404

第一节 强化社会他律价值理念 404

第二节 完善社会他律监督机制 408

第三节 保障社会他律贯彻落实 412

第二十九章 强化事业全民公益机制 417

第一节 强化文化引领时代的导向功能 417

第二节 强化人民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 422

第三节 强化文化公益事业的服务功能 426

第三十章 强化产业组建经营机制 431

第一节 强化文化产业凝聚力 431

第二节 强化文化产业竞争力 436

第三节 强化文化产业消费力 439

第三十一章 强化人才培育创新机制 444

第一节 强化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 444

第二节 强化人才评价机制的重构 448

第三节 强化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 452

第三十二章 强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 456

第一节 强化绩效评价激励标准体系的构建 456

第二节 强化绩效评价激励实施过程的理性 462

第三节 强化绩效评价激励最终结果的正义 466

第三十三章 强化开放交流合作机制 471

第一节 强化开放交流合作的平台搭建 471

第二节 强化开放交流合作的渠道畅通 477

第三节 强化开放交流合作的成效共赢 480

第三十四章 强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 486

第一节 强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的联动性 486

第二节 强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的科学性 491

第三节 强化体制综合保障机制的实效性 495

五、实施论 502

第三十五章 强化总体的配套实施 502

第一节 强化国际视野下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 502

第二节 强化国家层面上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 506

第三节 强化弥补短板中的文化总体配套实施 510

第三十六章 强化专项的配套实施 515

第一节 专项配套实施之灵魂 515

第二节 专项配套实施之路径 519

第三节 专项配套实施之保障 523

第三十七章 强化地方的配套实施 528

第一节 强化地方配套实施之关键 528

第二节 强化地方配套实施之重点 533

第三节 强化地方配套实施之动力 537

第三十八章 强化行业的配套实施 543

第一节 打造行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543

第二节 培育行业需求的文化软实力 547

第三节 注重行业持续前进的发展力 551

第三十九章 强化群体的配套实施 556

第一节 群体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556

第二节 群体文化建设的新形势 561

第三节 群体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565

第四十章 强化家庭的配套实施 570

第一节 家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570

第二节 家庭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创新 574

第三节 家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580

第四十一章 强化个体的配套实施 586

第一节 求真:科学素质的培育 586

第二节 向善:理想道德的追求 590

第三节 致美:审美情趣的建构 595

第四十二章 强化渐进的配套实施 600

第一节 强化数量上的累积 600

第二节 强化质量上的提高 605

第三节 强化理念上的演进 609

第四十三章 强化联动的配套实施 615

第一节 强化传承与创新的联动 615

第二节 强化走出与引进的联动 619

第三节 强化引领与推动的联动 624

第四十四章 强化求是的配套实施 629

第一节 强化方向目标的科学性 629

第二节 强化过程实施的可行性 634

第三节 强化战略效果的可见性 638

六、归结论 645

第四十五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创新力 645

第一节 中华文化创新力的理论内涵 645

第二节 中华文化创新力的核心作用 649

第三节 中华文化创新力的强化途径 652

第四十六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生产力 657

第一节 中华文化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657

第二节 中华文化生产力的现状分析 661

第三节 中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战略 664

第四十七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668

第一节 中华文化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668

第二节 中华文化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671

第三节 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强化对策 675

第四十八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辐射力 680

第一节 中华文化辐射力的深远影响 680

第二节 中华文化辐射力的理论特征 684

第三节 中华文化辐射力的增强途径 687

第四十九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692

第一节 中华文化凝聚力的理论内涵 692

第二节 中华文化凝聚力的现实功能 695

第三节 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提升路径 699

第五十章 强化中华文化的综合力 704

第一节 中华文化综合力的理论内涵 704

第二节 中华文化综合力的重要功能 708

第三节 中华文化综合力的强化方法 711

后记 7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