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航空航天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  下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  下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 下PDF电子书下载

航空航天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冉隆隧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5905938
  • 页数:11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航天工程设计实践的专著。全书以3篇22章结构展开论述。第1篇工程基本概念,从7个方面论述,其中运载火箭和航天器是核心;第二篇工程基础理论,也用了7个专题,是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航天工程各专业设计人员均应掌握的轨道设计知识;第3篇工程设计任务,是学习第1篇和第2篇的目的,也是对学习第1篇和第2篇程度的检验。作者从亲身完成的航天工程任务中选取了3个层次的设计实例,来阐述各层次航天工程设计的特点和方法,可供读者完成航天任务时参考。
《航天工程设计实践 下》目录

第13章 航天器的返回轨道设计 549

13.1航天器返回过程概述 549

13.1.1任务与设计原则 549

13.1.2进入和返回航天器的分类 550

13.1.3返回式航天器的着陆方式 554

13.2航天器返回过程基础理论 556

13.2.1返回航天器返回轨道的分段 557

13.2.2航天器进入轨道的基础理论 563

13.3弹道式再入航天器的返回轨道设计 571

13.3.1不控升力的弹道式返回器轨道设计 571

13.3.2无升力的弹道式返回轨道设计原理 576

13.4弹道-升力式再入返回器的返回轨道设计 597

13.4.1弹道-升力式返回器的轨道动力学 597

13.4.2弹道-升力式返回轨道的参数选择 606

第14章 登月轨道设计 612

14.1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及其不固定性 612

14.2描述日、地、月运动的天球坐标系 615

14.2.1球面三角的基本概念 616

14.2.2 4种常用的天球坐标系 623

14.2.3 4种天球坐标系间的转换 627

14.3月球轨道运动特征和参数的天球表示 631

14.3.1月球的轨道运动和自转运动 631

14.3.2用地心天球图描述日、地、月运动参数 636

14.4探月轨道的类型和设计约束条件 639

14.4.1探月轨道的类型 639

14.4.2探月轨道设计的约束条件 642

14.5简化的探月轨道设计 643

14.5.1飞行时间随入轨速度的变化 644

14.5.2地球停泊轨道与地球赤道和白道非共面时考虑的问题 650

14.5.3地球停泊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和白道三者间的关系 651

14.5.4地月转移轨道计算 653

14.5.5地球停泊轨道计算 655

14.6双二体探月轨道设计 657

14.6.1月球影响球入口点后的轨道计算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 658

14.6.2入口点后的轨道计算 661

14.6.3入口点B位置的影响 672

14.7发射窗口与轨道约束(光照与测控)条件的关系 675

14.7.1光照约束条件对发射窗口选择的影响 676

14.7.2测控约束条件的影响 678

14.8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概述 682

14.8.1阿波罗载人飞船 682

14.8.2土星Ⅴ载人火箭 684

14.8.3典型飞行程序与飞行轨道 687

第3篇 航天工程设计任务 693

第15章 无线电控制系统仪器研制 693

15.1横校系统控制原理 693

15.2横校系统综合测试仪的改进 694

15.3横校模拟信号f0(t)的信号分析 695

15.3.1 f0(t)波形分解 696

15.3.2 f1(t)的解 699

15.3.3 F1(t)的解 701

15.3.4 F2(t)的解 703

15.3.5 f0(t)的解析式和频谱式 704

15.4根据f0(t)解析式求基本电路 708

15.4.1产生f1(t)的3个基本电路 708

15.4.2产生F1(t)+F2(t)的基本电路和g(t)波形 709

15.5横校模拟信号源总框图 711

15.6横校模拟信号空间调制度计设计 711

15.6.1空间调制度计的方案选择 711

15.6.2空间调制度计的误差及其减小措施 714

15.6.3空间调制度计的精度鉴定 717

15.7小结 718

第16章 自动测试系统数字仪器研制 719

16.1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720

16.2测试发控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722

16.2.1测试发控系统的信号分类 723

16.2.2按信号特征分类合理布局系统 724

16.3积分式A/D转换器 725

16.3.1单积分A/D转换器 725

16.3.2双积分A/D转换器 727

16.3.3三重积分A/D转换器 728

16.4积分式A/D抗常态干扰能力的计算方法 731

16.5共态干扰的抑制方法 733

16.5.1浮地输入及其共态电流 733

16.5.2双层屏蔽对共态干扰的抑制 735

16.5.3双层屏蔽线路的隔离技术 737

16.6小结 741

第17章 运载火箭测试发控系统总体设计 742

17.1引论 742

17.2运载火箭的组成与测试发控系统的关系 742

17.2.1箭体结构与分离系统 744

17.2.2动力装置系统 744

17.2.3控制系统 744

17.2.4遥测系统 747

17.2.5外测安全系统 747

17.3测控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 747

17.3.1箭地信息连接方式设计 748

17.3.2电源配电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 749

17.3.3稳定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 753

17.3.4制导系统的测试方法与测控线路设计 763

17.3.5发射控制线路设计 772

17.3.6控制系统总检查设计 776

17.4测试发控系统设计 778

17.4.1系统结构的确定与布局 778

17.4.2系统技术指标的确定 783

17.4.3计算机对系统设备的管理方式与接口设计 786

17.5主要系统接口设备设计 793

17.5.1模拟量测试接口设备设计 793

17.5.2信号源接口设备设计 799

17.5.3自动发控接口设备设计 802

17.5.4地箭接口设计 806

17.5.5接口的程序检查方法举例 808

17.6测试发控软件系统设计 811

17.6.1测试发控系统软件的组成 811

17.6.2测试发控系统硬件检查程序 811

17.6.3测试发控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812

17.7小结 814

第18章 高可靠性火箭控制系统设计 815

18.1引论 815

18.2火箭控制系统的组成、典型结构与基本概念 816

18.2.1控制系统的组成 816

18.2.2飞行控制系统的结构和任务 817

18.2.3测试发控系统的结构和任务 818

18.2.4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 819

18.3火箭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 821

18.3.1近程导弹的射程控制(Vk和θk制导方案) 822

18.3.2射程偏差补偿方案 822

18.3.3无线电横校/惯性制导方案 822

18.3.4横向惯性坐标转换和纵向双补偿视加速度特征量关机方案 823

18.3.5尾翼和燃气舵姿态控制方案 825

18.3.6液压伺服机构、摆动发动机和时变校正网络的多回路姿态稳定方案 825

18.4现代火箭控制系统的两种典型方案 826

18.4.1平台/计算机控制系统 826

18.4.2速率捷联/计算机控制系统 830

18.5载人火箭控制系统的冗余方案 842

18.5.1国外载人火箭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特点 842

18.5.2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的原则 849

18.5.3平台/速率捷联控制系统冗余方案的比较 851

18.5.4载人火箭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的一般法则 851

18.5.5平台/捷联复合控制系统及其冗余管理 859

第19章 载人航天器人控系统的设计与地面试验 863

19.1人控系统的设计原则与任务要求 863

19.1.1人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864

19.1.2人控系统在载人航天器各飞行段要完成的任务 864

19.2人控系统的结构、功能和配套设备 865

19.2.1手柄机械联动比例控制系统 865

19.2.2手柄电路控制冲量比例控制系统 866

19.2.3联盟TM号飞船的人控系统结构 867

19.2.4数字控制回路人控系统 873

19.2.5模拟控制回路人控系统 877

19.3人控系统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其特性 881

19.3.1航天员控制台 881

19.3.2飞船运动控制手柄 884

19.3.3航天员观察用的光学仪器 887

19.3.4逻辑控制装置 890

19.3.5人控接口处理单元 891

19.3.6人控系统对其他综合系统的要求 891

19.4人控系统的安装布局要求与人机工效学 892

19.4.1人在载人航天飞行中的作用与限制 892

19.4.2船载仪器设备的布局和特殊要求 892

19.4.3对航天员控制台和座持的基本要求 893

19.4.4仪器设备的布局 894

19.4.5仪器设备的结构和安装建议 895

19.4.6飞船工作面的布局实例 896

19.5飞船离轨返回的人工控制 898

19.5.1飞船离轨返回着陆控制阶段的划分 898

19.5.2飞船返回再入段的特点和过程 899

19.5.3各种人控返回工作模式 900

19.6飞船交会对接的人工控制 902

19.6.1飞船转入人控交会对接的条件 902

19.6.2人控交会对接控制的方法 902

19.6.3人控停靠驾驶过程 904

19.6.4人控与距离有关的交会速度控制 905

19.6.5“悬停”后向交会目标试飞的人控过程与参数要求 906

19.7人控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909

19.7.1可靠性设计原则 909

19.7.2可靠性设计措施 909

19.7.3人控备份手段的必要性和充分条件 910

19.8人控系统的地面试验 911

19.8.1地面仿真试验与自主试验 911

19.8.2航天员在人控系统中的数学模型 912

19.8.3人控系统的仿真 914

19.8.4人控系统自主电试验 918

第20章 航天工程供电与接地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921

20.1引论 921

20.2供电与接地方案的提出及设计要求 921

20.3供电与接地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原理 924

20.3.1基本概念 924

20.3.2干扰源 927

20.3.3敏感器 935

20.3.4电磁干扰的耦合通路 937

20.4航天发射场的供配电与各系统的用电 943

20.4.1航天发射场的供配电状态 943

20.4.2各系统的用电(以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器为例) 947

20.4.3 N线和PE线混接的危害性分析 947

20.4.4供电隔离与接口隔离的优越性分析 949

20.5航天发射场测发厂房单地网—点接地设施与各系统的接地 953

20.5.1测发厂房的接地线路类型 953

20.5.2各系统的内部接地设置 954

20.5.3系统接地要注意的问题与方法 956

第21章 空间交会对接系统概论 958

21.1引论 958

21.2空间交会对接系统的基本组成 960

21.3空间交会对接过程的阶段划分 961

21.3.1目标飞行轨道和追踪轨道 962

21.3.2交会对接过程阶段划分 963

21.4国外交会对接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964

21.4.1美国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965

21.4.2苏联/俄罗斯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966

21.4.3欧洲空间局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967

21.4.4日本交会对接测量技术 968

21.4.5相对测量技术发展趋势及典型设备技术指标 971

21.5测量过程及其特点 977

21.5.1 测量过程 977

21.5.2测量系统特点 978

21.6测量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979

21.6.1测量传感器研究 979

21.6.2测量系统研究 979

21.7船载相对测量系统体制研究 980

21.7.1测量系统配置原则 980

21.7.2交会控制的最终目标——对接的初始条件 980

21.7.3测量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981

21.7.4测量体制(测量设备配置方案)及其分析 982

21.8空间对接机构 987

21.8.1空间对接机构的总体概念 987

21.8.2对对接机构的主要技术要求 990

21.8.3对接机构与工程总体的关系 993

21.8.4空间对接机构的类型 994

21.8.5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 1001

第22章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原理与工程设计 1005

22.1空间交会对接控制基础 1006

22.1.1交会对接的动力学问题 1006

22.1.2交会对接工程设计要点 1008

22.1.3交会变轨的一般方法 1012

22.2描述两航天器相对运动的相对坐标系 1029

22.2.1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O1 XBYBZB(轨道相对坐标系) 1029

22.2.2非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O1XHYHZH(惯性相对坐标系) 1030

22.2.3瞄准线直角相对坐标系O1 XAYAZA(射线直角坐标系) 1031

22.3两航天器质心的相对运动方程 1034

22.3.1两航天器质心运动方程的一般数学描述 1034

22.3.2在旋转直角相对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 1034

22.3.3在非旋转(惯性)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 1040

22.3.4瞄准线(射线)相对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 1043

22.3.5两航天器质心相对运动线性化方程的通式 1047

22.4自由轨道法接近控制 1048

22.4.1船载交会接近控制系统方案 1048

22.4.2自由轨道法接近控制概念 1051

22.4.3控制数学模型与控制程序 1053

22.4.4自由轨道控制的质量特性 1055

22.5瞄准线法接近控制 1060

22.5.1控制原理与控制数学模型 1060

22.5.2惯性平行接近法的控制规律 1063

22.5.3瞄准线接近控制的质量特征 1068

22.5.4瞄准线接近法的校正控制 1071

22.5.5瞄准线接近法的硬件构成方案 1074

22.6飞船控制系统设计 1075

22.6.1飞船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各飞行段的工作模式 1076

22.6.2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轨道控制 1079

22.6.3飞船的GNC系统 1083

22.7交会对接控制对相对运动测量设备的要求 1091

22.7.1相对运动参数测量要求 1092

22.7.2测量设备温湿度环境要求 1092

22.7.3测量设备力学环境要求 1093

22.7.4测量设备其他环境要求 1094

22.7.5测量设备电磁兼容设计要求 1095

附录A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的运载火箭 1100

A1苏联/俄罗斯的运载火箭 1100

A1.1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 1100

A1.2联盟号系列运载火箭 1104

A1.3宇宙号系列运载火箭 1106

A1.4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 1106

A1.5旋风号系列运载火箭 1108

A1.6天顶号系列运载火箭 1108

A1.7能源号运载火箭 1108

A2美国的运载火箭 1109

A2.1雷神系列运载火箭 1109

A2.2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 1110

A2.3德尔它系列运载火箭 1110

A2.4侦察兵系列运载火箭 1118

A2.5土星系列运载火箭 1118

A2.6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 1119

A3其他国家的运载火箭 1119

A3.1欧盟的运载火箭 1119

A3.2日本的运载火箭 1123

附录B常用天体运行数据和特性参数 1125

附录C用于轨道计算的正则单位制 1142

参考文献 114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